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蒙森在南極點上停留了3天。12月18日,他們帶著兩架雪橇和18隻狗,踏上了返回鯨灣基地的旅途。1912年1月30日,他們再乘“費拉姆號”離開南極洲,於3月初抵達澳大利亞的霍巴特港。
阿蒙森偉大的南極點之行,轟動了整個世界,人們為他所取得的成就歡呼喝彩。
最偉大的南極探險
羅伯特·弗肯·斯科特是英國皇家海軍軍官,原先他既不是探險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個研究魚雷的軍事專家。
1901年8月,他受命率領探險隊乘“發現號”船出發遠航,深入到南極圈內的羅斯海,並在麥克默多海峽中羅斯島的一個山穀裏越冬,從而適應了南極的惡劣環境,為他後來正式向南極點進軍打下了基礎。
斯科特攀登南極點的行動雖比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早約兩個月,但他卻是在阿蒙森摘取攀登南極點桂冠的第三十四天才到達南極點,他的經曆及後果與阿蒙森相比有著天壤之別。雖然他到達南極點的時間比阿蒙森晚,但卻是世界公認的最偉大的南極探險家。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領的英國探險隊乘“新大陸號”離開歐洲。1911年6月6日,斯科特在麥克默多海峽安營紮寨,等待南極夏季的到來。
10月下旬,當阿蒙森已經從羅斯冰障的鯨灣向南極點衝刺時,斯科特一行卻遲遲不能向目的地進軍。因為天氣太壞,雖值夏季但風暴不止,有幾個隊員病倒了,所以直至10月底,斯科特才決定向南極點進發。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險隊從營地出發。每天冒著呼嘯的風雪,越過冰障,翻過冰川,登上冰原,曆盡千辛萬苦。
當他們來到距極點250千米的地方時,斯科特決定留下他本人和37歲的海員埃文斯、32歲的奧茨陸軍上校、28歲的鮑爾斯海軍上尉,繼續向南極點挺進。
1912年初,應該是南極夏季最高氣溫的時候了,可是意外的壞天氣卻不斷困擾著斯科特一行,他們遇到了“平生見到的最大的暴風雪”,令人寸步難行,他們隻得加長每天行軍的時間,全力以赴向終點突擊。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們忍著暴風雪、饑餓和凍傷的折磨,以驚人的毅力終於登臨南極點。
但正當他們歡慶勝利的時候,突然發現了阿蒙森留下的帳篷和給挪威國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阿蒙森先於他們到達南極點,對斯科特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一下子把他們從歡樂的極點推到了慘痛的極點。
此刻,斯科特清楚地意識到,隊伍必須立刻回返。他們在南極點待了兩天,便於1月18日踏上回程。
半路上,兩位隊員在嚴寒、疲勞、饑餓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後死去。
剩下的隊員為死者舉行完葬禮,又匆匆上路了。在距離下一個補給營地隻有17千米時,遇到連續不停的暴風雪,饑餓和寒冷最後戰勝了這些勇敢的南極探險家。
3月29日,斯科特寫下最後一篇日記,他說:“我現在已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我們將堅持到底,但我們越來越虛弱,結局已不遠了。說來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記日記了。”
斯科特用僵硬不聽使喚的手簽了名,並作了最後一句補充:“看在上帝的麵上,務請照顧我的家人。”
葬身南極洲
過了不到一年,後方搜索隊在斯科特蒙難處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屍體,並就地掩埋,墓上矗立著用滑雪杖做的十字架。
斯科特領導的英國探險隊的勇敢頑強精神和悲壯業績,在南極探險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們曆經艱辛,艱苦跋涉,卻沒有將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礦物標本丟棄,為後來的南極地質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們探險的日記、照片,也都是南極科學研究的寶貴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
為了讓人們永遠地紀念他們,美國把1957年建在南極點的科學考察站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
在線小知識
我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是長城站。位於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西部的菲爾德斯半島上,東臨麥克斯維爾灣中的小海灣——長城灣,灣闊水深,進出方便,背依終年積雪的山坡,水源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