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武隆的峽穀三絕(1 / 2)

重慶武隆的峽穀三絕

重慶武隆喀斯特是我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切形峽穀的傑出代表。它不僅是反映地球演化曆史的傑出範例,而且還是生命的記錄,它承載了重要的、正在進行的地貌演化,具有地貌形態和自然地理特征。

武隆孕育出了三個獨立喀斯特係統,即芙蓉洞洞穴係統、天生三橋喀斯特係統和後坪衝蝕型天坑喀斯特係統,被稱作“中國南方喀斯特三絕”。

這三個喀斯特係統是長江三峽地區在新世紀以來,在地殼大麵積抬升和河穀深切的基本條件下發育形成的。它們以洞穴係統、天生橋及峽穀係統和喀斯特天坑係統等為不同的表現形式,生動地記錄和表現出了地球在這一階段的地殼抬升特性。

武隆喀斯特不僅演示了正在進行的地球內外引力的地質作用,而且還蘊藏了在不同地質條件下喀斯特發育、演化的秘密,甚至是解讀長江三峽機理形成的一把重要鑰匙。

芙蓉洞是一個大型的石灰岩洞穴,形成於第四紀的更新世時期,是120多萬年前,發育在古老的寒武係白雲質灰岩中的洞穴,洞內深部氣溫穩定,終年為16℃,被稱為“天下第一洞”。

芙蓉洞主洞全長2500米,覽道1860米,底寬為12米至15米以上,最寬近70米,洞高一般8米到25米,最高48米。洞底總麵積3.7萬平方米,其中輝煌大廳麵積超過了1000平方米,可以容納靜態客容量共計18.5萬人。

洞內還存在著70多種各類次生化學積形態,即鍾乳石類,琳琅滿目,豐富多彩,幾乎囊括了鍾乳石所有的沉積類型,如石鍾乳、石筍、石柱、石幕、石瀑布、石旗、石帶、石盾、石葡萄、珊瑚晶花等。主要由方解石、石膏、文石和水菱鎂石等礦物組成。

其中大多數種類存在數量之眾多、形態之完美、質地分布之廣泛,不僅在國內絕無僅有,而且某些類型在全世界也是罕見的。

芙蓉洞洞內是層層疊疊的石花和成排成隊的石筍,它們完全是由岩壁上滲漏出水經過天長日久的凝結變化而形成的。這些石幔和石筍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就像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讓人目不暇接。

芙蓉洞中生長的植物隻有兩種,即蕨類和苔蘚類。據說,這些植物的苞子孕育於億萬年前的恐龍時代,在黑暗中已經經曆了漫長的歲月。

銀絲玉縷,指的是洞壁上纖細如發、卷如根須的石晶花和卷曲石,芙蓉洞的這些石晶花顏色潔白,形態嬌嫩。其數量之多、分布麵積之大,在全國所有洞穴中堪稱第一。

珊瑚瑤池,由色澤淺黃的方解石晶花和乳筍構成,整個池子麵積約30平方米左右。池水中的石晶花分為上下兩層,看上去就像漂在水麵上一樣。

不論是池水麵積、深度,還是石晶花的數量及規模,珊瑚池都堪稱世界之最,是芙蓉洞中的瑰寶。

芙蓉洞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不僅可以在神奇的大自然中獲得精神享受,而且還能夠增長很多有關洞穴的知識。

天生橋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三座氣勢磅礴的石拱橋而稱奇於世,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

天生三橋地處仙女山南部,位居仙女山與武隆縣之間。天生石橋氣勢磅礴,林森木秀、飛泉流瀑,包容了山、水、霧、泉、峽、峰、溪、瀑,是一處高品位的生態區域。

武隆天生橋分布在長為10千米的碳酸鹽岩河段,由峽穀幹穀、伏流、天生橋、天坑、洞穴、喀斯特泉組成,峽穀深200米到400米不等,尤以其中的羊水峽和龍水峽地縫式岩溶峽穀最為壯觀。

天龍橋為天生一橋。橋高200米,跨度300米,因其位居第一,有頂天立地之勢而得名。天龍橋的發育有兩個穿洞,南穿洞為迷魂洞,北穿洞為天生橋通道,其形狀酷似人工橋梁。

青龍橋為天生二橋。是垂直高差最大的一座天生橋。橋高350米,寬150米,跨度400米。因雨後飛瀑自橋麵傾瀉成霧,夕照成彩虹,似青龍直上而得名。

黑龍橋為天生三橋。橋孔深黑暗,橋洞頂部岩石如一條黑龍藏身於此,令人膽戰心驚。黑龍橋景色以其流態各異的“三迭泉”“一線泉”“珍珠泉”“霧泉”“四眼寶泉”而獨具特色。

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這三座天生橋,在總高度、橋拱高度和橋麵厚度這三個天生橋的重要指標中都可以排在世界的首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這三座喀斯特天生橋的橋間是天坑,發育在厚度特別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岩層中,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岩壁、深陷的井狀或桶狀輪廓等非凡的空間與形態特征。從地下通往地麵,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米,是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的特大型喀斯特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