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告訴康熙說:“明朝後期,中衛苦水沙河有個守備名叫李宋,此人正直廉潔,體諒百姓疾苦,所以盡量減少守軍的各種攤派,因而深得百姓的好評。可地方上的貪官卻雁過拔毛,你守備不收的我收,你收得少的我收多,鬧得百姓叫苦連天,紛紛跑來請求李宋保護。這就惹下了地方貪官,他們向朝廷謊報說李宋聚眾造反,朝廷不察不訪,聽信讒言,派兵來平叛。李宋苦苦申辯,不予承認,但朝廷欲殺其而後快。李宋在萬般無奈下隻好響應闖王李自成的號召,打起了造反的旗號。”
康熙本來就痛恨貪官,聽後很同情李宋,就問樵夫:“李宋後來的情況怎樣?”樵夫說:“李宋在百姓中威望很高,造反的兵馬越來越多,他們從不騷擾百姓,專殺貪官汙吏,所以明朝先後多次派兵都沒有把他們剿滅。有百姓的大力支持,有險要堅固的關隘,就這樣李宋一直堅持了十三年……”
康熙為李宋的命運擔心,急切地問:“後來結果如何?”樵夫說:“朝廷看著圍剿不成,便心生一計,派人混入山寨分化瓦解,用錢買通了山寨上的副頭領,由副頭領殺害了李宋,朝廷大軍洗劫了山寨,造反的人的屍體填滿了山溝……百姓為了紀念李宋,就把這個山叫成了青山,意思是青山不老,永存人們的心中。”
康熙的先輩們也曾與明朝打仗多年,自然對反明的人深表同情,因為這些人的造反,才削弱了明朝的政治軍事力量,間接地幫了清朝的忙,而且李宋這人又備受群眾的信賴,於是康熙隨手拾起地上的紅土疙瘩,在一塊大青石上寫了一行大字:“壯士眼觀天下,心懷民眾,氣節有嘉,不失為一名人傑。”寫完放眼四望,因戰爭的破壞,一些山頭已有些斑駁了,但他還是希望在自己的統治下仍舊恢複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於是自語道:“此地還是叫天景山的好。”不想這話被樵夫聽岔了,傳出去後叫成天京山,一直流傳到現在。
康熙從天景山順著一條山溝大道往回返,走到寺口這個地方,見溝的東邊半山懸崖中有一座石窟,西邊的山崖上又有一座禪寺,遙相對映,相映成趣。康熙遂問在此放羊的一位老人:“老人家,此地叫什麼地方,那溝東溝西半山崖中的寺廟叫何名稱?”牧羊老人說:“這裏是黃色水,又叫寺口山,前麵的村莊叫汪家園子。溝東的石窟稱‘蘇武廟’,溝西的石窟叫‘米缽寺’。‘蘇武牧羊’‘米缽生金’的故事都發生在這裏。”
康熙聽後,甚覺奇怪,怎麼此處也有蘇武牧羊的遺址呢?疑惑中便又問道:“在這座山上為什麼要建蘇武廟?”老人說:“遠古時候,我們這裏稱北海。後來大地巨變,這兒隆起座座大山。漢朝時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被番王單於扣下,先是用高官厚祿引誘,勸他投降番國,他堅貞不屈,決不失節,誓死也不降,後來番王為懲罰他,就把他流放在這裏放羊。他在石洞中住了十九年,生活極其艱苦,但他忠貞不貳。後來在友人的幫助下,逃回了漢朝。他死後,人們都很敬佩他。這裏的人以放牧為生,把蘇武尊稱為放羊人的祖師,為了紀念他,就在山上修建了廟宇常常祭祀他。後山那邊,蘇武曾住宿過的石洞中,還鑿有蘇武石像,對麵的石喇叭就是羊圈。這座石窟廟是唐代開鑿的。你如果上去,我給你帶路。”
