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怪物
陸地怪物是陸地上的異類。這些怪物不僅有奇異的動物、詭異的植物,還有各種各樣的石頭。這些怪物怪事共同組成了我們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
奇異的雙頭蛇
真實存在的雙頭蛇
有關雙頭蛇的傳說已流傳了1000多年。卡頓的軍隊似乎在非洲沙漠地帶行進時遇見過這種雙頭蛇。
早期的生物學家曾對這種奇異可怕的生物作過詳述。在學術著作中,這種雙頭蛇被稱作“蚓蜥”。然而,從那以後的曆代科學家再也沒有發現過第二條雙頭蛇。因此,科學家們把這種雙頭兩棲動物宣布為人的臆造產物。但是到了不久前,才得以證實:雙頭蛇真實存在!
具有傳奇色彩的雙頭蛇
有一次,一個民族學家旅遊考察隊去北非活動,想順便考察一下當地民族的風俗禮儀和宗教生活方式。旅遊考察隊在熱帶叢林中的一個偏僻的村寨,有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問題是,當地的土著族把蛇崇拜為活的護身符——這在非洲並非罕見。然而,這個村寨卻與眾不同:在寨子裏土著人眼中,活的護身符既不是什麼普普通通的蝰蛇,也不是平庸的眼鏡蛇,而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雙頭蛇。最初,科學家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後來,他們真的意外地看到了那種具有傳奇色彩的雙頭蛇。
這時,考察隊員們為首次看到這種稀世珍寶而激動不已,渴望高價買下或央求得到它。於是,他們慢慢湊上前去,對雙頭蛇進行仔細觀察和研究。然而,這些土著人隻對他們的這種願望覺得可笑。
這時,土著族的首領站出來宣布:第一,雙頭蛇是一種千古罕見的舉世寵物,不準觸摸;第二,它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雙頭蛇;第三,隻能在遠處觀望,不準靠近——這對你們來說已是很大的幸運了,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白人能來這裏一飽眼福,先睹為快。這樣一來,旅遊考察隊的科學家們隻好站在遠處觀看這久聞未見的珍稀生物嘍。他們立刻拿出遠焦距攝像機,拍下這珍貴的鏡頭。
旅遊考察隊領隊伊·尤珍博士抱怨說:“這些土著人太不通情達理了。我們想用手指輕輕地摸一摸雙頭蛇都不準。結果,眼下隻搞清了這種雙頭蛇有劇毒。站在哪個位置都一樣,反正,它的兩個腦袋照樣都會咬人。”
從外表看,這種雙頭蛇很像響尾蛇,隻是身體的大小像蟒蛇。它主要靠獵食各種小動物為生,但它最愛吃的食物就是禽類動物。然而,眼下還尚未搞清,雙頭蛇以何種方式排泄生命活動所產生的廢物。它的兩個頭都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它無論朝哪個方向爬行運動,都同樣輕鬆自如。
這個土著人的村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條雙頭蛇。這些土著人的信念是:假如他們的雙頭蛇死了,一切災難就會降臨到他們頭上,他們同雙頭蛇共存亡。
因此,這裏的土著人精心喂養和照料雙頭蛇,像愛護眼珠一樣地愛護它。
然而,雙頭蛇自己也似乎意識到它在這些土著人的生活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它有時讓自己發一陣子脾氣,變得“暴跳如雷”,有時,爬到照料它的主人跟前撒起嬌來,討好地“咬”了他一口。
雙頭蛇的來曆
