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後期,朝廷腐敗,官吏無能,惡霸豪紳欺壓平民,外國列強入侵,爆發了鴉片戰爭,一些主權淪於強寇之手,清道光二十三年,廣西桂平縣金田村人洪秀全率領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揭竿而起,反抗清王朝統治,人民群眾爭先恐後彙集在起義軍麾下,人人英勇,將卒一心,攻關奪城,最後攻下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洪秀全當了皇帝,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都封了王。可是,打了勝仗,當了皇帝、親王,心裏滋生貪圖享樂、爭權奪利之心,住宮殿,搶美女,吃山珍海味,享人間幸福,忘記了當初起義的誓言,終於戰友反目,領導集團分裂,楊秀清、韋昌輝爭奪權力中先後被殺,石達開率領大軍離開南京,脫離了洪秀全的領導,向西進軍,準備尋找新的根據地,開創自己的事業。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石達開率領大軍從貴州進入四川,活動於綦江、南川、彭水、黔江一帶,來到了瀛山上,駐兵在白雲觀山下抬頭山一帶。石達開帶領手下將領查看瀛山周圍地形,隻見巍巍一座大山,東西北三麵都有河流隔斷,山勢險峻,四角築有寨門,寨門上有山間壩子,可屯兵、可籌糧,山上還有山,即瀛山峰頂,山峰高聳雲端,四周懸崖峭壁,瀛山一道防線如被攻破,可退到瀛山頂峰,憑借險峻的地勢抗擊進攻。石達開看畢地形,心中高興,大聲說:“瀛山有險可守,安排哨兵注意觀察敵情,大軍在山上休整七天。”
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一路打仗,長途奔波,非常疲倦,得到休整命令,人人喜歡,找民房,籌糧草,忙碌起來。
官府無力,盜賊橫行,老百姓深受痛苦,瀛山山高林密,更是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盜賊猖狂害民,官府剿匪順便搶奪民財,也在害民,瀛山的鄉親受苦了。聽到太平軍打來了,不知道太平軍是什麼樣的軍隊,害怕被搶被抓被殺,一家一家收拾行李,藏好糧食,牽著牛,趕著豬,有的逃到山下親戚朋友家裏躲避,有的躲進了深山老林,瀛山上很多人家房屋空空。太平軍來了,到鄉親家裏籌糧食,找到一戶農家,沒有籌到,又進了另外一戶農家,還是沒有籌到,一些太平軍將士生氣了,砸爛了鄉親們家裏的米缸子、糧櫃子,抓到一些農戶家裏沒有帶走的豬羊,殺了吃了,有幾處鄉親的房屋還被石達開帶來的太平軍點著火燒了。
瀛山上燃起了煙、冒起了火,躲在樹林裏的鄉親們看見了,嚇得更不敢走出樹林,逃到外地的鄉親也不敢輕易回到家裏。
一天早上,石達開帶了幾個親兵騎馬來到瀛峰頂上,放眼四下看去,山勢雄偉壯麗,石筍像一柄倒插的利劍,劃破雲天,香碑地勢險絕,陡峭的山壁高達千丈,棋盤石上,三十二顆棋子擺放整齊。石達開參觀了白雲觀八大景觀,感歎景色秀麗,正在遊玩,忽然聽到白雲觀大門前傳來吵鬧聲音。
在白雲觀大門前吵鬧的是幾個太平天國將領和白雲觀裏的小道士。太平軍要闖進道觀,小道士攔住不讓進。
白雲觀又換了主持道長了。一丈道長得到了鄧仁堃從王半仙手裏要來的一萬兩銀子,把廟宇修葺一新,垮塌的院牆、樓房拆了重建,還增修了藏經樓,棋盤石、香碑地勢太險了,遊人失足會有生命危險,增設了欄杆,一丈道長秉承白雲觀開建之時的宗旨,發揚光大善行愛心,勸導前來燒香敬神的人以善待人,和睦鄉鄰,尊敬長輩,愛護幼小,還幫助貧困鄉親解決困難,送醫送藥,白雲觀重新興旺起來。可惜好景不長,鄧仁堃奉旨調離了綦江,新上任的縣官貪婪奸猾,勾結豪紳欺壓百姓。王半仙一類的財主成了縣太爺的座上客,瀛山鄉親生活艱難,世事凶險,惡人橫行。白雲觀裏一丈道長宣揚的善和愛在邪惡麵前無能為力。一丈道長心中煩悶,終日鬱鬱寡歡,不到六十歲便含恨去世,撒手西去。雲龍道長接任了白雲觀主持,由於世風日下,敬神拜廟的人少,白雲觀又慢慢衰落了。雲龍道長潔身自好,閉門熟讀經書,很少與世人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