生物汙染

未經處理的生活汙水、醫院汙水、工廠廢水、垃圾和人畜糞便排入水體或土壤,可使水、土環境中蟲卵、細菌數和病原菌數量增加,威脅人體健康。

在線小知識

環境汙染分類:按環境要素分,有大氣汙染、環境汙染、土壤汙染、固體汙染。按造成環境汙染的性質來源分,有化學汙染、生物汙染、物理汙染、固體廢物汙染、能源汙染。

環境效應

環境異常

一切有生命的物質都需要一個正常的自然環境。這種正常的自然環境條件一旦被破壞,生物和人群就會出現各種病變,最終危及生命。人們把自然環境條件改變的現象稱為環境異常。

臭氧層破壞

臭氧是大氣中的微量元素,是一種具有微腥臭、淺藍色的氣體。臭氧主要密集在離地麵20千米至25千米的平流層內,從而形成臭氧層。

臭氧層阻擋了太陽99%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靈萬物。臭氧層濃度每減少1%,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加2%,皮膚癌就會增加7%。目前有科學數據證明,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臭氧層正受到嚴重破壞。

洪旱災害

指由於自然和人為原因導致洪澇和幹旱,並給人類造成重大損失的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的形成除地球本身運動規律外,也與人類破壞森林導致土壤涵養水源減少有關。

受氣候地理條件影響,我國的洪澇災害具有範圍廣、發生頻繁、突發性強、損失大的特點。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幹旱、半幹旱和某些半濕潤、濕潤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經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基本喪失。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荒漠化的主要影響是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和隨之而來的農牧業減產。

在線小知識

環境效應有三種:生物效應是環境諸要素變化而導致生態係統變化的效果。環境化學效應是物質之間的化學反應所引起的環境效果。環境物理效應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環境效果。

地球環境保護

水土流失治理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麵積達150萬平方千米,平均每年流失約50億噸土壤,尤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因此,防止水土流失、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國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汙水處理廠

從汙染源排出的汙水,因含汙染物總量或濃度較高,達不到排放標準要求或不適應環境容量要求,從而降低水環境質量和功能目標時,需經過人工強化處理的場所進行處理,這個場所就是汙水處理廠,又稱汙水處理站。

森林的保護

長期以來,人類對森林無節製地砍伐,加上戰爭和自然災害,使世界森林橫遭破壞,其麵積由800萬平方千米銳減為現在的280萬平方千米,而且森林麵積目前正以每年20萬平方千米的數量消失。挽救森林,就是挽救人類。

我國於1984年頒布了《森林法》。1987年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發布了《中國自然保護綱要》,對林區采取了禁伐措施。此後,人工造林麵積逐年增加,森林覆蓋率2010年達到20%。

防護林體係

我國有許多防護林體係,最大的是“三北”防護林體係。所謂“三北”是指東北、華北、西北,共涉及12個省、市、自治區的466個縣,總麵積389萬平方千米,約占我國陸地總麵積的40.5%。防護林體係建設在保護好現有森林植被的基礎上,大力開展造林育林,采取人工造林、飛機播種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多種途徑,有計劃、有步驟地營造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牧場防護林、水源涵養林,以及薪炭林、經濟林、用材林多林種相結合,實行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結合,林帶、林網、片林相結合,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防護林體係。

發展植物園

植物園是保存植物,特別是保存瀕危植物的好地方。植物園集中種植各種草木花卉,是活的植物標本館,是植物科研和科普教育的基地。植物園分綜合、專科兩大類。

世界現有高等植物近30萬種,未知的種類更多,要建立無所不包的大型綜合植物園是不可能的。新建的植物園多以專科為主,以求專、深,老的植物園也在原有的綜合性的基礎上,有所側重。

我國多數植物園收集有2000種至3000種植物,其中上海植物園保存的植物最多,達5000多種。大多數植物園建在城市近郊,植被覆蓋極高,模仿自然生態環境,也成為人們良好的旅遊目的地。

垃圾分類

將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分類法稱為垃圾分類。人類每日都會產生大量的垃圾,大量的垃圾未經分類回收再使用並任意棄置會造成環境汙染。現今我國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分類收集可以減少垃圾處理量和處理設備,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麵的效益。

垃圾處理

垃圾是人類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由於排出量大,成分複雜多樣,給處理和利用帶來困難,如不能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就會汙染環境,影響環境衛生。

垃圾處理就是要把垃圾迅速清除,並進行無害化處理,最後加以合理地利用。目前的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有綜合利用、衛生填埋、焚燒發電、堆肥和資源返還等,目的是無害化、資源化和減量化。

世界水日

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代表大會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以此增強公眾保護水資源意識,節約用水,不要讓最後一滴水成為我們地球人懊悔的眼淚!

