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晚上,康熙就住在這家小店。晚上他洗完臉出去倒水,忽見南山上的“夜照明燈”又出現了,便問店小二是怎麼回事?店小二說:“客官有所不知,我們這裏的南山上出煙煤,煤中含硫磺,硫磺從地縫中滲出來,一遇空氣,早晚生煙,夜半燃燒發光,照亮夜空,這就是‘夜照明燈’的來曆……”
弄明白了“夜照明燈”的究竟,在小店住了一夜,康熙回到中衛縣衙後,核實了霸半天的罪行,便令斬首示眾。惡霸除掉後,大快人心,萬民歡慶,自此風清氣正,百姓安居樂業,康熙就把住店的地方命名為“常樂堡”,把他迷路的那架山叫“盤龍山”,並下旨將鴿子魚定為貢品,讓中衛縣衙每年肥魚時節送往皇宮。
沙坡鳴鍾遊興濃 白馬拉韁溯源頭
康熙是個喜歡遊曆、狩獵的皇帝,他曾多次巡視大江南北、黃河兩岸。全國的許多名山大川都留下過他的足跡。他告訴大臣們說:“作為人君,如果不了解國家的山川地理,不了解民間的喜怒哀樂,不了解鄰國的軍事政治,對內怎麼治理?對外怎麼防禦?朕之所以到處‘遊山玩水’,目的就在這裏。”所以他來到中衛後,自然少不了要到沙坡頭去看看。
七月的一天早晨,天氣格外晴朗。康熙帶了兩名仆從,騎著黑毛驢來到了沙坡頭。這沙坡頭古代叫萬斛堆,是絲綢之路古道和軍隊行軍必經之地,曆代均在這裏設置驛站。在清朝,也是通往新疆的咽喉要道。拴好驢,康熙就帶著兩個隨從爬上沙山。康熙站在沙峰上,放眼四眺,北麵是浩瀚無垠的沙漠,南麵是連綿起伏的香山,黃河從中穿過,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地理景觀,青山、沙海、黃河、綠野湧入眼簾,康熙不由發出一聲感歎:“啊!多好的一塊風景勝地,天造地設,鬼斧神工,鍾靈毓秀,龍蛇競舞。”一個隨從上前說:“皇上,今天這裏是‘四龍’聚會啊!”康熙說:“你講講,為什麼是四龍聚會?”隨從答道:“你看那西邊的峽口,紫氣升騰;南邊的青峰,白雲縹緲;東邊的園林,碧煙翻滾;您現在站在沙山上,方位是正北,鬥射龍光。這不正是青龍、蒼龍、黃龍、天龍相彙一地(意青山為青龍,黃河為蒼龍,沙山為黃龍,康熙為天龍),奧妙之極嗎?”康熙點點頭,會意地笑了。康熙站在高處,盡情地領略著這壯美的自然風光,心曠神怡,大飽眼福,情緒特好。另一位隨從也湊上前說:“皇上,您快看,您正麵黃河對岸的那塊高地,形狀好似一幅太極圖。”康熙便細細端詳。這塊丘陵狀的高台,由黃河環抱,山巒相擁,在圓形的台麵上隱約看出有雙魚圖形,這真乃天下奇觀。康熙龍顏大悅,連聲說:“好極了!好極了!這地方陰陽相諧,剛柔相濟,山水相融,天人合一,是泱泱華夏不可多得的一塊風水寶地。”兩名仆從高興得情難自禁,稱頌皇上知天、知地、知人、知雜學,齊聲說:“皇上,您站在這北國邊塞的巔峰上更加高大,更加英偉,真是頂天立地,氣吞山河啊!”康熙說:“你們兩個光說好聽的,討我喜歡。我們還是腳踏實地地幹點實事,親自體驗一下這沙坡頭的魅力吧!”
