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泰寧的水上丹霞(1 / 2)

福建泰寧的水上丹霞

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平緩的層狀鐵鈣質混合不均勻膠結而成的紅色碎屑岩,主要是礫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的節理切割,並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蝕、風力侵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這次造山運動使得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並沿著岩層的垂直節理進行不斷地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穀。巷穀崖麓的崩積物在大於流水作用下不能被全部搬走時,就會沉積下來,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

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麵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麵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麵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

隨著進一步的侵蝕,一些殘峰、石牆和石柱逐漸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成石鍾乳,在沿節理交彙的地方還可以發育成漏鬥。

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的錦繡般的地形,所以被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以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者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

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有的岩層被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由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的稱為單斜峰群,有的岩層沿著垂直節理發生大麵積的崩塌,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有的岩塊之間形成狹陡的巷穀,因岩壁呈紅色而被命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麵的岩洞。

泰寧丹霞由典型的丹霞地貌區及其自然地理要素組成,在造貌岩性、地貌形態、演化階段等方麵獨具一格,有別於其他地區的丹霞地貌,因而稱其為“泰寧式”丹霞地貌。

泰寧盆地是在華夏古板塊武夷山隆起的背景上發育的白堊紀紅色斷陷盆地,由朱口和梅口兩個北東向的小紅色盆地構成,形成丹霞的岩石為白堊紀中晚期的崇安組礫岩、砂礫岩,總體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北部高,東南緩,中部低。最高處為記子頂,海拔674米,地形最大高差可達400米。

泰寧丹霞擁有舉世罕見的“水上丹霞”“峽穀大觀園”和“洞穴博物館”三大奇觀,是我國東南沿海麵積最大、地貌類型最全、地貌景觀價值最高的丹霞地貌,成因以風化、水蝕、重力為主,岩溶作用為輔。

泰寧丹霞地貌包括上清溪、金湖、龍王岩及八仙崖等四個丹霞地貌區,合計麵積為166平方千米,以峽穀群落、洞穴奇觀、水上丹霞、原始生態、地質文化為主要特點,是我國少有的尚處於地貌發展演化旋回階段的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研究我國東南大陸中生代以來地質構造演化的典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