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才女+癡情女=漢娜阿倫特(2 / 3)

1928年6月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以漢娜的激情為催化劑的著作大獲成功,而海德格爾此時卻以一封信打發了漢娜。關係終結時,漢娜給海德格爾寫信訴衷腸“如果我失去了對你的愛,就是去了活著的權利……上帝保佑,我死後更加愛你。”失戀的漢娜猶感萬蟻噬心痛苦難捱,好在她的閨蜜向她推薦了本《心靈雞湯》:《拉赫爾?瓦倫哈根書信集》。拉赫爾是19世紀德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猶太女人,她既是哲學家又是文學家,也曾失戀數次,後投身於社會運動,成為柏林知識界的中心。漢娜從拉赫爾處汲取力量並克服失戀陰霾,開始作自我反思精神梳理:作為德國國家公民,怎樣才能不背叛猶太教義?作為猶太女人,怎樣才能不喪失自我又不喪失親友?怎樣才能從德國浪漫主義哲學中掙脫出來?漢娜的世界關了一扇窗,卻開了一個門!

1933年,甘道夫?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

同年,告訴大家“人,詩意地棲居”的海德格爾極不光彩地投靠納粹,當選弗萊堡大學校長並加入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

同年,猶太人漢娜?阿倫特開始逃亡到法國。

從此,蕭郎是路人。

1952年,漢娜?阿倫特發表《極權主義的起源》,名聲大噪。《極權主義的起源》有三部分:反猶主義,帝國主義,極權主義。主要回答三個問題:一為什麼不是高麗棒子或是愛斯基摩人偏偏是猶太人被列為納粹大屠殺的對象;二極權主義的起源是什麼;三極權主義發展的邏輯。在基督教意義上的反猶主義我在此不多講,在民族國家意義上講,猶太人漂泊無根沒有政治共同體,當精明的他們以金融掮客的身份發揮影響力時,卻從未培養起來政治意識和參與意識,他們要麼成為新貴要麼成為賤民(反叛者,不是自覺地認同一個團體而是自覺地實踐自由者如:羅莎?盧森堡)。擁有財富而無政治行為能力成為他們在資本主義危機下被仇恨的主要原因。極權主義之所以能產生在於資本擴張造成兩個多餘力量------多餘資本和由破產貴族,農民失業工人組成的多餘勞動力(暴民),這二者在國家的保護下,開始向海外殖民擴張。

所謂“極權主義”,不是大家理解的曆史上不絕如縷的暴政或專製形式。漢娜從孟德斯鳩對政體定義的基本特征出發,概括了極權主義的基本特征------意識形態和恐怖。通過此二者的高度結合,極權主義實現了對人的自由的徹底根除和對人的全麵統治。暴政專製通過暴力手段消除人的政治自由,而極權主義則通過不斷的運動:大規模的群眾動員,運動過程本身。

離開了胡蘭成的張愛玲迅速地萎縮凋謝了,可離開海德格爾的阿倫特卻迸發出研究熱情,在政治哲學舞台上衣袂飄飄起來。1961年納粹頭號戰犯欠下三百萬條人命的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抓獲,並被送至耶路撒冷受審。漢娜?阿倫特以《紐約客》記者身份發表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關於平庸的惡的報道》。在阿倫特看來,艾希曼是個“不肮髒具有良心的男子”。不錯,在現實生活中,艾希曼可能是一個好老公,好父親,好上司,他隻是在執行由“國家理性”被正當化了的自己國家法律對他的要求,他的錯誤隻是在於他不知道納粹的法律是錯誤的。相對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極端的惡”,艾希曼是“平庸的惡”,一種完全沒有思想,缺乏起碼的思考力和判斷力的惡。在《極權主義的起源》裏漢娜就提出了“極端的惡”(theradicalevil),這個詞其實來源於老宅男康德的“根本惡”,它不是指具體的多變態多極端的惡,而是一切惡之可能的根源和依據。康德講究絕對道德,在他看來,如果要殺你朋友的殺手站在你家大門口敲門,而你朋友此刻正藏在你家衣櫃,你要是向殺手撒謊你朋友不在你家,你都是在作惡。“極端的惡”的惡有三個特征:無法懲罰,無法寬恕,無法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