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能繁殖的金雕,仍生存在歐洲的挪威、蘇格蘭、西班牙、阿爾卑斯山、意大利和巴爾幹半島等地區。非洲西北部也可見,但高緯度地區更常見。另外,在西伯利亞、伊朗、巴基斯坦以及中國的北部等地區也有分布。
金雕的外形特征
金雕屬於漂移鳥類,主要棲息於山地森林,秋冬季節也常到林緣、沼澤、低山丘陵、荒坡地帶活動覓食。它們主要捕食野兔、旱獺、雉雞、雁鴨類等。有時它們不僅會攻擊小麅和小野豬等小動物,還會吃大型動物的屍體。金雕的種群數量日趨稀少,屬於瀕危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體羽主要為栗褐色的金雕,屬於大型猛禽。它們的全長約76至102厘米,展翅可達2.3米左右,體重約為2000至6500克。金雕的幼鳥,頭部及頸部羽毛呈黃棕色;除初級飛羽最外側的3枚外,所有飛羽的基部均帶有白色斑塊;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長成後的金雕,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帶白色;爪為黃色;頭頂的羽毛呈金褐色,嘴為黑褐色。
金雕的嘴大而強勁有力,後頸赤褐色,肩羽為較淡赤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暗褐,羽基為暗褐色,尾羽先端1/4為黑色,其餘為灰褐。飛羽內基部的一半為灰色,而且有不規則的黑橫斑。
金雕是一種留鳥,一般在草原、荒漠、河穀、高山針葉林等地都可以見到金雕的身影。它們的分布遍及歐亞大陸、日本、北美洲和非洲北部等地。
我國的金雕大部分分布在東北、華北及中西部山區,安徽、江蘇、浙江等地也有少量的分布。金雕全世界共分化為5個亞種,我國有兩個亞種,有一些可能是旅鳥或冬候鳥,其中分布於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的屬於加拿大亞種,分布於其他地區的都屬於中亞亞種。
金雕的性情凶猛而且力量強大,它們的飛行速度極快,常沿著直線或圈狀滑翔於高空。金雕主要捕食大型鳥類和中小型獸類,所食鳥類有斑頭雁、魚鷗、雪雞等,獸類有岩羊幼仔、藏原羚、鼠兔、兔、黃鼬、藏狐等,有時也捕食家畜和家禽。
金雕是珍貴猛禽,在高寒草原生態係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金雕之所以需要特別的保護,不僅因為它的數量特別少,還因為他的羽毛在國際市場上的價位相當的高。
金雕的捕獵方法
金雕的腿上被羽毛完全地覆蓋,腳趾有三個向前一個向後,腳趾上都長著又粗又長的角質利爪,內腳趾和後腳趾上的爪子更為銳利。抓獲獵物時,它的爪子能夠像利刃一樣同時刺進獵物的要害部位,撕裂皮肉,扯破血管,甚至扭斷獵物的脖子。巨大的翅膀也可作為它的武器,有時金雕一扇翅膀就能將獵物撲倒在地。
金雕一般都會單獨或成對的活動,結成較小的群體出去活動也隻能在冬天偶爾見到,但有時也能見到一大群聚集在一起捕捉較大型的獵物。
白天常見在高山岩石峭壁之巔,以及空曠地區的高大樹上歇息,或在荒山坡、墓地、灌叢等處捕食。它善於翱翔和滑翔,常在高空中一邊呈直線或圓圈狀盤旋,一邊俯視地麵尋找獵物,它們對飛行的方向、高度、速度和姿勢的調節是用柔軟而靈活的兩翼和尾的變化來控製的。
金雕一旦發現目標後,就會以300千米的時速從天而降,並能在關鍵時刻戛然止住扇動的翅膀,然後牢牢地抓住獵物的頭部,將利爪戳進獵物的頭骨,使其立即喪失性命。
