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訪中衛
康熙皇帝是中國曆史上文治武功卓著的君王之一,“康乾盛世”的開創者。他一生傳奇故事很多,在民間廣為流傳。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六十九歲駕崩,在位執政六十一年,是中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間,他曾多次微服私訪,巡視邊防,暗查吏治,指導水利修治,巡看災情賑濟,了解社情民意,體察民間疾苦,受到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農曆二月六日,康熙第三次親征,出師前往寧夏部署征剿葛爾丹,一路西行,巡視邊地形勝,察視軍民生業。於三月二十六日到達寧夏,逗留了一段時間。中衛是西北邊陲要塞,軍事重鎮,素有“關中屏障,河隴咽喉”之稱,乃曆代兵家必爭之地。為此,康熙特地前來私訪。沿黃河兩岸一路西行,直到沙坡頭而返。康熙訪中衛,在民間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
水台山上川頁寺 康熙尋父到石空
康熙的曾祖父努爾哈赤和祖父皇太極,帶領滿族八旗子弟兵,東拚西殺,南征北戰,開創了大清王朝一統天下,後傳位給順治皇帝。可順治是個仁義之君,清心寡欲,淡泊人生,崇尚佛教,不霸道、不專權,親和慈孝。他當了十八年皇帝後,深覺宮廷生活不自由,且國事家事特別繁雜,纏繞得他不能安寧平靜地生活,於是有一天他悄悄脫下龍袍,離開京城,到誰也不知道的山上修行去了。
康熙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個兒子,自幼聰明伶俐、勤奮好學,是弟兄們中的佼佼者,深得祖母皇太後和父母的喜愛。可惜順治走時,康熙才八歲。古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天保一歲,地保一歲,文武大臣保一歲”,康熙被扶上了皇帝的寶座。
康熙皇帝雄才大略,治國有方,在執政期間,平定內亂,收複台灣,海晏河清,國泰民安,經濟發展,社會清明,被譽為“千古一帝”。史載他“天表奇體,神采煥發,雙瞳日懸,隆準嶽玄,耳大音洪,徇齊天縱。稍長,舉止端著,誌量恢宏,語出關誠,切中事理”,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君主。
康熙是個重感情的仁君,常常思念父親,不是先祖與父親留下的江山,哪有他的王位?所以康熙走遍大江南北,黃河兩岸,奇山名寺,秀水幽刹,都沒忘記尋找父親,他到寧夏中衛訪賢時也時時記著這件事。
一天,康熙騎著黑驢外出,見一個半大小子用木製獨輪車推著一位老人去看病,又勾起了他思念父親的感情。他想,連飛禽走獸都有反哺之恩,更何況萬物之靈的人呢!而他如今真成了“子欲孝而親不在”,好不恓惶。
康熙騎在驢上,信驢由韁,竟有些迷迷糊糊了。走啊,走啊,天漆黑了,才走到了黃河北岸的一座山腳下。抬頭一看,石壁峭立,半山腰裏透出閃閃燈光,遠遠望去,好像天上的星星懸在空中。康熙順著一條小路爬到山腰,見一位老僧坐在洞中誦經,他進洞一看,洞很大,能坐下百人。正中塑著釋迦牟尼佛坐像,高約五丈,麵相方圓,長眉大眼,雙耳垂肩,頭發繞成螺髻,前胸袒開,盤腿而坐,身披紅色袈裟,儀態雍容溫和,慈善安詳。在釋迦牟尼兩側,各塑有一個同等大小的菩薩,左麵為觀世音菩薩,右麵為大勢至菩薩,他們並稱“西方三聖”。康熙看得仔細,覺得雕塑風格與山西雲岡石窟的佛像如出一轍,心想也大約出自唐朝人之手。
康熙見老僧誦完經,問道:“老師傅,這山叫什麼山?”老僧答道:“叫水台山。”康熙又問:“這寺叫什麼寺?”老僧說:“叫川頁寺。”康熙又問:“師傅你的法號尊名叫什麼?”老僧說:“老衲叫八乂和尚。”康熙微微一笑,覺著這個法號挺有意思,便接著問道:“老師傅,你雲遊四方時見到過一個叫順治的出家人嗎?”老僧怔了一下,忙問:“你找他幹什麼?”康熙說:“他乃我父,我想請父皇回去。”老僧說:“前些年我雲遊時碰到過這個人,他告訴我說,他出家時把治國玉璽交給了大臣趙普暫時代管,治理朝政的大事,文有俞益謨,武有趙良棟,還有四個王爺保駕,他們都是忠臣棟梁,所以一切都很放心。人各有誌,他讓人不必再找他了。”
眼前的一切,把康熙引入了沉思中。康熙嘴裏念叨著“水台山,川頁寺,八乂和尚”這十個字,忽然靈機一動,說:“把水台二字合起來不是個‘治’字嗎?川頁合起來不就是個‘順’字嗎?八乂二字合起來就是個‘父’字嗎?把這三個字倒過來一念就是‘父順治’嗎?”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康熙馬上倒頭就拜,口喊:“父王,你讓我找得好苦哇……”
幻景忽逝,情思猛烈,誰知驢失前蹄,一個趔趄差一點把康熙從驢背上撂了下來。康熙醒來,黑驢子竟站在了石空大佛寺門前,原來剛才是念父心切的南柯一夢。
康熙回京後,常常揣摩這個似實似幻、似真似假的夢境之事,他覺得石空寺確實是西北的名刹,氣勢雄宏,景色壯美,寺院錯落有致,黑夜中青燈閃閃,讓人遐想聯翩。康熙越想越覺得父王可能在此修行過。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猜測這水台山川頁寺究竟在什麼地方?但說法不一。中衛人說就是雙龍山上的石空大佛寺,康熙夢中的情景與大佛寺的情況一模一樣,不信的話,有詩為證:
疊翠玲瓏竦石空,
誰開蘭若碧雲中?
