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侏羅紀時期1(1 / 3)

嗜鳥龍

典型體長:1.8~2米,臀高0.4米;

又譯:鳥竊龍;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15~35公斤;

生存時期:約1億5000萬年前,侏羅紀晚期;

嵌合體爭議:嗜鳥龍在古生物學界對它們以何種動物為食上存在爭議。1903年,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認為嗜鳥龍的手部較長,可以迅速地抓住靈活的動物,而提出嗜鳥龍可能以鳥類為食。1917年,奧斯本重新研究嗜鳥龍,認為它們的手部不能做出這種動作。

信息檢索:1900年嗜鳥龍化石被發現於懷俄明州的科莫崖附近。1903年由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在所敘述並命名。嗜鳥龍的種名是用來紀念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標本製作人員。沒有證據顯示它曾真的捕食過鳥類,也不知道當初為什麼得了“嗜鳥”這個名稱。

頭顱

頭部較堅壯,因此它們的咬合力較大。

頸部

不是很長,肌肉卻十分發達。

尾巴

追趕獵物時用長長的尾巴平衡自己的身體。

前肢

比較纖細,力量很足。

手指

有三個鋒利的爪子,可以幫助獵捕食物。

後肢

強韌有力,而且還很長,適合奔跑。

劍龍

典型體長:長大約是9米,高度則大約4米;

又譯:無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3~5噸;

生存時期:侏羅紀晚期,大約是1億5000萬年前到1億4500萬年前左右

嵌合體爭議:劍龍屬是劍龍科之中的模式屬,也是其中首先獲得命名的屬。而劍龍科則是劍龍下目底下兩個科的其中一科,此下目中的另一科稱為華陽龍科。劍龍下目屬於裝甲亞目,在此亞目當中還包含了甲龍下目。與劍龍屬較為親近的物種還有中國的烏爾禾龍與東非的釘狀龍。

信息檢索:奧斯尼爾·查爾斯·馬許命名了劍龍,曾經在1880年代獲得一具保存完善的顱骨。馬許一開始以為劍龍身上的板狀構造,是有如屋瓦一般地覆蓋在整個背上。目前公認的三個物種當中,有兩種的研究較多,另一種的研究較少。大多數關於劍龍的信息是均來自成熟的個體,直到較晚近的年代,才發現了一些幼年時期的劍龍化石。

後肢

後腳有3個腳趾,後肢比前肢更長,使頭部靠近地麵。

頭顱

頭顱很小,牙齒較小,並且呈三角形,有喙狀嘴。

尾巴

硬挺的尾部平舉於空中,是絕佳的防禦武器。

頸部

頸部短粗,背部曲線呈弓狀彎曲,上有硬刺。

前肢

粗壯,前腳隻有內側兩趾具有蹄狀趾。

手指

前腳有5個蹄狀手指。

圓頂龍

典型體長:15~20米長;

又譯:無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18~30噸;

生存時期:侏羅紀晚期;

最早的圓頂龍記錄是於1877年嵌合體爭議:在科羅拉多州發現的一些零碎脊骨並命名的。現今的理論認為這個位置可能有著很多的反射神經,但卻不是腦部。直至1925年,首個完整的圓頂龍骨骼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所發現,才有了定論。

信息檢索:1877年愛德華·德林克·科普命名了圓頂龍的化石骨頭,作為與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之間的學術鬥爭之用,他倆經常爆發競爭恐龍的發現與命名的“骨頭大戰”。

這種命名的衝突在這兩位學者中非常普遍,當中最出名的就是雷龍和迷惑龍。

頭顱

頭骨上開孔大,結構較為輕巧,兩個鼻孔分別開在頭骨的兩側,口中生著勺形的牙齒。

頸部

又粗又長的脖子。

尾巴

粗粗的長尾巴,也是防禦的武器。

前肢

腿骨粗壯圓實,適於承重。

後肢

粗壯有力,承擔著龐大的腹部。

手指

進化成趾狀蹄。

異特龍

典型體長:8~13米長;

又譯:躍龍、異龍;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6~8噸;

生存時期:晚侏羅紀,1億5500萬年到1億4500萬年前

嵌合體爭議:異特龍屬於異特龍科,異特龍科是一個大型獸腳亞目的演化支。但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異特龍科很少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斑龍科,但斑龍科長期以來被當做大型獸腳類恐龍的“未歸類物種集中地”。自從1988年以來,已有七個種被視為是可能的有效種。