經過訓練的金雕,可以在草原上長距離地追逐狼,並能趁其不備,一爪抓住其脖頸,一爪抓住其眼睛,使狼喪失反抗的能力,曾經有過一隻金雕前後抓住14隻狼的記錄。相比之下,它的運載能力較差,負重能力還不到1000克。金雕將捕到的較大獵物肢解,先吃掉鮮肉和心、肝、肺等內髒部分,然後將剩下的分批帶回棲息地。
被人類訓練有素的金雕不僅會幫主人狩獵,還會幫主人看護羊圈。它們驅趕野狼在新疆的草原上是司空見慣的。在看護養圈的時候,周圍是沒有牧人的!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裏,沒有成功的人工繁殖過一隻金雕,因為它們向往的是自由與愛情,對於人工配對極為抵觸,有的性格剛烈的金雕甚至會以撞籠而死來相抗。
金雕的生長繁殖
金雕的繁殖期在2至3月間,多營巢於難以攀登的懸崖峭壁的大樹上,每窩產卵一至兩枚,青白色,帶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紋。同一窩的卵的顏色也不同,有完全白色到褐色塊斑的變化。金雕的卵是由父母共同孵出的,孵化期為40至45天,一般隻有一兩隻能夠存活。雛鳥的羽毛會在3個月大的時候長齊。
金雕一般會在距地麵高約10至20米左右的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或疏林內高大的紅鬆、落葉鬆、楊樹及柞樹等喬木之上築巢。有時也築巢於山區懸崖峭壁、凹處石沿、侵蝕裂縫、淺洞等處,巢的上方多有突起的岩石可以遮雨,大多數背風向陽,位置險峻,難以攀登接近。
它們的巢由枯樹枝堆積成結構龐大的盤狀,外徑約2米,高約1.5米,巢內鋪墊細枝、針葉、草莖、毛皮相對較軟的物品。有時還要築一些備用的巢,以防萬一,最多的竟有12個之多。它也有利用舊巢的習慣,每年使用前要進行修補,有的巢可以沿用好多年,因此巢也變得越來越大,有的巢已經大到和人類的房子差不多了。當然它們的巢的大小也要看樹的承受能力,否則也會出現倒塌。
如果巢中食物不足時,先孵出的幼鳥常常會向後孵出來的幼鳥發出攻擊,並會啄下幼鳥的羽毛將其吞食。如果缺食的時間不長,較小的幼鳥有避讓能力,尚不至於出現慘不忍睹的場景。如果親鳥在達到大幼鳥忍耐極限之前還不能帶回食物,就會出現骨肉相殘的場麵。
較大的幼鳥就會把較小的幼鳥啄得渾身是血,甚至啄死吃掉。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幼鳥20日齡之後,因為20日齡以前,常有親鳥在巢中守護。這種同胞骨肉自相殘害的現象,在大型猛禽的幼鳥中並不罕見,這也是它們依照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進行的種內自我調節。
因為猛禽的食物來源往往呈周期性波動,它們的捕食並非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容易。當食物短缺時,如果不進行種內的調節,將對於整個種的生存和發展十分不利。它們就是通過這種種內調節、強食弱肉、適者生存的原則來更好地繁衍下一代。
在線小知識
勇猛威武的金雕:金雕素以勇猛威武著稱。古代巴比倫王國和羅馬帝國都曾以金雕作為王權的象征。在我國忽必烈時代,強悍的蒙古獵人盛行馴養金雕捕狼。
鳥中“清道夫”
安第斯神鷹
在廣闊的非洲大草原上,大群的食草動物不論走到哪裏,都尾隨著一些垂涎欲滴的動物。在這些覬覦者中,禿鷲隨時可見,它們緊追目標,不停地在獸群上空盤旋。
