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雅中的金坑峽也非常有名。金坑峽境內山清水秀,林鬱竹翠,峰險洞幽,岩怪石奇,瀑美潭碧,素有“浙南大峽穀”、“溫州第一峽”美譽。金坑峽內一溪九瀑,形態各異,有半嶺飛瀑、金坑銀瀑、珠綾瀑、龍須瀑等,一瀑勝過一瀑,瀑瀑引人入勝。峽內奇峰怪石,移步換形。有老鷹岩、金雞石、天柱峰、五指峰、蠟燭門、金蟾望月、獅子飲水、悟空臉譜、老翁聽瀑和大小天門等,鬼斧神工,歎為觀止。
此外,還有通天洞、穿山洞、盤絲洞、峽穀天池、雄獅舞球和千年紅豆杉群落等美景,和仙女浴池、七姐妹樹、仙女更衣洞、岩太師洞等優美的傳說。
拓展閱讀
傳說很久以前,天上的七仙女偷偷下凡,看到西雁蕩的天然浴池就下去洗澡,碰巧孫悟空來了,七仙女見有人過來,馬上從浴池裏飄出變成七棵樹。於是,仙女洗澡的地方叫做仙女浴池,仙女更衣的地方叫做仙女更衣洞,仙女變成的樹叫做七姐妹樹。
佛教傳說和寺廟建築
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了雁蕩山。不過,佛教在此的真正興起是在唐朝,傳說是唐代高僧如來佛的弟子、十六羅漢中排位第五的諾詎那來到雁蕩山建造了第一個佛教寺廟。
相傳,如來佛曾告訴諾詎那:“你將在一個山水絕妙的地方建寺,那個地方用花名做村名,用鳥名做山名。”
後來,諾詎那帶著300弟子雲遊天下,找了好多地方都沒有找到這個去處。一日,他來到雁蕩山下,但見此處憑海臨風,姹紫嫣紅,花香鳥語,心中暗暗高興,便詢問當地的一位老者該地和該山的名字。
老者回答說,這個地方叫芙蓉村,山叫做雁蕩山。諾詎那一聽高興極了,知道自己終於找到了如來佛預言之地,於是他領著弟子們進山開始興建寺院,佛教自此興盛,諾詎那後在大龍湫觀瀑坐化了。人們因此尊奉他為雁蕩的開山祖師。在諾詎那之後,雁蕩山就開始有許多僧人在此修行。
在雁蕩山的合掌峰巨壁左側縫間有一個手指大的活像觀音菩薩的石像,人們稱它為“一指觀音”。根據民間傳說,一天,觀音菩薩坐在蓮台飄過雁蕩山上空時,看到山中煙火衝天,鞭炮震天響,就化作一個老婆婆下去查看發生了什麼事情。
原來人們正在觀音洞裏用檀香木浮雕刻菩薩的像。而要完成這個佛像,需要990斤銀子。於是,化作老婆婆的菩薩找到方丈勸他不要這樣做,因為是勞民傷財。
方丈不聽,還說:“修行人,隻求超脫凡塵,為什麼還要計較錢財呀?”並責備老婆婆“燒香拜佛空念一世經”。
誰知方丈話沒說完,合掌峰間刮起了一陣狂風,把未雕好的檀香木觀音像刮得無影無蹤,觀音洞內則落下來一串串珍珠。
在人們去撿時,珍珠又變作水珠流走了。此時空中傳來聲音:“誠不誠,看真心,塑巨像,害死人!”
而那未雕成的檀香塑像,則越變越小,最後隻有九寸九分九長了,貼在了縫隙間。而方丈趴在地上,也一動不動了。
雁蕩山以其靈秀的風光,被譽為“東南第一山”。唐朝詩人顧況在《仙遊記》中稱雁蕩山為桃花源式的人間仙境。
後殿中立大石柱一對,刻有鄉邑名儒趙舜耕撰書的楹聯:
儒釋道三教異流同宗旨;
東西祭二縱分派共淵源。
雁蕩山的集雲道院也是在唐代建成的。集雲道院始建於889年,後來的1013年賜“靜慧院”額,後又改名“集雲觀”,在後來的明代又並入白鶴寺。據後來清代邑庠生施元孚編寫的《白石山誌》中記載:
當其盛時,高甍巨檻,金碧輝煌,住僧數十人,鍾韻梵音,早夜不輟,號為叢林。
後來,集雲道院因颶風倒塌了,存留下來的是以後重建的。道院坐落在橫山南麓,占地2064平方米,分前後兩進。後殿中立大石柱一對,刻一楹聯,道:
儒釋道三教異流同宗旨;
東西祭二縱分派共淵源。
雁蕩山合掌峰中的觀音洞,最早也是唐代高僧善牧的居所。
觀音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內有一石柱懸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觀音像。觀音洞高100米,寬深各40米,洞內佛樓倚岩而建,高達9層。入洞口處為天王殿,內塑四大金剛,殿後有377級石磴,直達頂屋。頂屋為觀音殿,其餘為僧舍。
從第八層樓左壁往洞口看,可見一尊一丁點兒大的觀音佛像端坐在蓮台上,此謂“一指觀音”。從洞頂往外望,天空僅留一線,人稱“一線天”,洞內尚有洗心、漱玉諸泉,在最頂層的大殿旁還有一處洗心池,水質清澈甘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