此時驕陽高照,烈日炙人,沙子滾燙。康熙坐下,便從三四十丈高的扇形沙山上滑下,如龍躍瀑布。忽然身下嗡嗡聲由小變大,像是鳴鍾,聲音深沉、雄厚、洪亮,十分奇特。滑下坡底,是一排扇形的細泉,水清似淚,剛才湧下來的許多沙子不但沒有壓住細泉,反而被涓涓細流帶走。在這泉邊的一塊濕沙地上,康熙撿起一根小木棍,便寫下了“沙坡鳴鍾”四個大字,不一會兒,字的筆畫溝槽中全部滲出了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康熙的隨從歡呼說:“真是龍吟泉應,禦筆生輝!”康熙也覺奇怪。從此“沙坡鳴鍾”勝景傳遍天南海北。
康熙沿著這潺潺小溪行進,看著這溪水蜿蜒穿過樹林,穿過小橋流入黃河,心裏不禁喜悅,幽徑信步,來到童家園子。這是鳴鍾沙丘南麵的一塊翡翠寶地,園子的主人老童告訴康熙:“這園子有沙山擋著,有黃河潤著,不怕風災侵害。不論騰格裏沙漠的風沙多大,能壓沒別處萬畝良田,可這片果園卻永遠碧綠,且這果園裏桃樹結的桃子個大水多味香甜,搭嘴一吸,隻剩下核和皮。另外,園裏的梨、杏、棗等水果也是味鮮色豔,就連蔬菜也特別肥嫩,還上市早,堪稱中衛一絕,被人們譽為世外桃源。”康熙聽後,連誇奇跡奇跡。
康熙又指著河中間的一段石堰問老童:“那是做什麼用的?”童老漢說:“這條石堰是用來分黃河水,提高水位的,是為開渠而造的,叫‘白馬拉韁’。民間還有個很動人的故事呢!”這個話題立刻引起了康熙的極大興趣,催促童老漢趕快講下去。老童不慌不忙地說:“很早的時候,中衛有個知縣,想造福百姓,琢磨著要挖一條渠。可渠口開在哪裏才能引水呢?他沿著黃河北岸一直向西走,勘察著,測量著,還是沒有把渠口位置選定下來。知縣也走累了,就在這果園裏休息,一會兒就睡著了。在夢鄉中,有一位神仙從天上往沙坡頭這段黃河中撒下了很多彩石,突然河中衝出一匹白馬,拖著韁繩騰飛上岸朝東麵的曠野奔去,韁繩在地上拖出來一條深深的痕跡。這時,知縣猛醒,卻不見了白馬。他尋思一會,拍大腿一笑,說這是神仙在點化他,開渠方案有了。回到縣衙,他就籌劃部署起了這項工程。組織民夫就地取石材,在河中加壘石堰,在白馬上岸處修建了渠口,並挖通了蜘蛛渠(又叫美利渠),從此黃河水自流灌溉著中衛縣黃河北岸的十幾萬畝良田,而且是年種年收,百姓生活越過越好。另外,沙坡頭這段河裏,還有很多很多圖案各異、色澤明豔、溫潤精美的黃河石,誰撿到都是收藏的寶貝。”
康熙目睹河中石堰,自然就想起了四川的都江堰,這工程與李冰父子修的引水工程異曲同工,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太陽偏西了,康熙決定要到渠口去看看,就辭別了童老漢,騎著黑毛驢沿黃河邊走,來到了大渠的進水閘橋上。他知道這就是“天下黃河第一渠”的渠口。望著河水滾滾湧進渠口,奔流不息沿渠向東而去,好像一條長長的銀帶在飄舞,康熙不由感歎:“天下黃河富寧夏,首富中衛。一點不假啊!”
