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的生物學特性

馬陸性喜陰濕。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土塊、方塊下麵,或土縫內,白天潛伏,晚間活動危害。馬陸受到觸碰時,會將身體蜷曲成圓環形,呈“假死狀態”,間隔一段時間後,複原活動。

馬陸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莖、嫩葉。馬陸的卵產於草坪土表,卵成堆產,卵外有一層透明黏性物質,每頭可產卵300粒左右。

在適宜溫度下,卵經20天左右孵化為幼體,數月後成熟。馬陸一年繁殖一次,壽命可達一年以上。

馬陸的生態作用

馬陸是森林生態係統重要的分解者,它的攝食量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據初步估算,馬陸對落物的分解量約占該地區年平均凋落物量的0.21%。

馬陸對同一種、不同腐解程度的葉片攝食量不同,對半分解凋落物的攝食量大於對未分解凋落物的攝食量。

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其同化效率隨溫度升高而降低,而糞便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林型下麵,馬陸體數量分布不均勻。通常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在土壤的垂直分布,具有明顯的表聚現象。

馬陸的個體數量季節變化明顯,夏末最多,冬末最少。

土壤動物是生態係統物質循環中重要的分解者。馬陸是土壤動物中的常見類群,主要以凋落物、朽木等植物殘體為食,是生態係統物質分解的最初加工者之一。

對大型土壤動物的飼養研究,在國內外均有報道,但對馬陸所作的研究在國內尚未見到;通過對馬陸的生態分布攝入食量等的研究,探討並揭示該類群在森林生態係統物質分解過程中的功能。

在線小知識

馬陸的毒性:馬陸身體上也有防禦的武器和本領。馬陸體節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種有毒臭液,氣味難聞,使得家禽和鳥類都不敢啄它,而且人類誤食馬陸會導致口唇過敏性水腫等。

動物界的偽裝高手

變色龍的簡介

變色龍屬於蜥蜴亞目避役科爬蟲類,多產於東半球,主要是以樹棲的方式生活。變色龍的身體特征就是身體膚色能自由變化,每2至3趾並合為二組對趾,前端生有尖牙,舌頭細長並可自由伸展。鬣蜥科的安樂蜥產於西半球,亦稱假避役。真避役有兩個屬係,Brookesia屬係中有19個種類,避役屬也就是Chamaeleo屬係中有70個種類。

變色龍的種類中有約一半的種類僅分布在馬達加斯加這一個區域中,其他大部分的變色龍種類則是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分布在亞洲西部的有兩種、在印度南方和斯裏蘭卡地區的有一種;另一種普通避役分布在近東向西穿過北非達西班牙南部的一帶地區。變色龍的體長一般都在17至25厘米,最長者可達到60厘米。變色龍大都具有兩側扁平,尾常卷曲,眼凸出,兩眼可獨立地轉動等特征。

變色龍某些種類的頭呈盔形狀,有的種類的頭盔更像是顯目的頭飾,有的還有會向前方伸出的長角。雄性變色龍的頭盔更為顯目,這有利於防衛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

若有其他雄性侵入,雄性的身體伸展開來,喉部鼓起,頭部毛飾立起或晃動,若仍不能嚇走對方,則衝過去咬其齶部。不同種類的變色龍,體色變化也不同。變色龍的變色機製主要是由自主神經係統控製含有色素顆粒的細胞,指使其擴散或集中細胞內的色素來完成身體的變色行為。

許多種類的變色龍都可以變成綠色、黃色、米色或深棕色,常帶淺色或深色斑點。變色龍膚色的顏色變化都是根據周圍環境因素決定的,如變色龍在受到光線、溫度,或是情緒出現波動時,都會成為它改變膚色的原因。

人們普遍認為,避役變色是為了與周圍環境顏色一致。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變色龍的主要食物來源是食用昆蟲,體型比較大型的種類是依靠食用鳥類來維持生命。

大多數的變色龍種類都是以卵生的方式繁衍後代,它們會在地上產2至40枚卵,然後將卵埋在土裏或腐爛的木頭裏,約3個月的孵化期就能孵化出幼仔。南非有幾個變色龍種類是以卵胎生的方式繁衍後代。

變色龍的特征

變色龍屬於爬行類動物,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變色龍大都是樹棲。避役的體長約15至25厘米,身體的特征一般都是身體側扁,背部有脊椎,頭上的枕部有鈍三角形突起。

四肢很長,指和趾合並分為相對的兩組,前肢前三指形成內組,四五指形成外組;後肢一二趾形成內組,奇特三趾形成外組,這樣的特征非常適於變色龍握住樹枝。變色龍的尾巴很長,這可以方便它纏卷樹枝。它有很長很靈敏的舌,能伸出來超過它的體長的長度,舌尖上有腺體,能分泌大量黏液粘住昆蟲。

變色龍的眼睛十分奇特,主要特征就是眼簾很厚,呈環形,兩隻眼球突出,左右180度,上下左右轉動自如,左右眼可以各自單獨活動,不協調一致,這種現象在動物界中是十分罕見的。

變色龍的雙眼各自分工前後注視,既有利於捕食,又能及時發現後麵的敵害。變色龍舌頭的長度是自己身體的兩倍,通常它隻需1/25秒的時間就可以用長舌捕食,這種方式被稱為是閃電式捕食法。變色龍通常都棲息在樹上,並喜歡做一走一停的動作,經常被天敵誤以為是被風吹動的樹葉。