突然,其中一隻禿鷲發現一具屍體,它在空中盤旋幾圈後,準確地落在屍體旁邊,刹那,二三十隻禿鷲相繼降落,於是,屍體被撕裂,內髒被吞食,肌肉被成條地撕下。
在南美安第斯山脈,安第斯神鷹正遨遊碧空、俯視丘陵,期望能遇到一隻死羊以飽饑腸。
從外表看,安第斯神鷹跟非洲草原上的禿鷲非常相似:頭和脖子都隻生著短短的絨羽,仿佛是裸露的。
但是,鳥類學家指出,它們並無共同的祖先,也沒有親緣關係。非洲草原上的禿鷲是舊大陸鷲的後裔,是鷹的近親。而安第斯神鷹是新大陸鷲。
禿鷲的種類
大約在2000萬年前,舊大陸鷲曾駐足美洲新大陸。後來,由於某種目前尚未確知的原因,它們徹底從新大陸上消失了。隨著舊大陸鷲的消失,新大陸鷲的祖先興起了,成了新大陸上以屍體、腐肉為食的鳥類。
據研究,新大陸鷲的祖先在生存曆史上較舊大陸鷲還要久遠,它們是單獨進化的一類鷹鷲類鳥。
跟舊大陸鷲不同,新大陸鷲的鼻孔是相通的,有些種類有根發達的嗅覺器官;新大陸鷲的爪很細弱,不像舊大陸鷲有雕一樣強勁的利爪。
另外,新大陸鷲的鳴管很不發達,因而近乎“啞巴”。現存的新大陸鷲隻有7種,因為它們全部分布在美洲,所以又稱美洲鷲,安第斯神鷹就是其中之一。這種鷲體羽黑色,雄鷲前額有一個大肉垂,裸露的頸基部有一圈白色的羽領,裸露的頭、頸和嗉囊都呈鮮紅色,因它們主要棲息在安第斯山脈中溫尼佐拉至苔拉德福格的高山上,又因它們展翼達3米,體重達1.2千克,被認為是可飛行的最大的一種鳥,所以,人們稱它們為“安第斯神鷹”。
安第斯神鷹善於翱翔,能借助山間的上升氣流升高,並悄無聲息地飛越溝壑大川。它們可以以任何動物的屍體為食,尤其愛吃牛羊的屍體。跟許多舊大陸鷲不同,安第斯神鷹很少聚成幾十隻的大群一起進食。
安第斯神鷹十分貪食,不吃完屍體是絕不會離去的。安第斯神鷹常常在吃食後飛到高高的懸崖上久“坐”,因為它們吃得太多太飽。不過,它們的消化係統肌肉發達,消化力強,即使所食過多也能順利消化。目前,因為得到了嚴格的法律保護,安第斯神鷹在安第斯山區和南美太平洋沿岸比較常見。
舊大陸鷲大約有13種,廣泛分布於非洲、亞洲和歐洲,肉垂禿鷲就是其中一種。
肉垂禿鷲是生活在非洲荒漠草原上的一種數量非常多的大型舊大陸鷲,它體長約1米,展翼可達2.7米,它因裸露的頭部兩側懸垂著粉色肉垂而得名。
肉垂禿鷲背部羽毛黑色和褐色間雜,尾楔型,腹部長有大量白色絨羽,使它們看上去像一個領係餐巾、衣衫不整的嬉皮士。說起它們的行為,人們常用兩個字形容——“貪婪”。
原來,肉垂禿鷲非常霸道,不論是不是它們先發現的屍體,在爭鬥中它們總是占上風。
如果其他禿鷲不肯讓出屍體,它們就會用武力驅趕。肉垂禿鷲取食時也有嚴格的順序,總是個體大、身體強的禿鷲先進食。
進食時,它們原來粉紅色的臉和頸因興奮會漸漸變成紅色,極度興奮時甚至可以變成紫紅色。
可笑的是,霸道的肉垂禿鷲在鬣狗來奪食時,卻不敢出聲地乖乖退到一旁等待著吃一點“殘羹剩飯”。
中國的胡兀鷲
在我國生活的最著名的鷲是胡兀鷲,即人們常說的胡子雕。它的頭頸不像其他禿鷲,而是生滿羽毛。它的眼前方、眼前上方、鼻子基部及頦和下頜相連的地方都長著黑色剛毛,看上去像長著一臉“絡腮胡須”,胡子雕的綽號由此而來。跟其他禿鷲相比,胡兀騖不僅食屍體腐肉,而且還捕食活物,特別是山羊。它們也捕食野兔、野雞和旱獺等。
它們不但吃肉,還嗜食骨頭。它們能咬碎羊骨,並能把咬不動的骨頭叼上天空,然後一鬆嘴,讓骨頭掉在岩石上摔碎後再食用。據說,胡兀鷲能用同樣的方法將捕到的龜摔碎吃掉。在非洲,胡兀鷲還會叼起石頭砸碎鴕鳥蛋吃,這種本能令動物行為學家大為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