低碳環保生活

200多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與發展,大量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導致全球氣溫升高、氣候發生變化。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2011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近10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10年。全球變暖使南極冰川開始融化,進而導致海平麵升高。

低碳環保生活是新的生活理念,是指盡量減少生活所耗用的能量,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對大氣的汙染,減緩生態惡化。主要是從節電、節氣和回收三個環節來改變生活細節。

有機食品

指來自有機農業生產體係,根據有機農業生產的規範生產加工,並經獨立的認證機構認證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綠色食品是我國政府主推的一個認證農產品,有綠色AA級和A級之分,而其AA級的生產標準基本上等同於有機農業標準。綠色食品是普通耕作方式生產的農產品向有機食品過渡的一種食品形式。有機食品是食品行業的最高標準。

目前,經有關部門認證的有機食品主要包括一般的有機農作物產品、有機茶產品、有機食用菌產品、有機畜禽產品、有機水產品、有機蜂產品、有機奶粉、采集的野生產品以及用上述產品為原料的加工產品。

節能減排

有廣義和狹義定義之分。從廣義上來說,節能減排是指節約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減少廢棄物和環境有害物包括“三廢”和噪聲等的排放;從狹義上來說,節能減排是指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有害物排放。

我國的節能工作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以及環境和社會可以承受的措施,加強用能管理,從能源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降低消耗、減少損失和汙染物排放、製止浪費,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乙醇汽油

乙醇,俗稱酒精。乙醇汽油是一種由糧食及各種植物纖維加工成的燃料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按照我國的國家標準,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與10%的燃料乙醇調和而成。乙醇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質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等主要汙染物排放。

但是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它也有過度消耗糧食、與人爭食的不良後果。這在人口不斷增加、糧食日趨緊缺的今天,是一個應該重視的問題。

太陽能汽車

相比傳統熱機驅動的汽車,太陽能汽車是真正的零排放。正因為其環保的特點,太陽能汽車被諸多國家所提倡;太陽能汽車產業的發展也日益蓬勃。

太陽能發電在汽車上的應用,將能夠有效降低全球環境汙染,創造潔淨的生活環境。

隨著全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太陽能汽車作為一個產業已經不是一個神話。

但在目前,由於技術限製,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還不能完全滿足汽車動力的需求,這限製了太陽能汽車的發展。

環保袋

環保袋應該有兩方麵的特點:一方麵就是用天然材料做成的可以重複利用;另一方麵就是,壞了以後不會在自然環境中殘留固體廢物對環境造成危害。

一般的塑料袋丟棄在環境中很難降解,即使有少部分分解之後也會產生有害物質。

燃料電池

一種將存在於燃料與氧化劑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發電裝置。燃料和空氣分別送進燃料電池,電就被奇妙地生產出來。它從外表上看有正負極和電解質等,像一個蓄電池,但實質上它不能“儲電”而是一個“發電廠”。其有害氣體及噪音排放都很低,二氧化碳排放因能量轉換效率高而大幅度降低,無機械振動,已被用於汽車用動力。

地球一小時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07年向全球發出的一項倡議,呼籲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3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六熄燈一小時,以此來激發人們對保護地球的責任感,以及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思考,表明對全球共同抵禦氣候變暖行動的支持和關注。其目的是讓個人、家庭和企業盡可能多的參與進來,關閉燈光和其他電器一個小時,使大家明白如何遏製氣候變暖。

在線小知識

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包括對青山、綠水、藍天、大海的保護。不能濫伐樹木、不能亂排汙水、不能過度放牧、不能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不能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等。

生態環境保護

人與生物圈計劃

生物圈保護區是按照地球上不同生物地理省建立的全球性的自然保護網。世界人與生物圈委員會把全世界分成193個生物地理省,從中選出各種類型的生態係統作為生物圈保護區。其目的是通過保護各種類型生態係統來保存生物遺傳的多樣性。

建立生態農場

生態農場是保護環境、發展農業的新模式。它遵循生態平衡規律,在持續利用的原則下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進行多層次、立體、循環利用的農業生產,使能量和物質流動在生態係統中形成良性循環。

生態農場既是生產的單位,又是環境淨化和保護的單位。如中國廣東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等均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所創造的一種生態農場的雛型。

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地是指水土流失嚴重、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

退耕還林就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的原則,因地製宜地造林種草,恢複林草植被。

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坡耕地退耕還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退耕還林是我國實施西部開發戰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

地衣的種植

地衣是真菌和光合生物之間穩定而又互利的聯合體,真菌是主要成員。地衣對汙染物十分敏感,被稱為毒氣自動檢測站。

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屬、2.6萬多種。從兩極至赤道,由高山到平原,從森林到荒漠,到處都有地衣生長。

我國地衣資源相當豐富,人們食用和藥用地衣的曆史悠久。地衣營養價值較高,內含多種氨基酸、礦物質,並且鈣含量之高是蔬菜中少見的。

生態效率

生態效率是生態資源滿足人類需要的效率,它是產出與投入的比值。其中“產出”是指企業生產或經濟體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投入”是指企業生產或經濟體消耗的資源和能源及它們所造成的環境負荷。在生物學中,生態效率是指生態係統中各營養級生物對太陽能或其前一營養級生物所含能量的利用、轉化效率,以能流線上不同點之間的比值來表示。生態效率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本營養級與前一級相比;另一類是同一營養級內不同階段間相比。

保護生物

地球是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鏈是地球生態平衡的保障,人類也隻是地球生物鏈中的一環。隻有保護好生物,維持地球生態平衡,人類才能有和諧的家園。目前,一些種類的生物資源由於人類的過度開采和棲息環境的改變而日趨減少。為了永續利用,造福後代,各國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在拯救瀕危野生生物方麵作出了巨大貢獻,60多種瀕危珍稀野生動物人工繁殖成功,但我國在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多樣性方麵還需繼續努力。

保護野生植物

有一種植物消失了,以這種植物為食的昆蟲就會消失。某種昆蟲沒有了,捕食這種昆蟲的鳥類將會餓死;鳥類的死亡又會對其他動物產生影響。所以,大規模野生植物毀滅會引起一係列連鎖反應,產生嚴重後果,所以保護野生植物是維護地球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

保護野生動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受國家法律保護,所以濫食野生動物是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