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龍
典型體長:長4米;
又譯:巨椎龍;
食性:草食性,疑似雜食性;
推測體重:大約135公斤;
生存時期:早侏羅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到1億8300萬年前嵌合體爭議:在過去的幾年,原蜥腳下目的係統分類學已被多次更改過,而許多科學家沒有一致的結論,對於大椎龍在恐龍演化樹中的正確位置,大椎龍科被建立以包含大椎龍屬,但由於原蜥腳類恐龍之間的關係沒有定論。2007年,有數個研究成果可以證明支持大椎龍科的有效性。
信息檢索: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德·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的。它們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長久以來,大椎龍被描述成四足恐龍,但一份2007的研究認為大椎龍是二足恐龍。近年的研究發現大椎龍是以穩定地成長,並具有像鳥類的氣囊,有親代養育行為。模式種是刀背大椎龍,在過去150多年來,還有其他七個種被建立過,其中隻有是有效種。
手指
每個腳掌都有5根腳趾,拇指有大型銳利的指爪,可用來協助進食,或抵禦掠食者。
前肢
短前肢,可以用在抵抗掠食動物,物種內打鬥或是協助進食。
頭顱
頭部小,長度接近股骨長度的一半,頭部的眾多窩孔減低了頭部的重量。
頸部
細長,十分靈活。
尾巴
長長的尾巴,用來控製身體的重心。
後肢
粗壯有力,既可以四足行走,也可以後肢二足行走。
近蜥龍
典型體長:2~4米長;
又譯:安琪龍;
食性:草食性,疑是肉食性;
推測體重:27~32公斤;
生存時期:早侏羅紀的普連斯巴奇階至托阿爾階,約2億到1億8800萬年前
嵌合體爭議:1911年,羅伯特·布魯姆將於南非發現的骨頭稱為南非兀龍。1976年,彼得·加爾東將它分類在近蜥龍屬中,改為南非近蜥龍。這個種也再次被分類,而可能是大椎龍的幼龍。由於近蜥龍的原始外貌,它原先被分類在原蜥腳下目中,原蜥腳類被認為是蜥腳下目的祖先。
信息檢索:近蜥龍化石的發現,比起人類對恐龍的認識更早,這甚至可能是北美洲最早發現的恐龍。
1818年,在美國的康涅狄格州發現一些大型骨頭時,它們都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愛德華·希區柯克於1865年將這些骨頭定名為。不幸的是這個名稱早已被使用,1885年,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將它的名字改名為近蜥龍。
前肢
短而強健的前肢,前肢長度隻有後肢長度的尾巴;
粗粗的尾巴,既是防禦的武器,又能在站立時和後肢呈三角形支撐身體。
頭顱
一個近似於三角形的腦袋,一個細長的鼻腔。
頸部
細長的頸部,十分靈活。
手指
又長又窄的前肢掌上長著5個手指,大拇指有特別鋒利的爪子。
後肢
粗壯的後肢,能夠二足站立和行走。
冰脊龍
典型體長:6.5米長;
又譯:冰棘龍或凍角龍;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46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