康熙聽了很感動,心想這裏的人樸實善良,對忠臣義士是這樣的崇敬。他既到這裏,必須親自上去祭奠一番。康熙遂跟著這位老人向石窟走去。
上蘇武廟石窟的通道是一條自南向北,寬僅尺餘,高不及四尺的岩槽石徑。康熙沿著石槽窄道,彎腰爬行,通道中還有一丈多長的斷崖隔絕,是用木板搭成的天橋。這位老人告訴康熙,這就是中衛八景中的“蘇武斷橋”。康熙戰戰兢兢地爬過斷橋,向下一看,是百丈深淵,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說:“此處真險啊!”到了石窟廟院前,康熙回頭一看,這條石槽窄道長三十餘丈,懸凹進峭壁中。走進石窟,康熙見這石窟廟有內外兩室構成,中間有岩洞相通,外室長寬二丈餘,內塑蘇武像,隻見塑像手握使節,作極目遠眺思念期盼之神態。身旁兩側是山神、土神和牛王馬神,還有三隻小山羊及獵犬。康熙便點燃三炷香,恭恭敬敬插在香爐裏,作揖鞠躬,並說:“蘇使節你是國之忠臣豪傑,千百年來是為官者之楷模,備受世人敬仰。朕今一祭,以示悼念。”瞻仰畢,康熙便沿石階進入內室。內室空間寬闊,高丈餘,西向開通風窗。一進廳洞,迎麵就是彌勒佛和四大天王迎接,再往裏走便是送子觀音,到最後是大佛洞,內供奉華嚴三聖及十六尊者彩塑像,甚是莊嚴。
康熙拜謁後,覺得這石窟洞雖不太大,但充分利用自然山勢空間,巧妙鑿成多洞相連,組成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為一體的格局,很有特色,確屬不易。他認為修寺建廟表達著山民們對佛祖、菩薩、山神、土神以及蘇武崇敬的心情,祈禱佛祖、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六畜興旺、人壽年豐,是此地百姓民風淳厚的表現。他邊走邊細細地觀看,他看到廟內立有一塊詩碑,上刻唐代溫庭筠的一首七律。詩曰: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康熙默默讀來,拍手稱讚,說這首詩意境高遠,情真意切,詩書並茂,耐人尋味,是一首絕妙好詩。
康熙在蘇武廟憑吊,後來人們才知道是當朝天子,前來寺口山祭祀。消息傳開,四麵八方的人都知道中衛有座名山,便紛紛前來遊曆,一時“蘇武廟”“蘇武斷橋”名氣大增,遊客、香客絡繹不絕,香火十分旺盛。
永康文星燦如鬥 禦封中衛文化縣
一天,康熙來到永康街東邊的關帝廟,進廟一看,該廟建築規模較大,紅牆碧瓦,古木參天,氣象非凡。正殿簷下懸有一匾,上書“義薄雲天”四個金漆大字,分外耀眼。字體遒勁端莊,落款是當地的名士“潘文瀚敬題”。殿中央塑有關公彩色塑像,造型為“關羽夜讀《春秋》”的情景。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十分威嚴。兩側站立關平和周倉,儀態恭親。康熙焚香便拜,虔誠之極。康熙為什麼對關羽如此敬慕和厚愛呢?說來還有一段故事。