有關這種雙頭蛇的來曆目前存在兩種理論:一種理論認為,實際上,這種劇毒雙頭蛇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迄今仍然存在,由於它發育不全,整體存在嚴重的生理缺陷,因此,物種繁衍受阻,所以變得珍貴罕見。
另一種理論則認為,雙頭蛇自己長有兩個腦袋,感到相貌醜陋為世人所罕見,故而變得十分靦腆,不願與世人見麵,所以躲到人跡罕至的神秘地帶。
有關雙頭蛇的傳說流傳至今,1000多年來,唯一可靠的消息來源就是一個叫普利涅的早期學者對這種雙頭蛇所作的描述,而且隻有少數見證人讀到過它。
生物學家認為,在生物學分類上,這種雙頭蛇又叫“非洲蚓蜥”,它是一類最普通的突變種動物。
生態學家斯·羅伊認為,當今人類如此地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現在可能已全部遭到破壞。我對出現類似的突變種異常現象並不感到驚訝,因為很快又要出現長著3隻長鼻子的大象和沒有尾巴的袋鼠。
目前,專家們正在圍繞這個新發現並得到證實的雙頭蛇展開爭論,並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假說……然而,那條雙頭蛇正在定期為“撫養”的“衣食父母”—— 那個山寨的土著人呼風喚雨,以幫助他們解脫旱災之苦——這裏的土著族首領至少是這樣認為的。
在線小知識
希臘神話中的雙頭蛇:它是女性的保護神,惡魔與野獸見到雙頭蛇將會失去法力並化為灰燼。傳說宙斯的兒子傳令神赫爾莫斯使用的雙頭蛇法杖也是魔力無比。
蛇中之怪
蛇的樂土
我國的北方有一個蛇島,麵積不大,僅有4平方千米。島上盤踞著成千上萬條蝮蛇,被稱為“蝮蛇的王國”和“蝮蛇的樂土”。
這裏的蝮蛇體長多為一米左右,頭呈三角形,從眼至嘴角之間均有一條黑褐色的寬眉紋。上下唇為淡黃色,背為深色環紋,腹麵呈灰白色。這是一種劇毒蛇,當地人稱它“七寸子”、“主鬆蛇”。
美洲也有蝮蛇,但它和我國的蝮蛇不同,美洲的蝮蛇兩眼之間與頭頂上有4角,這可算蛇類中的奇聞了。當地人稱這種蛇為“四角蝮蛇”或“角掌蝰”。這種蛇分布在拉丁美洲,尤其以哥倫比亞南部為最多。它因多在樹上生活,故體型通常細長,尾巴短而且胖,這適於纏繞樹枝。頭呈心髒形,麵貌很難看,身體是綠色,上麵鑲有散狀的大紅或桃紅斑點,看上去倒有幾分鮮豔。
美洲蝮蛇也是一種劇毒蛇。它們平時多趴伏在香蕉樹上,體色幾乎同樹皮一樣,這完全是一種隱蔽和捕食而生的保護色。香蕉園裏的工人常被四角蝮蛇的偽裝所迷惑,而身遭其害,以致喪失了性命。
響尾蛇和紅外線
在美洲、非洲等地方有一種奇異的蛇——響尾蛇,它會劇烈地搖動自己的尾巴,發出“嘎啦、嘎啦”的聲音。
響尾蛇尾巴的尖端地方,長著一種角質鏈狀環,圍成了一個空腔,角質膜又把空腔隔成兩個環狀空泡,仿佛是兩個空氣振蕩器。當響尾蛇不斷搖動尾巴的時候,空泡內形成了一股氣流,一進一出地來回振蕩,空泡就發出“嘎啦、嘎啦”的聲音。
響尾蛇還同蝮蛇一樣,在周圍環境完全黑暗的情況下,能夠以一定的準確度來判斷方向,而且還能追捕到具有一定體溫的動物。
響尾蛇的兩隻眼睛圓溜溜、亮晶晶,是不是它能夠在黑暗中看到物體呢?1937年,科學家曾經對響尾蛇進行觀察研究,把蛇的眼睛給蒙住了,看它在黑暗中怎樣活動。它照樣能閃電般地追捕食物。因此認為響尾蛇的眼睛,亮而無神,視力並不好。
1952年,科學家對響尾蛇進行了一次實驗。在響尾蛇體內同頰窩底部一層薄膜間的一根神經上,連接了一個電極。奇妙的情況出現啦:當熱源或冷源接近響尾蛇時,它就受到刺激,神經脈衝不斷發出變化。同時還發現,在30多厘米以外的人手的熱度也會激起它的反應。
響尾蛇的秘密
人們還做了多次試驗:將響尾蛇麻醉,把頰窩膜的一條神經分離出來,通到測量生物電流的儀表上,用光(紅外線除外)、聲音和強烈的振動來刺激它,甚至撥動它,都沒有生物電流的產生。可是,當熱體或人手接近蛇頭時,生物電流就產生了;再用紅外線來照射頰窩時,生物電流的反應更強啦。
