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下遊的肺髒鄱陽湖濕地
濕地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從廣義來說,海岸和河口的潮間帶、湖泊邊緣的淺水地帶、河川行水區附近,都是水分充足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形成濕地的地方。
在這些區域裏,有的是因為大自然的地理變化,有的是因為人類的開發等外力介入,促成了濕地的誕生。
自然界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經由漫長的地理變化過程,造就出了許多特殊的地理景觀,天然濕地也是這種作用下的產物。最多的濕地出現在河流出海口或河流經過的沿岸,寬廣的出海口因為長年淤積而產生泥灘地。
在大陸棚邊緣因為潮汐漲退的緣故,有的也會形成灘地。在河口海岸生長的紅樹林具有阻擋泥沙的功能,所以也會造成濕地生態,而海岸漂沙圍成的潟湖,以及隆起的珊瑚礁、裙礁、堡礁、潮地等,都是形成濕地的原因。
在平原及高山上,同樣會因為這種不同因素的積水現象,孕育出各種濕地。例如海水倒灌之後造成海岸邊較低地層的積水,老年期的河水改道,舊有河道殘留大量積水,內陸的湖泊經過長年的淤沙,或高山冰水退去之後會有大量積水而形成泥灘地,都是形成濕地的天然力量。
鄱陽湖濕地位於江西北部鄱陽縣境內,鄱陽湖在天然、人工、長久、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能夠保持靜止、流動、淡水、半鹹水、鹹水、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
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澤、彭湖、官亭湖等多種稱謂,在漫長的曆史年代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變過程。
遠在地質史“元古代”時期,湖區為“揚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約在8億到9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湖區地殼又經斷陷構成鄱陽湖盆地錐形。
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進抵今鄱陽湖。在彭蠡澤大舉南侵之前,低窪的鄱陽盆地上原本是人煙稠密的城鎮,隨著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鄱陽縣城和海昏縣先後被淹入湖中。
而位於海昏縣鄰近較高處的吳城卻日趨繁榮,形成江西四大古鎮之一。因此,曆史上曾有“淹了海昏縣,出了吳城鎮”的說法。
易變性是鄱陽湖濕地生態係統脆弱性表現的特殊形態之一:當水量減少以至幹涸時,該濕地生態係統演化為陸地生態係統;當水量增加時,該係統又演化為濕地生態係統。
水文決定了鄱陽湖係統的狀態。鄱陽湖濕地是一種特殊的生態係統,該係統不同於陸地生態係統,也有別於水生生態係統,它是介於兩者之間的過渡生態係統。有著名學者曾說:
鄱陽湖生態濕地,是長江下遊氣候的肺髒。
鄱陽湖濕地,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經過漫長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係在萬裏長江的腰帶上。
東南季風大量水蒸氣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濕地魚米之鄉。
從鄱陽湖濕地係統的生物多樣性來說,鄱陽湖濕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
鄱陽湖的底棲動物資源非常豐富,底棲動物是魚類和鳥類等的天然食物,也是水環境質量監測指示生物。
底棲動物有多孔動物門的淡水海綿,腔腸動物門的水螅,扁形動物門的線蟲和腹毛蟲,環節動物門的寡毛類和蛭類,軟體動物門的腹足類和瓣腮類,節肢動物門的甲殼類、水蟎和昆蟲,苔蘚動物門的羽苔蟲。
據調查,鄱陽湖已知的底棲動物有106種,其中包括軟體動物87種,水生昆蟲5目8科17種,寡毛類1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