話說當年康熙到山西去巡視,走到運城時天氣炎熱,路途中感到困乏,便在一棵樹齡達三百年的大槐樹下乘涼。他暈暈乎乎地似入夢鄉,朦朧之中,關羽從空中按下雲頭,來到他麵前跪倒就拜。康熙問:“你是何人?”關羽答:“我是二弟關雲長,尊駕前來我的故鄉巡訪,我特來接駕。”康熙猛睜開眼,見關羽駕雲飛入半空中,回身拱手相謝:“皇兄再見!”康熙沉思片刻,忽然醒悟,才意識到自己是劉備的轉世,與關羽有千年的緣情。“噢!我是君,弟是神。雲長冥冥之中在護佑我。”本來關羽兩千多年來就是華夏“忠、義、勇”的化身,康熙早就很欽佩,奉若神明,這次顯靈,使他更加敬慕。回到京城,康熙立即頒詔下旨,封關羽為“協天大帝”,並下令全國各地均建關帝廟。短短幾年,全國建起了近萬座關帝廟,是寺廟中最多的廟宇,這是曆代少有的現象,永康關帝廟就是那時所建。後人曾評說關羽是“清封大帝漢封侯,豪傑高風萬古流”。
康熙在永康關帝廟頗有興趣地欣賞著大殿側牆精美的壁畫和詩文,這些都出自永康文人、畫家之手。
康熙從大殿出來,見兩側的廂房裏坐滿了學生,有八九十人,正在聚精會神聽先生講《論語》。康熙感到驚奇,關帝廟怎麼變成學堂了?此時一位道士過來,彬彬有禮地請康熙到客房歇息。落座後,道士端來清茶、水果和食品。大碗茶中放著茶葉和紅枸杞,宛如紅花綠葉蕩碧波,看著十分鮮豔好看。康熙抿了幾口,清香馥鬱,異常爽神,連聲稱讚“好茶!好茶!”。道士又遞給康熙一個油餜子,說:“紅果子、油餜子都是咱們這裏的特產,十分有名氣,您嚐後就知道了。”康熙拿著油炸餜子,細細端詳。餜子長七八寸,四個耳朵張開,顏色金紅、恰似蝴蝶欲飛。吃到嘴裏,香甜沙脆,十分可口,原因是用枸杞熬水和麵製作的。康熙越吃越香,就實實在在地吃了兩個。攀談中,康熙問道士:“廟裏為什麼有這麼多學生?”道士說:“我們中衛有興文重教的傳統。明代,中衛就開始實施了‘建廟立學’,以民辦形式設立‘社學’‘義學’,大辦教育,提倡農家孩童從小讀書。清初,縣城設立了‘應理書院’,各鄉、村都在寺廟開辦義學,由社會官紳賢達及民眾捐資助學。耕讀傳家之風蔚然興起,社會教化較為普及,出的人才也不少,僅永康就有舉子、秀才四十餘人。”
康熙聽了甚感欣慰,心想此地風氣與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田重精耕,人重培養,於是欣然詠道:“壯哉永康!教化方長,紫薇高照,文曲呈祥,地靈人傑,錦繡之鄉,康泰永固,福樂無疆。”
康熙告別道士後,又到永康鄉下尋訪。路過一家農舍,見涼棚下坐著一位年輕人,在專心致誌地看書,便上前去打趣地說:“小夥子,你真用功,請報上家門?”小夥子抬頭一看,見麵前站著一位長者,氣度不凡,連忙起身作揖道:“失敬!失敬!萬望包涵,請這邊坐。在下姓劉名卿,字永貴,是本地人。”康熙見桌子上放著筆墨紙硯,於是靈機一動,想考考這位年輕人,便提筆寫道:鋼硬怎比無量硬,海深怎比無量深,天大怎比無量大,三德無量見鍾情。
劉卿看後,覺得這位長者文采超群,語意氣魄很大,城府深不可測,稍加思索,便提筆寫道:承業謙讓笑鋼硬,畫眉舉案嘲海深,焚須煮粥天幾大?謝的君王教化心。寫完後,便十分恭敬地遞給康熙審閱。康熙看後,非常高興,他在寧夏訪賢還未遇到如此有才華的秀才,便立即說道:“你再作一兩首詩讓我看看。”劉卿馬上起身,揮筆寫下三首詩。
其一:
天子有道封四疆,國運昌興見吉祥。
下觀民情用心苦,明月照徹文武鄉。
其二:
天子有道布四疆,乾坤別是一番香。
穆穆皇風拂塞裏,滋潤子民錦繡腸。
其三:
聖名瑞相萬物揚,臣民相率捧杯觴。
小生有幸才秉筆,福托洪恩發情商。
劉卿把詩呈上,康熙看後,大喜道:“此詩體高韻雅,構思巧妙,你真乃當朝才子也!”
