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侏羅紀時期1(2 / 3)

又譯:空尾龍;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70~80噸;

生存時期:1億4500萬至1億5600嵌合體爭議: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

自從長頸巨龍被命名以來,古生物學界普遍不接受腕龍、長頸巨龍是兩個屬的分類法。1988年,葛保羅將非洲的腕龍化石,建立為一個亞屬——布氏腕龍(長頸巨龍)。除了保羅與奧利舍夫斯基的研究以外,很少出現在科學文獻中。

信息檢索:1900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西部的大峽穀埃爾默·裏格斯等人發現腕龍的第一個標本,命名為高胸腕龍。1909年,在德屬東非(坦桑尼亞)林迪市附近德國古生物學家沃納·詹尼斯發現蜥腳類恐龍的標本。1914年,沃納·詹尼斯將這些標本歸類於腕龍屬的一個新種,並命名為布氏腕龍。

手指

每隻腳都有五個趾頭,每隻前腳中的一個腳趾和每隻後腳中的三個腳趾上有爪子,是防禦和反擊肉食恐龍的武器。

後肢

短於前肢,骨骼更加粗壯,以承擔龐大的腹部重量。

頭顱

腕龍有個非常小的腦袋,因此不太聰明,牙平直而鋒利,鼻孔長在頭頂上。

尾巴

根部粗大,整體比較細,不是很長。

頸部

脖子很長,轉動時很遲緩。

前肢

前腿比後腿長,非常粗壯,以承擔脖子和胸部的重量。

蠻龍

典型體長:身長9~13米,高度為2.5米;

又譯:無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約為2噸;

生存時期:侏羅紀晚期;

嵌合體爭議:蠻龍與較早期的斑龍有親緣關係,但蠻龍似乎較為先進。蠻龍的分類仍然未確定,但蠻龍目前所處的斑龍科是基礎堅尾龍類的一個斷尾演化支。蠻龍的體型大小仍未確定,因為目前隻有發現不完整的化石,但已知它們是種大型的獸腳類恐龍。

信息檢索:1972年,在科羅拉多州的幹梅薩采石場詹姆斯·詹森與發現蠻龍化石,屬於莫裏遜組。同年,彼得·加爾東與詹姆斯·詹森將這些化石敘述並命名,模式種是譚氏蠻龍。正模標本是由上臂的肱骨,與下臂的橈骨與尺骨所構成。蠻龍是莫裏遜組所發現的最大型掠食者,但可能不是頂級掠食者。

頭顱

頭約有1.18米長,上下頜擁有強大的咬合力。

頸部

短而有力。

尾巴

長長的尾巴幫助蠻龍控製身體的重心。

前肢

十分短小。

手指

有三個爪子。

後肢

腿骨相當的粗壯,甚至擁有超過異特龍的速度,它可以迅猛地撲倒獵物。

迷惑龍

典型體長:大約26米,臀高接近5米;

又譯:雷龍;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24~32噸;

生存時期:侏羅紀的啟莫裏階到提通階之間,約1億5000萬年前

嵌合體爭議:在1975年首次被發現迷惑龍的頭顱骨,足足比命名遲了一個世紀。迷惑龍屬於梁龍科,梁龍科是群體型巨大的四足動物,具有極長的頸部與尾巴,包含:梁龍、重龍、超龍、春雷龍、原雷龍。迷惑龍又屬於迷惑龍亞科,該亞科包含迷惑龍及其近親。

信息檢索:之所以叫迷惑龍,是因為發現一個非常大的恐龍脛骨,令研究者十分迷惑,而於1877年6月命名為,原意就是“迷惑”的意思。根據後續發現的其他化石表明迷惑龍與雷龍其實是同一種生物。依據古生物學的命名優先權,迷惑龍命名在先,故取消雷龍的命名,以“迷惑龍”稱呼。

後肢

前三個腳趾擁有趾爪,後肢高大粗壯,腳掌寬大。

頭顱

頭部相當小,牙齒呈匙狀。

尾巴

鞭狀尾巴。

頸部

長長的頸部。

前肢

矮於後肢,粗壯有力,腳掌寬大,承擔龐大的體重。

手指

有一個大指爪。

重龍

典型體長:27米長;

又譯:巴爾龍、笨重龍、巴洛克;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大約20噸;

生存時期:侏羅紀晚期;

嵌合體爭議:長期以來,重龍被認為是梁龍的近親,而且是分布最廣泛的梁龍超科恐龍之一。重龍屬於蜥腳下目的梁龍科,梁龍科是群體型巨大的四足動物,具有極長的頸部與尾巴。重龍屬於其中的梁龍亞科。梁龍科的特征是尾部有超過70節尾椎、前肢比例短於其他蜥腳類恐龍及許多頭部特征。

