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發育成長的紮達土林
紮達土林位於西藏阿裏地區紮達縣境內,紮達土林地貌是阿裏的一大奇觀。在地質學上,紮達土林地貌被稱為河湖相,成因於百萬年的地質變遷。紮達土林從北西到南東,海拔大體在4500米上下,綿延175千米,寬達45千米,是一片貌似北方的黃土高原。
在245萬至600萬年以前,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海拔還相對低矮,在這兩大山係之間,是一個麵積廣達70000多平方千米的外流淡水湖盆,來自兩大山區的河流,攜帶了大量的礫卵石、細粉沙和黏土堆積在湖中。
隨著高原的不斷上升,湖盆相對下陷,在數百萬年間,湖盆中積累了厚達1900米的堆積物,主要是夾有礫卵石層的棕黃、褐色或灰黃色的半膠結細粉沙層。
不僅外貌酷似黃土,而且由於有鈣質膠結,具有類似黃土的直立不倒與大孔隙等性質,為以後風雨和流水雕琢成各種地貌造型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紮達湖盆在數百萬年間經曆了滄桑巨變,早期是亞熱帶森林草原氣候,在海拔大約2500米的海濱,馳騁著以三趾馬和小古長頸鹿為主的動物群,湖中生長著像天鵝絨鸚鵡螺和介形蟲等的淡水生物。到了後期,氣候逐漸轉涼,紮達湖盆過渡到溫帶森林氣候和草原氣候之間。
從200多萬年前起,高原整體出現了大幅度地隆升,在湖盆與其下遊的印度河平原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古紮達湖盆的湖水經由古朗欽藏布急速外泄而最終被流幹,暴露出來的湖底在幹旱、寒冷的氣候環境中,地表植被稀疏,受到河流和季節性水流的衝蝕,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千溝萬壑,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麵被深深刻切。
在溝穀之間的懸崖上,雨水和細流沿著垂直的裂隙或軟弱帶向下衝刷,較為完整和堅硬的部分被保留了下來,形成板狀或柱狀土體,它們突出在崖頭或崖壁上,猶如殘牆斷垣。
遠遠望去,整個土體就像是一座森嚴壁壘的古堡,因此又被稱為古堡式殘丘。有些板狀或柱狀的土體則被剝離開崖壁而形成孤立的土柱、土塔,如此柱、塔叢生,便成為了著名的土林。
在紮達土林中有很多形態怪異的土體造型,它們坐落在崖壁和土林上,擬人、擬物或擬獸,任憑人們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紮達土林高大挺拔,在高原的雪山和藍天的襯托下別具特色。那些昔日沉積在湖底的岩層,由不同的色調、層理結構和物質組成,以及包容在岩層內部的古動植物化石,為人們解讀高原古地理、古環境的變遷提供直接或間接的證據,稱為科學家研究高原隆起的大自然實驗室。
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分布著石林、土林、冰塔林等各種特殊的自然景觀之“林”,但以景色壯觀、氣勢龐大而論,沒有一處能超過紮達土林。阿裏紮達土林裏的“樹木”高低錯落達數十米,千姿百態,別有情趣。
紮達縣城外圍的山坡上,土林到處都是,其中以毛刺溝的土林最為壯觀。這裏嚴整的山體,酷似一座座土城古堡,麵積達數百平方千米,浩大壯闊。紮達土林是世界僅見的處於發育和成長期的大型土林,其數千平方千米的規模也屬世界罕有。
站在高高的山上望去,隻見高平的山頂都被縱向切割侵蝕成一條條深深的溝壑,群山連成巨大的土林聳立其間,土林的深處還隱藏著片片小綠洲,這一地帶被地質學家稱為“紮達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