太陽銜著山邊時,康熙走到一個河灘的轉彎處,無意中回頭一望,見山頭和水中各有半個紅紅的圓太陽,頓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顯現腦際。他知道唐朝中葉,吐蕃勢力由青藏高原東進,占據了渭河中上遊,進六盤而逼關中,使原來的絲綢之路的南、中道中斷。從唐朝都城長安到河西走廊,隻能走北道,就是從寧夏固原的蕭關到中衛,穿過騰格裏沙漠的南緣到達武威、張掖等。而詩人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在赴邊途中,站在沙坡頭上觸景生情,寫下了《使至塞上》名詩,把長河落日與大漠孤煙兩個典型景物融入詩中,勾畫了一幅絕妙的塞上山水畫卷。這既是大自然的奇妙造化,也是詩人對景觀的高度概括,可謂千古絕唱……
就在康熙陶醉在大自然無比奇特的美景時,黑驢跑到了糜子地裏打滾,康熙趕快讓隨從跑去把黑驢牽上來,跨上驢背就走了。誰知後來這個灘上凡是黑驢子打過滾和走過的地方都不長苗,而樹木卻長得碧綠茂盛,黑油油的。於是,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成了黑驢子灘,也有叫黑林子灘的。因為在中衛口音中,黑驢子和黑林子音調相差不很大,所以叫到現在。如今,老百姓中還流傳著“沙坡來皇上,驢過苗不長”的諺語。
欲探黨項第一村 “一窩豬”前調頭回
康熙訪察了沙坡頭附近的治河工程,天色晚了,主仆三人就借宿在沙坡頭附近的一農戶家中。這家主人叫拓大,三十來歲,是個劃排子的好手,以劃皮筏子擺渡或搞水上運輸謀生,家況較為殷實。康熙走進院中,拓大連忙招呼:“老先生遠來,是遊沙坡頭的吧!請進屋。”康熙在院中看了看,院落屋舍清淨整潔,花池中的各色花卉,散發著清香,心想這農家人也有這雅興。康熙進屋後,坐在一張方桌前。拓大定神一看,來者氣宇軒昂,相貌堂堂,吐談不俗,還有兩個仆人相隨,知道來人是個大富大貴之人,便熱情招待。拓大讓婆姨炒了一盤雞蛋,一盤山芋辣椒絲子,做了一鍋羊肉揪麵片子,溫了一壺酒端了上來。康熙吃著農家飯菜,吃得很香,很合口味。拓大還不停地給康熙敬酒。幾杯酒下肚,康熙感到滿腹清香,便問拓大:“這酒叫什麼酒,如此醇香?”拓大說:“這酒叫‘香山春’,是用米、穀、高粱加枸杞膏和香山泉水,通過發酵精釀成的,所以叫香山春酒,是寧夏的名酒。這種酒有祛風明目,滋腎養氣,生精助陽,延年益壽的作用。達官貴人、布衣百姓都喜歡喝這個酒。”康熙又飲了一杯,更覺回味無窮,便誇這可真是天下的美酒。
飲酒時,康熙突然想起一件事:在寧夏府城時,聽一位官員說,成吉思汗大軍攻滅西夏王朝後,實行了屠城,對黨項人全部殺戮,但後來聽說也還有一小部分黨項人死裏逃生,逃進西北、西南的深山老林中去了,其中有些人逃往中衛的黑山峽穀中隱居。康熙便向拓大打聽,問拓大是否知道這回事。拓大說:“這您問對了人,我就是黨項族的後人。先祖逃來中衛後,怕元兵搜捕,就隱匿在黑山峽大峽穀中的南長灘,這裏兩山夾一河,山勢陡峭,無路可通,隻有黃河是對外的通道,非常隱蔽,不易被外人發現。現在中衛的拓氏族姓,就是黨項族的後裔。”康熙又問:“這樣險惡的地理環境,你的祖上是怎樣生存的?”拓大說:“南長灘雖說偏僻、貧窮、封閉、與世隔絕了一百多年,但經過先祖輩輩開發,現在是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可放牧、漁獵、種地、植園,自給自足,自由自在,是個天生的‘世外桃源’。在這兒居住,天高皇帝遠,樂得安然自在。”康熙一聽,暗暗思忖,這可就是自己要尋訪的“黨項第一村”了,便又問道:“這個山峽中的南長灘有什麼曆史遺跡和特產嗎?”拓大說:“我一時半會也說不完,遺跡得你親自去看,眼見為實。特產有發菜、軟梨子、杏子、長把梨、紅棗。山珍河味有石羊脖子、天鵝肉、鴿子魚、烤全羊、燉錦雞等等,山野美味不勝枚舉啊!”康熙越聽越入迷,並決定要親自去看看這裏的古跡、物產和風光,便懇請拓大帶他們去遊覽一番。拓大爽快地答應了。
