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武隆的峽穀三絕(2 / 2)

武隆後坪衝蝕天坑,發育於奧陶係石灰岩中,由地表溝溪、落水洞、豎井、天坑、化石洞穴、地下河和泉水組成,是一個包含從非喀斯特區到喀斯特區、從地表到地下、從上遊而下遊、從補給到排泄以至衝蝕天坑等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完整喀斯特係統,處於“獨一無二”的地位。

後坪天坑最典型的就是箐口天坑,箐口天坑的形態堪稱完美,坑口呈橢圓形,最大和最小的深度分別為295米和195米。

自坑口視之,絕壁陡直,深不可測,奇險無比。自坑底仰視,四周絕壁直指天穹,如坐井觀天,白雲悠悠,天空湛藍,給人以超然物外、遠離塵囂的感覺。

在箐口天坑附近還有石王洞天坑、天平廟天坑、大落氹天坑和牛鼻子天坑。其中,在大落氹天坑的東北側,有一岩溶石柱,柱高100餘米,直徑50餘米,巍然挺立於天坑邊上,好似天坑的守護神。

偉岸挺立的高大石柱,與深不見底的、神秘莫測的大落氹天坑形成鮮明對比,陽剛與陰柔並存,構成一道獨特的景觀。

此外,在重慶市武隆縣後坪的姚家壩、二王洞、土魚溪、板廠壩、老梁子、山王敦等約2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分布著神奇的麻灣洞、規模宏大的溶洞、狹長幽深的地縫峽穀、罕見的天坑群、巍然挺立的石柱、風景如畫的紅山人工湖、古老的原始森林、險峻秀麗的人頭山、寬廣美麗的山王敦、蘇維埃政權遺址等,渾然一體,風景獨特。

麻灣洞是木棕河的發源地,源頭水源從地下泉眼湧出,形成水勢凶猛的河流。有史以來,木棕河畔的莊稼人引用麻灣洞的水灌溉農田、解決人畜飲水。後來,人們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在木棕河上建起了三座電站,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麻灣洞以北1000米是二王洞,二王洞有二王洞屯和灶孔眼兩個洞口,二王洞屯洞口是通往箐口天坑底部的唯一通道,有兩個岔道,呈“Y”型,左道直達箐口天坑底部,右道通往天坑絕壁洞口。

從洞口進入向北有一大廳,長寬約200米,高100米。晴天陽光從灶孔眼頂部直射而下,蔚為壯觀。大廳四周鍾乳林立,形狀各異。再向北,就可以通過鍾乳林立的走廊到達箐口天坑。

在二王洞向北750米的地方是三王洞,為牛鼻子洞一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水通道。化石洞穴的入口在閻王溝幹穀穀壁上,海拔940米。洞體總高差236.5米,洞道較為複雜,支洞繁多,相互串通,總體呈“Y”字形,結點處為環行洞道。

主洞洞體宏大,洞內除部分地段為斜坡外,洞底較為平坦,鍾乳石遍布、粗大,形狀各異。有雄獅、蛤蟆、鱷魚、石水母、仙人指路、人生起點、欲罷不能、芝麻元宵、海獅覓食、天狗望月等眾多景觀,壁流石似簾幕自高垂異,琳琅滿目,極具觀賞和科考價值。

閻王溝峽穀尾部緊靠三王洞口,自北端的上大灣至南端的灶孔眼,全長2300米,兩岸山脈最高峰1320米,峽穀最低點海拔為842米,峽穀深度為496米。

根據峽穀的窄長程度和發育變化,閻王溝可分為上部較開闊的岩溶峽穀和下部較狹窄的地縫式峽穀。上部的岩溶峽穀寬約在300米到600米之間,深度400米。下部的地縫式峽穀,深度、寬度各100米,最窄處僅數米。

閻王溝峽穀是盲穀式峽穀,峽穀在雨季所彙集的地表水,從南端的灶孔眼彙入二王洞的地下水排水係統中,最終在其南部的麻灣洞泉排出地表。而在閻王溝發育的早期,地表溝水是經其上部的峽穀從地表經過二王洞屯排往木棕河的。

後來,由於閻王溝的下切和位置更低的地下排水道排水,因此又可將這一段峽穀看作盲穀。

閻王溝峽穀穀深林幽,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特別是靠近灶孔眼段,穀底深切,兩岸近乎垂直,寬度小,氣勢逼人,行走其中,有著別樣的感受。

拓展閱讀

相傳天生橋以前並沒有三座橋,隻因東海龍王和三個女兒到這裏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卻被惡霸設計趕走。人們為了紀念龍王龍女建了三座橋,並根據龍女所穿衣服的顏色命名為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