僧閑夜夜燃燈坐,
遙見青山一點紅。
八貢橋畔聽講學 聖君巧思對長聯
從黃羊灣乘船北渡黃河,康熙來到宣和堡地界,往西走了一段路,見一座橋欄杆上刻著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八貢橋”。康熙知道此地出過名人八貢,想去訪訪,便拉著驢在村中邊走邊看。忽然一陣朗朗的讀書聲傳來,康熙不由得循聲找去,原來村後廟中設有私塾,一位教書先生正在之乎者也地講課,康熙便站在門外側耳細聽。他聽到先生在講如何作對聯。“對聯者,它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曆史由來已久矣。對聯很講求意境美、文采美,要達到內容和形式統一,音調要和諧,對仗要工整,否則就不能稱其為對聯。民族英雄嶽飛,家住江蘇湯陰縣,百姓為紀念他,修了一座廟,上題一副對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一功名不要錢’。把嶽飛的高風亮節展現在世人麵前,讓後人們永遠學習效法。對聯的橫批是:‘乃文乃武’,氣魄很大,成為古代的一副佳聯。”
私塾老師停頓了一下,接著又講:“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雖是個討吃出身的皇帝,但他非常喜歡對聯,號稱‘對聯天子’。一年過春節,他見京城一家屠戶鋪沒貼對聯,就派人送去自撰的一聯:
雙手劈開生死地
一刀割斷是非根
這副對聯立意新穎,幽默通俗,而且很符合屠戶的行業特點,成為古代聯苑中的一段佳話……聽說當今聖上康熙皇帝,也很喜歡對聯……”
康熙聽到此處有些激動,便往門前一站,私塾老師見門外突然出現一位先生模樣的人,忙迎出來雙手抱拳道:“先生何方人士,來此有何貴幹?”
康熙不慌不忙地說:“在下是過路人,聽先生講對聯,想請教請教,不知可否?”
教書先生是個飽學八貢,深感懷才不遇,因而有些傲氣,知道來人雖然說是請教,實際上是想比試一番,所以說:“請出上聯。”
康熙說道:“在下才疏學淺,望請海涵,我的題聯是:‘八貢橋畔出八貢八貢八貢八八貢’。”
私塾先生聽後不覺一怔,心想,此人溫柔中透出威嚴,氣度不凡,定然瀚墨滿腹,須得好生應付。低頭拈須片刻,對答說:
“九龍壁前立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康熙猛然一驚,隨口說:“看來先生學富五車,堪與熊賜履相比!”
私塾先生道:“熊先生是康熙皇帝的老師,在下怎敢與他相論?豈不慚愧我也!先生莫不是……”
康熙怕言多有失,露出破綻,身份暴露,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忙說:“在下乃浪跡天涯的閑雲野鶴,以遊為樂。隻是聽人說過熊先生德高望重,才華橫溢,恪盡職守,忠厚可嘉,樂於為人師表,堪稱當今天下學子的明師……”
私塾先生望著康熙,疑竇未消,正想再次發問,康熙搶先說:“此地何名?先生貴姓?”私塾先生說:“免貴姓楊,此地原名趙家灘,此橋叫趙家橋,隻因十年前皇恩浩蕩,在下考得八貢,百姓就改稱此地為八貢台子、八貢橋,現在想起來還有些汗顏哩!”
