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哈的命運
大麻哈魚又叫鮭魚,素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著稱於世,曆來被人們視為名貴魚類。我國的黑龍江畔以大麻哈魚為最多,是“大麻哈魚之鄉”。
大麻哈魚身體長而側扁,吻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凶猛的食肉魚類。
大馬哈魚的魚子和幼苗,隻能在淡水中生存,它們一般把卵生在淡水係統的江河上遊的沙礫區域。卵孵化出幼苗並生長一段時間後,順流而下進入鹹水係統的海洋之中,在物質富饒的海洋中生長發育積蓄能量。
大馬哈魚經過4年左右的生長達到性成熟後,又會洄遊淡水江河中產卵。大馬哈魚主要棲息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區最多。
大馬哈魚的大半生是在海洋裏生活的。它們在那裏發育成熟,長到三四千克重時,就成群結隊地從鄂霍茨克海和白令海出發,向西遊來,最後來到我國的黑龍江、鬆花江一帶,行程10000多千米。
萬裏征途充滿了艱辛,它們要與饑餓作鬥爭,而且要防禦大動物的侵害。
有時,敵害把它們的隊伍衝散了,它們會設法重新集結隊伍,繼續向前挺進。等到達河口後,它們便不再進食,隻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活。
即便在這時,它們還得與湍急的河水、巨大的漩渦作鬥爭,甚至要躲避暗礁險灘。
大麻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就會用自己的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遊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麵。
盡管一路上有如此多艱難險阻,隨時都可能喪失生命,它們卻毫不退縮,每天不停息地向前遊50千米。
就這樣,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魚群終於遊到了目的地。於是,母魚趕緊用鰭在河底挖洞,把卵產在裏麵,等雄魚射精後,立即用泥沙埋起來,防備別的動物吃掉。
等做完這一切,雌雄大馬哈魚也精疲力竭了。但它們已完成了繁殖後代的任務,於是便無怨無悔地死去。
小魚出生一個多月後,就遊回父母成長的地方,也就是鄂霍茨克海和白令海。
等它們長大後,也像父母一樣,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產卵、排精、生育後代。
知識小鏈接
鮭魚又稱三文魚,是深海魚類的一種,也是一種非常有名的溯河洄遊魚類,它在淡水江河上遊的溪河中產卵,產後在回到海洋肥育。鮭魚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食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