半月後,劉卿接到聖旨,康熙禦封他為寧朔縣知縣,他這才明白,那天來他家考他的貴人就是當朝皇帝康熙。他立馬打點好行裝,就匆匆上任去了。
康熙根據幾天來在宣和、永康的所見所聞所訪,認為此地人傑地靈、文化發達,便禦封中衛縣為文化縣。自此以後,中衛文化縣的聲譽在塞上越傳越盛。古往今來,中衛的讀書人遍天下,說要出三鬥三升菜籽籽多的芝麻官。連西安大雁塔上輯錄的西北狀元冊上,都有中衛籍的狀元哩。
盤龍山下常樂堡 鴿子魚香當貢品
長城跨越黃河,可能有人會認為是奇談。其實說奇也不奇,明朝修的“西關門牆”就是從甘肅省的靖遠,過雙山到中衛的上下河沿,跨過黃河,又沿著騰格裏沙漠邊緣入雙龍山到青銅峽。所以這上下河沿就有了點名氣,但比它更有名氣的卻是南山上的“夜照明燈”,屬中衛八景之一。怎麼個照法,康熙訪寧夏到了中衛,聽說後就想探個究竟。
一天,康熙從上河沿上了南山,走啊走啊,翻過了七七四十九座山頭,越過了六六三十六個深溝,轉來轉去不但沒有找到明燈閃亮的原因,反而轉了向,眼看太陽快要落山了,還在盤山道上轉圈圈。康熙心裏一發急,肚子也餓得咕咕叫了。正在這時,一陣蒼涼淒清的歌聲傳來:
天上有雲不下雨,世上有冤不能伸。
若是皇天有眼睛,救救山裏窮苦人。
康熙心想這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隨著歌聲,從山後走出一個漁翁,手裏提著兩條尺把長的魚。也許是肚子饑餓的原因吧,這魚引起了康熙的特別注意,隻見那魚的體形和鯉魚差不多,唯有頭部有些異樣。康熙拱手說:“老漁翁,我是外地人,在這裏迷路快一天了,請你給我指引指引下山的路。”老漁翁見他疲憊不堪的樣子,便說:“世上之人,誰沒有走錯過路?這樣吧,你先坐下歇緩歇緩,我把這魚燒好你吃了再行路,我看你也餓得夠嗆了。”
康熙的兩條腿好似灌了鉛一般沉重,坐下後竟不能動彈。老漁翁隨手拔了幾根山柴,打著身上帶的火石,把魚穿在一個小棍上燒烤,不一會兒魚香四溢,饞得康熙直流口水。康熙問:“這鯉魚是從哪裏捉的?怎麼這般香?”老漁翁說:“這不是鯉魚,是鴿子魚。”康熙笑著說:“怪不得它的頭長得像鴿子頭。”
老漁翁告訴康熙,鴿子魚生長在蘭州以下,中衛沙坡頭以上的黃河中,因這段河床暗礁遍布,岩穴洞隙較多,適應鴿子魚生存,別處沒有這種魚。因此縣境內的南北長灘至沙坡頭一帶的鴿子魚肉質鮮嫩細膩,鮮美無比,所以是中衛的一大特產,又因產量不多,故而十分珍貴,一般人很難吃上,名氣也尚未傳開。老漁翁說完又笑笑接著說:“先生今天有口福,算是我老漢的一點心意吧!”
說完話,老漁翁把燒熟的魚遞給康熙。康熙顧不得謙讓,大口吃了起來,果真味道鮮美極了,似乎世上的山珍海味都不在話下。
吃完魚之後,老漁翁帶著康熙從盤山道上走下山來,到了一個小店門口,康熙請老漁翁吃完飯再回家,老漁翁也不謙讓。吃飯中間,康熙問老漁翁:“你在山上唱的歌為什麼那麼哀婉悲涼?”老漁翁歎口氣說:“唉!先生有所不知,我們這裏有個霸半天,靠著兒子當官來變著法子欺壓百姓,把我家的三塊田都霸占去了,我隻好以打魚為生,俗話說‘打魚的不富’,這也是沒辦法呀!”
康熙很同情老漁翁,聽他一講,忙把手上的金戒指退下來遞上去,讓老漁翁變賣幾個錢花。老漁翁說道:“不可不可,我老漢人窮誌不窮,僅僅給你帶個路便取你這樣大的回報,這不是折殺我嗎?”康熙再三致謝,老漁翁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