信息檢索:1869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格蘭比郡附近的中央公園,當地居民發現了一個類“馬蹄化石”的東西,轉交給了費迪南德·範迪威爾·海登。1877年,另一位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根據對這些化石的研究,把這種生物定名為異特龍屬,並把其模式種正式命名為脆弱異特龍。種名來自拉丁語,意即“脆弱的”。

後肢

有大型、強壯的後肢,但是不適合奔跑。

頭顱

大型的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可減輕重量,眼睛上方擁有角冠。

尾巴

尾巴長而重,可平衡身體與頭部的重量。

頸部

粗壯有力。

前肢

短小,輔助獵捕和進食。

手指

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彎曲,長度為25厘米。

梁龍

典型體長:27米;

又譯:雙棘龍;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12~25噸生存時期:侏羅紀末,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

嵌合體爭議:梁龍雖然跟大部分的蜥腳類恐龍一樣有長長的頸,但頸的用途卻久久沒有定案,原因是沒有證據支持。梁龍是梁龍科的模式屬,且梁龍科的名稱來自於梁龍屬。雖然梁龍科的體型巨大,但身體較其他的蜥腳下目修長。梁龍科繁盛於侏羅紀晚期的北美洲。

信息檢索: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發現了梁龍的骨骼化石。它的署名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於1877年所命名,意即“橫梁”,是以從古希臘文的衍生的新拉丁語而來。因為梁龍身體龐大,它可以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將自己從地麵上支撐起來。

手指

進化成蹄狀,前肢內側腳趾上有一個巨大而彎曲的爪,是它鋒利的自衛武器。

頭顱

纖細、小巧的腦袋。

尾巴

尾巴像鞭子,攻擊敵人的武器。

頸部

脖子又細又長。

前肢

粗壯的前肢,承擔脖子和胸部的重量。

後肢

粗壯的後肢,梁龍的後腿比前肢稍長,所以它的臀部高於前肩。

角鼻龍

典型體長:4.5~6米;

又譯:角冠龍、刺龍;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0.5~1噸;

生存時期:侏羅紀晚期;

嵌合體爭議:最近頗受爭議的是角鼻龍以及其近親的分類。角鼻龍的近親包括銳頜龍、輕巧龍以及阿貝力龍超科的食肉牛龍。若要更清楚它的演化及親緣關係,還需要更多的化石來提供資料。

信息檢索:在美國猶他州中部的克利夫蘭勞埃德采石場及科羅拉多州的幹梅薩采石場所發掘出來角鼻龍的化石。模式種是角鼻角鼻龍,在1884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所描述並命名,並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於1920年所重新描述。它的特征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齒、鼻端的一個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對小角。

手指

有4指。

頭顱

大大的頭顱,上下頜強健,嘴裏布滿尖利而彎曲的牙齒,鼻子上方生有一隻短角,兩眼前方也有類似短角的突起。

尾巴

長長的大尾巴。

頸部

從頸部背脊直到尾部生有小鋸齒狀棘突。

後肢

雙腳行走,粗壯的後肢。

前肢

短小,強壯。

虛骨龍

典型體長:身長為2~3米;

又譯:空尾龍;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最大可達20公斤;

生存時期:晚侏羅紀的啟莫裏階至提通階,距今約1億5000萬年前

嵌合體爭議:目前,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法將虛骨龍分成各種類群,虛骨龍有時被歸類於虛骨龍科,但虛骨龍科的物種卻不固定。虛骨龍科包含超過10個物種,包括西北阿根廷龍科的福左輕鱷龍、偷蛋龍下目的小獵龍,而且虛骨龍科被當做是腔骨龍科的後代,在這之後的物種數目就大幅縮減。

信息檢索:1879年由美國古生物學家與自然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所命名虛骨龍。馬什當時隻敘述了模式標本的背部到尾巴的脊椎。他注意到脊椎的內部空腔與細的脊椎壁,因此將它們命名為脆弱虛骨龍。在1881年,他將虛骨龍歸類於恐龍,提出更多骨頭圖片,並建立虛骨龍目與虛骨龍科,以包含虛骨龍屬。

前肢

較細,可以輔助捕獵和進食。

頭顱

顱骨小而長。

頸部

比較長的頸部。

手指

前掌有3指,有銳利、彎曲的爪。

尾巴

長長的粗尾巴控製著身體平衡。

後肢

修長,適合快速奔跑和發動突然襲擊。

長頸巨龍

典型體長:長23米,高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