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探險隊的覆滅(2 / 2)

起先,人們還抱著一絲希望,但幾年之後,事情已變得很清楚,任何救援活動都已毫無意義,此後的努力隻不過是為了搜索富蘭克林探險隊全軍覆沒的證據罷了。

線索的發現

1859年,利波爾德·麥克林托克船長在距布西亞半島不遠的威廉國王島上發現了一條當年探險船上使用的救生艇,艇中裝有死人骨骼。而且,在救生艇附近,麥克林托克發現破碎的屍骨散落在四周。

麥克林托克注意到一件不尋常的事情:這群走投無路的水手拖著小艇逃難時,在艇中塞進了500多千克重的奇怪貨物:茶葉和巧克力、銀製刀、叉和匙、瓷器餐具、衣物、工具、獵槍和彈藥,偏偏沒有探險船上儲存的餅幹或其他配給食品。都是些不能吃的東西——除非把人體也算進去。而因紐特人傳播的消息中恰恰提到了吃同伴屍體的事。

沒有謎底的謎

一個半世紀過去了,人們對富蘭克林探險隊的覆沒仍然覺得迷惑不解,撲朔迷離,似乎是一個永遠也無法解開的謎。因為,129名身強力壯的男子,攜帶著足夠吃3年以上的食物和物資,卻一去不複返,並且無一生還,這種慘案是難以解釋的。

於是,科學家也來揭秘這個疑案了。在1981年—1982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人類學家歐文·比埃蒂和其他考古學家一起追蹤當年的考察線路,結果在威廉國王島上找到了31塊骨骼,這些骨骼散布在一個石頭窩棚遺址的四周。經過仔細研究和分析表明,這些骨骼屬於同一個人體,年齡約在22~25歲之間,無疑這是一名富蘭克林探險隊水手的屍骨。

比埃蒂對屍體的骨骼組織進行了分析,1982年,第一個微量元素分析結果出來了,比埃蒂驚訝地發現,在那位不知名的水手的骨骼中,鉛元素的含量高達228%,也就是說,遇險水手骨骼中的鉛含量是正常標準的10倍。

在19世紀40年代,鉛在人們生活中使用很廣,即便如此,這也大大超過了當時的工業標準。這一結果立刻引起比埃蒂的高度重視。那麼,是什麼原因引起如此嚴重的鉛中毒呢?據比埃蒂分析,雖然鉛的來源可能是多方麵的,來自茶葉的包裝鉛箔、鉛合金的器皿和用鉛鑲嵌的用具等。

但最主要的來源是罐頭食品。原來聽裝罐頭是1811年才在美國取得專利,作為一種新技術為皇家海軍所用。而那時的密封罐頭所用的焊料主要是鉛和錫的合金,其中鉛的含量高達90%以上。

這種焊料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流動性差,所焊的縫隙常常會留下許多空隙,因而導致食物腐蝕變質。由此便引起了兩個嚴重後果:一是導致食用者鉛中毒;二是有相當大一部分罐裝食品很快變質而無法食用。對富蘭克林探險隊來說,這兩個結果都是致命的。

這很可能就是富蘭克林探險隊全軍覆沒的最根本原因。1890年,英國政府正式頒布法律,禁止在食品罐頭的內部采用焊錫,但對富蘭克林來說,卻實在是太晚了。

在線小知識

約翰·富蘭克林爵士還是一名年輕的水手時,就熟悉了北極。1818年,他隨一支皇家海軍探險隊首次出征北極,後來,他又先後率領兩支陸地遠征隊前往加拿大北極地區勘測海岸線並繪製地圖。至1845年他率領探險隊起程時,59歲的富蘭克林已經是大名鼎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