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燃著藍焰的青春心——《藍焰文叢》總序(1 / 1)

劉心武

這套叢書中所收的,都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們的作品。其中好幾位是直到六十年代末才落生的。他們寫作這些篇章時,正處於走向三十歲,或接近四十歲的人生途程。

我也曾有過自己的青春歲月。比我更年長的一代當然也都有過自己的青春歲月。即使在最艱難困苦的時空中,青春的花朵也總是要力求恣肆地開放,並努力地使自己的花盤綻成渾圓,散發出往往是充盈著濃釅理想情懷與浪漫追尋的芳馥;接著而來的會是花瓣的謝落,外在華美的暫時脫卸,但同時也便脹出了青果,飽含遺傳密碼與個體變異信息的青果將在人世的風雨中經受更深層次的錘煉與雕塑,於是那循環在果實內的汁液往往會更富於理性,或更幽默風趣……通過三十歲,走向四十歲,超前而立,惑之彌深,這是果實痛苦而甜蜜地膨起並充實的歲月!這個人生時段中的文學,常常不僅凝聚為作家個人一生創作中的代表作,在作為一輩人的總體推進中,也往往凝聚為一代文風,或至少是文學史上的一道明顯的印痕。

當然,每一代,或者不貿然劃代,而說成每一茬吧,各茬作家在其三十歲上下的創作,由於所處時代環境特別是文化氛圍的不盡相同甚至大異其趣,便會在總體風貌上,顯現出有別於上下各茬的獨特韻味。六十年代出生的這一茬,“文革”時他們或僅僅有些朦朧的社會性記憶,或竟全然沒有相關的生命體驗;因而他們的文字一般不會撫摩“傷痕”,也不大會慨歎“蹉跎歲月”;他們心性的成熟期,已處於大開大放的社會轉型之中,物欲即使不能說是業已橫流,但給予他們身心強刺激的已不是諸如“紅袖章”、“國防綠”、“黃土地”以及“黑墨汁”加“批判稿”加“漿糊桶”等等社會因子;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以後,最令他們心旌搖動,或至少是引動他們觀察思考的,已是都市裏萬丈紅塵中的光怪陸離、農村裏飛速躍動改變著的天際輪廓線與鳥瞰效應,其中包括諸如股票期貨、多媒體電腦、好萊塢大片、家用汽車銷售廣場、西方國家領事館外等待簽證的隊伍、夜晚像鑽石山般赫然聳立的五星級大飯店……以及豪華俱樂部門外的乞丐、離風景區很近的以破屋土桌等待“希望工程”快來救援的小學、在被汙染的江河湖泊邊上新開辟出的巨型人工景點,生機勃勃的高科技開發區與圈起來卻未及開發的荒蕪耕地,個體書報攤上花花綠綠的紛然雜陳,等等。於是他們或令上幾茬人吃驚地傾訴欲望,語涉比如說性愛這樣的話題,或以想像力的飛揚與敘述策略的趣味為其美學追求的核心,令習慣於將社會責任感與嚴肅性作為閱讀與評說規矩的人們不知從何處抓撓,欲聽任之而不忍,欲規勸之而畏難。但是這些六十年代的作家們噴湧般地書寫著,在他們的文字中,欲望與調侃固然常常令一些人感到擔憂與可疑,然而你細細地品味吧,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在他們張揚欲望的悲歡嬉怨中,融彙著力求靈與肉、欲與德、行與法、意與矩、已與群之間達到平衡和諧的焦慮與索求;在有幾位作者的文字中,更顯示出對前輩精神結晶的積極繼承,與處在新的人文環境中自我沐靈的自覺性。

不管人們的出生年代是多麼接近,甚至於是“生辰八字”全然一致的人,他們即使基本上一直生活在相同的人文環境中,他們個體生命的獨特性,依然使他們在一旦進入文學創造時,顯現出不同的美學取向與文字風格。這套叢書所收的各位作家的作品,個性特色十分彰著;分開看是獨特的心靈圖像,合攏來是互補的斷代繪畫。相信會有感興趣的讀者,在閱讀中產生出多味而厚重的審美快感。

常常憶念自己已逝的青春歲月,也偶爾翻閱自己在那獨特的生命悸動期中,匆促而真摯地書寫出的東西,時時“馬後炮”似地自問:為什麼不能更沉穩些?更精致些?更成熟些也更深刻些?青春期便結出無疵碩果,因而不悔少作的天才,世上曾經有過,將來更必會再有,然而那真是鳳毛麟角,非我們一般作家與文學愛好者所敢躋身於列。我的想法,是既有一顆燃著藍焰的青春心髒在強烈地悸動,那便無妨先將創造一個文學空間的欲望盡可能燦爛地釋放出來,猶如花蕾拚力地脹圓,或許那過份強烈的開放所帶出的某個花瓣未及規整,又或是某個花瓣竟過早墜落,但花至開期最好還是放膽地開,莫待無花空有枝!這不是為自己的少作辯解,更不是教唆現在的青年人勿重質量單求頻頻發表,而是實實在在地悟到:人生隻有一個30歲上下的由花變果的微妙期,這時期的生命體驗與心靈悸動,實在是鑄就血肉鮮活的文字篇章的最佳精魂!我祝福這些60年代出生的作家在九十年代留下了這些鴻影心跡;我祈盼在今後的人生途程裏,還能從他們的心焰中獲得光與熱、驚與喜!

一九九七、五、二十七綠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