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羽龍
典型體長:70~90厘米;
又譯:無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8~30公斤;
生存時期:白堊紀早期;
嵌合體爭議:歸屬有爭議。古生物學家艾倫·費多契亞反對鳥類與獸腳類恐龍之間有演化關係,2000年,指出尾羽龍是鳥類的結論。但是在2005年,與馬克·諾瑞爾批評了等人研究在科學方法上有瑕疵,並提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信息檢索:1997年在中國東北遼寧省的義縣組中被發現了尾羽龍化石。這些發現在世界上首次為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鳥類羽毛起源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使我們對羽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有了正式的證據。這些發現表明羽毛的最初功能並非飛行,而是保暖或者吸引配偶等,羽毛不能再作為鑒定鳥類的特征,羽毛產生在鳥類出現之前。
尾巴
尾巴很短。
頭顱
很小,有喙狀嘴,類似今天的鳥類。
頸部
脖子很長。
前肢
非常小,長有羽毛。手指有三個鋒利的爪子。
後肢
粗壯有力,力度十分大。
鑄鐮龍
典型體長:大約4米,臀高1.2米;
又譯:無
食性:雜食性;
推測體重:40~150公斤;
生存時期:1億3000萬至1億2500萬年前的下白堊紀巴列姆階
嵌合體爭議:鑄鐮龍與近年在中國發現的下白堊紀北票龍,有助於厘清鐮刀龍超科在獸腳亞目中的演化關係。猶他鑄鐮龍非常類似鐮刀龍科,然而鑄鐮龍不屬於鐮刀龍科,而是屬於鐮刀龍超科。較進階型的亞洲近親更是有羽毛覆蓋,鑄鐮龍被假設也具有羽毛。
信息檢索:2004年鑄鐮龍正式被描述,但到2005年才正式被命名。開始它被指為是巨大草食性鐮刀龍超科及肉食性恐龍失去的聯結。鑄鐮龍的化石是在約有2公頃猶他州的雪鬆山組被發現,包括約有數百甚至數千頭標本,但隻有少量被發掘出來。從幾頭鑄鐮龍的化石推測鑄鐮龍有羽毛、圓胖的身體及有鐮刀狀的爪。
前肢
長有羽毛,可輔助進食。
頭顱
較大的腦殼。
尾巴
細長的尾巴起到平衡身體重心的作用。
頸部
骨頭中空的長頸。
後肢
苗條細長,適合快速奔跑。手指鐮刀狀的指爪,可以抓握食物。
棱齒龍
典型體長:1.4~2.5米長,大約1米高;
又譯:無
食性:草食性,也可能是雜食性;
推測體重:50~70公斤;
生存時期:從侏羅紀中期直到白堊紀晚期;
嵌合體爭議:開始棱齒龍隻有一個種,就是赫胥黎當初所命名的福氏棱齒龍。後來又發現了3個接近完整的化石以及20個較差的化石。通過研究,加爾東與詹森在1979年命名了另一種維氏棱齒龍,但該種現在被認為是福氏棱齒龍的一個突變個體。
信息檢索:在1849年由早期古生物學家發現棱齒龍的第一個骨骸。但是當時這些骨頭被誤認為屬於年輕禽龍。直到1870年代,古生物學家湯瑪斯·亨利·赫胥黎發表了棱齒龍的完整敘述。在棱齒龍第一個種被命名後,威廉·達爾文·福克斯牧師又提供給赫胥黎大量的棱齒龍化石。
尾巴
作為平衡用的硬挺尾巴。
頭顱
頭顱不大,喙嘴狹窄銳利,對咬食樹的枝葉帶來很大方便。頸部細長,十分靈活。
前肢
比較細小,可以抓握枝葉。
手指
每個手掌有五個指骨。
後肢
長腿,後肢行走,每個腳掌有四個指骨。
重爪龍
典型體長:全長9米,高約3.6米;
又譯:無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2噸;
生存時期:白堊紀早期;
嵌合體爭議:1998年,重爪龍與另一類似鱷魚的似鱷龍一起分類在重爪龍亞科中。2007年,埃瑞克·比弗托的研究發現重爪龍與鱷龍的相似處時,發現兩者的差異主要在牙齒,鱷龍的牙齒有棱脊,而重爪龍的牙齒標本也有不同程度的類似特征,甚至某些棘龍標本也有。
信息檢索:業餘化石挖掘者威廉·沃克在1983年1月,薩裏多爾金附近的奧克利黏土坑邊,發現了一個巨型的指爪,之後又發現了其他化石。這套骨骼被交與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艾倫·查理格及。他們於1986年發表了研究,將這些化石命名為重爪龍,模式種是沃克氏重爪龍。目前已挖出骨骼的約70%部分。
手指
每隻手掌有三隻強有力的手指,特別是粗壯巨大的拇指大指爪,經測量為25厘米長。
頭顱
口中長滿鋸齒狀牙齒,口鼻部長而低矮、狹窄頜部、頭形很像鱷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