康熙說:“改得好,改得好!中衛的百姓尊師重教,崇尚教化,這是禮儀之邦的良好風尚。但願我中華的燦爛文化都能像這樣傳承開來,國家的興盛指日可待。”說完後康熙匆匆離去。
後來,中衛人知道了與楊八貢對長聯的人是康熙皇帝,就更加尊敬楊八貢了。因為他在皇帝麵前給中衛人爭了光,贏得很高的榮譽。於是人們自動捐錢捐物,給楊八貢家墊了一個很高的莊台子,並新修了一座很像樣的莊院。楊八貢也教出了許多名揚四海的學子,回報了當地父老鄉親的情義。
羚羊古刹尋神韻 開挖三渠為百姓
康熙在宣和堡訪察中,聽人說當地有一處神奇的寶刹,叫羚羊寺,始建於元朝。由於曆史悠久,風景獨特,堪稱名勝,其“羚羊鬆風”是中衛八景之一,康熙便想去看看。
羚羊寺坐落在宣和堡西南麵的一個月牙形山坳裏,寺院依山而建,占地約三十畝。寺東有一片塔群,是曆代僧人的葬塔。寺北有一個大戲台,供寺上過節時演戲之用。
寺院內南麵是大雄寶殿,北麵是天王殿,東西兩側是回廊、陪殿,整個建築氣勢宏偉。而殿南麵山頂上的玉皇閣又拔地而起,高聳入雲,雕梁畫棟,飛簷勾角,十分壯觀。殿內的各式佛像雕塑和壁畫,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進了寺,康熙邊轉邊想,此地既為“羚羊”,又冠以“鬆風”,必有緣故,於是探究地問:“此寺之景的神韻究竟何在?”僧人告訴康熙,“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女子叫冬妹,她心地善良,人又長得十分美貌,好色的縣官為了霸占她,竟將姑娘的情人山哥害死了。冬妹痛不欲生,殉情山哥,兩人被人們一起埋在山頭上。後來他們化作一對愛侶似的羚羊,每日從天目山深處走來,到黃河邊喝水、吃草、遊戲,卻從來不糟蹋莊稼,誰要是采到了羚羊吃過的仙草,還能治病救人,延年益壽呢。為了紀念這對善良的羚羊,人們就在它們經常打角、交頸、嬉戲的這個山頭下修建了羚羊寺。寺背後的山崖旁有一個洞,當地人叫做‘羚羊洞’。這一對羚羊半夜經常出沒於這個仙洞,給人們帶來好運和福祉。”這個洞很深很長,從地下穿越黃河直達北山 ——麥垛山。傳說是神仙從天都山運送金銀財寶到麥垛山的隧道,稱為“黃金通道”。羚羊寺建成以後,這裏聚靈毓秀、地脈旺盛,財運恒昌。
康熙聽後說:“多好的一個傳說啊!”
老僧接著說:“我們這個寺裏有幾株龍鬆,已有幾百年曆史,是附近沒有的樹種。物以稀為貴,又長在古寺院內外,本身就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因此每當月朗星稀、夜深人靜,徐徐清風,颯颯鬆葉,叮當風鈴,嗡嗡鍾鳴,梆梆木魚聲,這就是此處勝景靈魂的所在和香火不斷的原因。”
康熙聽得津津有味,非常入神,再看看周圍的環境,山抱古寺,寺前果樹成林,鳥語花香,魅力誘人。深感山野老僧的悟性很好,使他受益匪淺,這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神話是很美好的,但現實並非全如人意。康熙見宣和和永康這一帶旱田很多,放著黃河水灌不上,十分遺憾,就找來他的三個隨從說:“你們跟我多年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今天我想給你們三個人立功的機會,好為日後升官打個基礎。”
隨從一聽此話,很合他們的心思,心想總不能伴君伴一輩子而沒有個長進,能撈到外放升官的機會,那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了。
康熙接著說:“我看常樂、永康、宣和堡這一帶土地很肥沃,隻是缺水,我想命你們三人各自帶領百姓去修一條大渠,誰把渠修成了誰回京升官,修不成的就不要回來見我……”
三人高高興興地留了下來,一門心思修渠。三人中一個叫李夾的開挖了宣和渠,一個叫張角的開挖了永康渠,另一個叫王壽的開挖了常樂渠。渠挖好後,還配套開挖了支毛渠及排水溝,各自都花了三年零三個月的工夫。有了水渠和排水溝,這一帶地裏的糧食每年都得到了大豐收。
康熙在京城聽了稟報後,還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名巡撫到寧夏中衛來視察,視察的結果比稟報的情況更詳細、更生動。康熙十分高興,當即就欽命宣和渠叫“羚羊夾渠”,永康渠叫“羚羊角渠”,常樂渠叫“羚羊壽渠”,既紀念了善良的羚羊,又表彰了三個開渠人的功勞,竟使三個開渠人彪炳史冊,流芳百世了。
因此,“羚羊鬆風”既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又承載著人們美好的心願。古往今來的詩人們也留下了不朽的詠唱:
羚羊山勢壯邊州,每到斜陽翠欲流。
偏是遊人頻注目,拋書攜酒獨登樓。
青山改名天京山 蘇武廟中仰英賢
中衛南麵的崇山峻嶺,有一座山叫天京山。說起天京山,還有一段悲壯的故事。
明朝以前,天京山一帶樹木成林,野草茂盛,百花芬芳,泉水潺潺,所以天上飛鳥成群,地上走獸無數,是個自然環境十分優美的地方。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個兒子朱旃在寧夏當慶靖王時,就把天京山到南山台子這一帶圈為草原,並設置牧馬場。天京山也成了皇家的狩獵之地。
康熙私訪時來到山下,遠遠望見懸崖上聳立的一個古堡,引起了他的好奇,他便沿著一條羊腸小道,穿過兩個破敗的關隘,來到寨堡門前,隻見高牆上掛著一把紫銅大刀,重一百多斤,雖然年代久遠,但銅鏽尚未全蝕壞。寨門及裏邊的房屋被大火燒毀,土牆也倒塌得七零八落。康熙一看便知道這是戰爭的遺跡,便找到一個樵夫詢問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