變色龍學名被稱為“避役”,“役”在漢字中的意思是說“需要出力的事”,而“避役”的意思就是說,可以不出力就能吃到食物。這也就是說變色龍善於根據周圍環境,隨時改變自己的皮膚顏色。變色既有利於隱藏自己,又有利於捕捉獵物。變色龍這種變換膚色的生理變化是在植物性神經係統的調控下,通過體內色素細胞的擴展或收縮完成的。

變色龍的種類

變色龍的種類約有160種,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地區。其中在馬達加斯加地區生長居住的變色龍種類大約有80多種,在馬達加斯加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時也是最獨特的變色龍世界裏,有59個變色龍種類是馬達加斯加地區所獨有的物種。

目前還有新的變色龍種類在不斷被人類所發現。根據物種基因分析,變色龍種類可以定義為一個獨立的物種類型。

變色現象

變色龍的皮膚會隨著周圍環境、溫度的高低和心情而改變;雄性變色龍會將暗黑的保護色變成明亮的顏色,以警告其他變色龍離開自己的領地。有些變色龍將膚色由平時的綠色變成紅色來威脅敵人。達到避免遭受天敵襲擊、保護自己的目的。

變色龍的變色功能不僅具有躲避天敵的功效,還具有吸引配偶、傳情達意的意思。

變色龍是自然界中公認的“偽裝高手”,是“善變”的樹棲類爬行動物,它完美的武裝可以很好地逃避天敵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獵物。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撰文指出,根據動物專家的最新發現顯示,變色龍變換體色不僅僅是為了偽裝,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利用體色的不斷變化,對同伴進行信息傳遞,這相當於人類語言一樣,便於變色龍和同伴之間的語言溝通。

變色龍這種特別的物種是通過變換體色和同伴之間進行溝通來傳遞信息的。

變色龍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區,歐洲南部,還有少數種類分布在亞洲等地區。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是變色龍生長、生活玩耍的天堂。

美國紐約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爬蟲動物學副館長克裏斯多佛.拉克斯沃斯是目前全球研究變色龍的資深專家之一。他就曾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幾個新型的蜥蜴種類,同時還積極地奔走相告,向全世界的動物組織呼籲保護馬達加斯加島的變色龍棲息基地,保護變色龍這一大自然賜予的神奇生物。

同時,拉克斯沃斯還發現變色龍之間的信息傳遞和表達都是通過變換體色來完成的,它們經常在捍衛自己領地和拒絕求偶者時,表現出不同的體色。

他對變色龍不同時期變換出的不同膚色是這樣解釋的:“為了顯示自己對領地的統治權,雄性變色龍對向侵犯領地的同類示威,體色也相應地呈現出明亮色;當遇到自己不中意的求偶者時,雌性變色龍會表示拒絕,隨之體色會變得暗淡,並且顯現出閃動的紅色斑點;此外,當變色龍意欲挑起爭端、發動攻擊時,體色也會變得很暗。”

為什麼會變色

與其他爬行類動物不同的是,變色龍能夠隨自己意願改變自己的膚色。變色龍變換體色完全取決於皮膚表層內的色素細胞,在這些色素細胞中充滿著不同顏色的色素。

紐約康奈爾大學生物係的安德森對變色龍膚色的“變色原理”進行了研究後解釋說,變色龍皮膚中有3層色素細胞,最深的一層是由載黑素細胞構成的,細胞帶有的黑色素可與上一層細胞相互交融;中間層是由鳥嘌呤細胞構成,它主要調控暗藍色素;最外層細胞則主要是黃色素和紅色素。

安德森說,“基於神經學調控機製,色素細胞在神經的刺激下會使色素在各層之間交融變換,實現變色龍身體顏色的多種變化。”

依據變色龍的生活習性,喜歡飼養變色龍的動物愛好者可以采用樹枝製成的飼養箱給變色龍安個小家。同時,盡量保證有充足的自然日光照射,最好是讓變色龍每天接受30分鍾的日照;最佳的日照時間在早上太陽出來後,在自然光線下,變色龍的顏色會更加明亮、色澤鮮明。

變色龍是一種冷血動物,因此在飼養過程中它與熱帶魚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如對溫度的要求都較高。通常日間溫度應保持在28℃~32℃,夜間溫度可保持在22℃~26℃。如果長期處於低溫狀態,變色龍會降低食欲減緩正常的身體生長,嚴重時甚至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變色龍的主要食物是昆蟲。大多數的變色龍會厭惡單一的進食方法,有時會為此而拒絕進食,直至死亡。

萬物密碼破譯

在線小知識

最小的變色龍:2012年2月17日,德國和美國科學家在馬達加斯加新發現4種變色龍,它們成年後的軀幹長度僅有指甲蓋大小,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小的變色龍。

喜歡男孩的樹林

湯姆被樹林“吃”掉

湯姆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但是厄運卻降落到了他的頭上。

1957年3月的一天,湯姆早早地就起床了,因為父親將帶著他去樹林裏捉小鳥。這正是他夢裏所想的事情。所以他就早早起來準備捉鳥的籠子,以備捉鳥時用。

吃過早飯,湯姆一手提著自己的鳥籠子,一手拉著爸爸的手,同媽媽說了一聲再見,就向郊區外的小樹林走去,和他們一起去的還有他的哥哥和姐姐。

湯姆好久沒出來玩了,所以跑得特別快,不一會兒就鑽到小樹林中。這時哥哥已經抓到一隻麻雀,喊著湯姆過去拿。可是他喊了幾聲,都沒有聽到湯姆的回音。剛開始他們以為湯姆在同他們捉迷藏,可是兩個小時過去了,湯姆依然沒有露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