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感覺上來看的話,紮達確實有著盆地的特征,但當進入一個建於象泉河畔、托林寺邊上的紮達縣城時,卻會感覺好像置身於河穀之中,完全沒有盆地的感覺。
難怪科學家在作出“紮達盆地”的定義後,接著又解釋說,“紮達盆地”實際是一條長百餘千米,平均寬度約30千米的象泉河穀。
紮達盆地裏的獨特自然地貌,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一片土林。紮達土林立於盆地之中,人們可以深深體會到大自然的偉力,更為它的造化所震撼。
峽穀與土林層層疊疊,綿延不絕,是一種獨特的“水平岩層地貌”,高平的山頂被縱向切割侵蝕成的一條條深深的溝壑,變成了土的林海。
但是人們似乎更願意相信這是一種藝術,一種大地的藝術,就好像是大自然特意造出來、專門是為了向人類展示其魅力似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多的各學科的科學工作者,包括人文工作者都一直迷戀著紮達的土林。
紮達土林在大氣之中還透著秀氣以及絲絲的靈氣,任何一座土丘,任何一群土山,任何一片土林,都可以讓人有所思索,依稀中總是感覺這土林就像是再現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曆史一樣,充滿了神秘。
紮達縣城依著托林寺一路向山邊發展。托林寺雖然是千年古寺,卻也與民居、學校錯落相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象泉河邊的一大片土塔林,就與民居粘得緊緊的。
人們都說阿裏紮達的霞光是最美麗的,霞光中的土林是最迷人的。那是水平岩層地貌經洪水衝刷、風化剝蝕而形成的獨特地貌,陡峭挺拔,雄偉多姿。
蜿蜒的象泉河水在土林的峽穀中靜靜流淌,宛若置身於仙境中,夢遊一個奇幻無比的世界。明麗的晚霞賦予土林生命的靈光,似一座座城堡、一群群碉樓、一頂頂帳篷、一層層宮殿,參差嵯峨,儀態萬千,麵對著大自然的傑作真讓人驚歎不已。
紮達土林位於這片土林的邊緣,象泉河穀的南側。日落時分,寂寥的村落與大地共融一色,仿佛昭示著世界亙古如斯般平靜。
然而,在大約1100多年前,同樣的金色餘暉中,佇立著的卻是強盛一時的古格王國的輝煌宮殿和宏偉寺院。
古格王朝在西藏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裏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裏全境。
它不僅是吐蕃世係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
而遺存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是它的壁畫,全麵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古格盛產黃金白銀,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充分體現了當時皇室生活的奢華程度。
古城的圍牆也是石刻藝術的寶庫,城牆角的碉堡當年雖是作防禦之用,但卻是戰爭與藝術融為一體的結晶。
從殘頹的遺址中可以想到,當時氣象之盛,場麵之巨,遠非眼前這般光景可比,多少讓人在感歎天地造化土林之功的同時,感歎世事的滄桑巨變。
拓展閱讀
幹屍洞被稱為古格王國滅亡後的最後一處遺跡,位於古格都城遺址北麵600多米遠的一處斷崖上,幹屍洞內的屍體,據說是古格與拉達克爭戰時,古格國王在兵敗之後被拉達克人處以極刑,並拋屍於洞內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