信息檢索:在19世紀古生物界著名的“骨頭大戰”期間,在南達科他州的發現了一些化石,耶魯大學的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及約翰·貝爾·海徹爾進行了挖掘,最後由馬什於1890年為其命名。模式種是大齋重龍,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重的蜥蜴”,種名在拉丁文意為“慢”。模式標本隻有六節尾椎。

手指

前腳內趾上長著大而彎的爪。

尾巴

長著一條很長的尾巴,尾巴擺動起來,可用作防禦敵人的武器。

頭顱

頭顱很小。

頸部

長長的細脖子,長脖子上的骨頭是空的,而且很輕。

前肢

粗壯有力,以承擔龐大的體重。

後肢

比前肢更粗壯,也高於前肢。

彎龍

典型體長:5~9米;

又譯:無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1~1.5噸;

生存時期:晚侏羅紀至下白堊紀;

嵌合體爭議:歸屬有爭議,1980年,彼得·加爾東及在重新描述普萊斯特維奇彎龍的時候,認為侏儒彎龍、彎龍及布朗氏彎龍,其實是全異彎龍的不同生長階段或不同性別,所以隻有全異彎龍是有效的物種。近年有科學家發現這個標本並非屬於彎龍,於是獨立為屬。

信息檢索:1879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科摩崖附近的13號礦場中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發掘出彎龍的化石。命名為彎龍。1879年,馬什命名了模式種的全異彎龍。彎龍由於身體笨重,它可能行動遲緩,大部分時間都用四肢著地,吃長在低處的植物,但它也能用後腿直立起來去吃長在高處的植物或躲避天敵。

手指

手部有五根指頭,前三根有指爪,拇指最後一節是馬刺狀的尖狀結構。

後肢

第一趾爪向後反轉不觸地,後肢高大粗壯,行走速度為每小時25公裏。

頭顱

有喙狀嘴,頭顱不是很大。

尾巴

長長的尾巴,有利於隨時調整身體的重心。

頸部

頸部細長。

前肢

很短,數根腕骨互相固定,可強化手部結構以支撐重量。

美頜龍

典型體長:大約1米長,0.3~0.5米高;

又譯:細顎龍、細頸龍、新齶龍、秀顎龍;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3公斤;

生存時期:晚侏羅紀提通階,約1億5000萬年前

嵌合體爭議:美頜龍及它的近親在虛骨龍類中的位置不明。一直以來美頜龍的名字被用在美頜龍科上,多年來美頜龍都是唯一的成員,直至近年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幾個相關的屬。有些人認為美頜龍科是基礎虛骨龍類,而其他的認為是屬於手盜龍類。

信息檢索:美頜龍標本是兩個接近完整的骨骼,其中一個標本是在1850年德國巴伐利亞的索侯芬石灰岩中被發現的,長約89厘米。另一個標本則是從法國發現的,長約125厘米。德國標本是約翰·奧斯特倫姆於1978年詳細的重新描述這個物種,令它成為當時最知名的細小獸腳亞目。

手指

手掌有三指,都有著利爪,用來抓捕獵物。

尾巴

長長的尾巴,在運動時平衡身體。

頭顱

頭顱骨有五對洞孔,最大的是其眼窩,下頜修長,牙齒有鋸齒。

頸部

細長的脖子十分靈活。

前肢

比後肢細小,可折疊。

後肢

細小雙足的動物,長後肢,踝部高,足部類似鳥類,顯示它們的行動非常敏捷。

超龍

典型體長:高約15米,身長35米;

又譯:超級龍、巨超龍;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35~65噸,另有一說是接近90噸

生存時期:侏羅紀晚期,1億4千萬年前;

嵌合體爭議:在超龍的分類上古生物學家一直存在分歧:有理論指出超龍並不是一種新品種的恐龍,而是體型過大的腕龍;還有古生物學專家指出超龍屬於獨立的品種,和現已發現的恐龍並不相同。但由於證據不足,一切爭論至今仍未有定案。

信息檢索:1972年發現了超龍的模式標本,僅發現了少數骨頭。1979年,在超龍發現點附近,發現了另一個脊椎。古生物學家詹姆斯·詹森在1985年將其命名為“巨超龍”。後來巨超龍的模式標本被發現仍然屬於超龍,是超龍的次同物異名。由於超龍的命名時間稍早於巨超龍,具有優先權,巨超龍這名稱遭到廢棄。

後肢

出奇的強壯,分擔著絕大部分體重。

頭顱

頭顱較小,上下頜也不大。

尾巴

又粗又長的尾巴,既能平衡身體重心,又能起到防禦敵人的作用。

頸部

又粗又長的脖子,轉動不是很靈活。

前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