因此,人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響尾蛇有個熱定位器,長在眼睛和鼻孔間的頰窩地方。頰窩呈淺漏鬥形,深約5毫米,外口斜向前方。
小窩由薄膜分成內外兩個小室。內室有細管反方向通向體外,裏麵的溫度,同周圍環境一個樣;外室是熱收集器,以較大的口對準需要探測的方向。膜上分布有神經,上麵充滿著線粒體。
薄膜是特殊的感受器官,可以感受紅外線的輻射,使膜神經進入興奮狀態。正是在這種熱定位器的幫助下,響尾蛇才能發現前方的熱物體,並能判斷它的大小和距離,以便決定捕獵或者逃避。
追蹤響尾蛇
20世紀70年代時,美國生態學家勃魯茲·明斯在佛羅裏達州的荒野追蹤了75條響尾蛇,在其中28條響尾蛇的胃裏裝進了蠟封的小型傳感器,帶有這種儀器的響尾蛇既會響,還會發報,從而了解到關於它的食性、繁殖、冬眠、遷徙等習性。一種東方鑽背響尾蛇的繁殖期不是經常說的在春季,而是在夏末。它們冬眠在同一地點:樹洞或龜洞裏。
從11月至次年2月,不吃不喝。平時,主要以麻雀、老鼠、兔子為食。捕獵時先咬住對方,然後放射毒液,獵物縱然拚死亂跑,也免不了死亡。響尾蛇還具有明顯的“記憶力”和敏銳的方向性,能夠追蹤被咬的獵物,並且還能用同樣的追蹤技術來尋覓配偶。
響尾蛇有劇毒。最近,科羅拉多州大學生物化學家安東尼發現了這種蛇毒的機理。原來,在響尾蛇體內,鋅和蛋白質分子相互作用,在蛇毒中,生成一種酶。它能腐蝕人或動物的血管,破壞它的肌肉組織,他已經從這種蛇毒中分離出5種含鋅毒物,如果全部將鋅分離出來,蛇毒就不再有毒了。
在線小知識
響尾蛇的來曆:它的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質環,當遇到敵人或急劇活動時,迅速擺動尾部的尾環,能長時間發出響亮的聲音,致使敵人不敢靠前,或被嚇跑,故稱為響尾蛇。
世界上腳最多的動物
腳最多的動物
世界上腳最多的動物是千足蟲,又稱馬陸,這是一種陸生節肢動物。千足蟲,體呈圓筒形或長扁形,分成頭和軀幹兩部分。頭上有一對粗短的觸角,軀幹由許多節體構成,多的可達幾百節。第一節無足,第二至四節,每節一對足,其餘每節均有兩對足。北美巴拿馬山穀裏有一種大馬陸,全身有175節,共690隻足,可稱為世界上足最多的動物了。
千足蟲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有這麼多足的。初生的幼蟲隻有7節,蛻皮一次增至11節,有7對足;二次蛻皮後增至15節,有15對足;經過幾次變態發育後,體節逐漸增多,足也就隨之增加。
當然,其他還有許多種類的千足蟲。有的身體較小,才2毫米長,和大馬陸相比,它們的足少得多。
千足蟲行走時左右兩側足同時行動,前後足依次前進,成波浪式運動,很有節奏。不過,它雖然足很多,但行動卻很遲緩。
千足蟲的生活習性
千足蟲平時喜歡成群活動,一般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如枯枝落葉堆中或瓦礫石塊下。專吃落葉、腐殖質;也有少數種類吃植物的幼芽嫩根,是農業上的害蟲。
千足蟲雖然無毒顎,不會螫人,但它也有防禦的武器和本領。當它一受觸動就會立即蜷縮成一團,靜止不動,或順勢滾到別處,等危險過了才慢慢伸展開來爬走。
千足蟲體節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種有毒臭液,氣味難聞,使得家禽和鳥類都不敢啄它。
馬陸隸屬節肢動物門多足綱倍足亞綱,國內各地均有分布,受害植物除草坪外還包括仙客來、瓜葉菊、洋蘭、鐵線蕨、海棠、吊鍾海棠、文竹等一些花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