第二天吃過早飯,拓大扛著羊皮筏子,領著康熙主仆三人走到黃河邊,他把羊皮筏子放入河中,對康熙說:“到我的老家南長灘,上去走旱路,回來走水路。我們先過河到南岸,山間有一條小路可到南長灘。請你們三人上筏子來。”康熙遲疑起來,心想自己一生鞍馬征戰,龍舟競渡,從未見過這種渡河工具,覺得坐這樣簡陋的羊皮筏子太危險了。但也不便直說,怕說了讓人家取笑,便推諉說:“不用坐筏子了,我們還是步行去。”拓大咯咯地笑了,說:“河北岸旱路不通,非得坐皮筏子渡河到南岸才能去。請你們放心,我十四歲就在黃河裏劃羊皮筏子,至今已十八年了。從水上走銀川、跑河套、下包頭,不知運了多少貨物,曆經風風雨雨,踏平大濤大浪,一直平平安安,從來沒有出過事,人家都稱我是‘浪裏精’哩。”
經拓大一說,康熙打消了顧慮,細細地端詳羊皮筏子,隻見一個長方形的木框上,用數根木杆縱橫綁成井字形,上麵又用繩綁著十四隻顏色黃中泛紅、油漬漬的充了氣的渾脫(囫圇羊皮退毛製成),康熙這才知道寧夏人渡河工具就是這個樣子。拓大囑咐道:“上了筏子身子要坐穩,杆子要抓緊,不要胡亂動!”康熙登上筏子,又開始了新的探訪路程。
拓大用木板長漿劃著皮筏子,向對岸駛去。這天天氣很好,日朗氣爽,風平浪靜。黃河在沙坡頭繞了一個半圓形的大彎,青山依偎,水麵空曠靜謐,皮筏子在寬闊的河麵上漂駛,猶如一葉小舟。康熙坐在羊皮筏子上雖然開始有點膽怯,心驚怕翻,但一會兒就覺得很平穩,甚至有些好玩了,這是在京城裏領略不到的樂趣。他以往下江南,乘龍舟,穿運河,入長江,龍旗飄揚,蕭瑟和鳴,好不威風,今日乘坐羊皮筏子,橫渡黃河也覺得很開心。為了助興,拓大一邊劃,還一邊吼著《黃河號子》,悠然自得。
筏子駛到黃河南岸,康熙一行上岸,拓大扛起筏子,領著他們沿河邊的小路,一直向著黑山峽方向走去。路途中,拓大又向康熙講了這段黃河的逸聞故事,康熙聽得津津有味。快到黑山峽,康熙問:“離黨項人居住的南長灘村還有多遠?”拓大說:“不太遠了,到前麵那個山灣處,我們走山間小路就可到達。”康熙問:“前麵叫什麼地方?有什麼景致?”拓大說:“前麵叫冰溝,這一帶的景點很多,有‘老兩口’‘三兄弟’‘七姊妹’‘洋人招手’‘一窩豬’等。”當康熙聽到“一窩豬”三個字時,心裏嚇了一跳,心想這是犯大忌的地方,“飯入人口,糠入豬口”,這不是要我的命嘛!便立即發話說:“前麵不去了,我們往回返吧!”
拓大隻好聽命,說:“不去就算了,待我把皮筏子放到河裏,我們坐皮筏子回去。”康熙一行又一次上了羊皮筏子。坐在羊皮筏子上,拓大心裏很納悶,說好了要去南長灘,怎麼中途又不去了呢?他始終不明白這其中的蹊蹺。羊皮筏子順流而下,在寬闊的河麵上自由地漂流,康熙更覺刺激、更覺興奮,竟情不自禁地詠起了前人的一首詩:
黃沙漠漠浩無垠,古渡年來客問津。
萬裏邊夷朝帝闕,一方冠蓋接鹹秦。
風生灘渚波光渺,雨打汀州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際闊,濁流滾滾自昆侖。
順水漂流,皮筏子速度快多了,不到兩個時辰就返回了原地。到了拓大的家,康熙給了拓大一個五十兩重的銀元寶,以示答謝。拓大堅辭不收,康熙說:“你以苦力為生,挺不容易,這個元寶權作紀念吧。”說完,就騎著黑驢向縣城方向去了。
參考資料:
①參閱《康熙大帝傳》《乾隆中衛縣誌》等史料;
②參考、引用了唐育勤、閻福壽、王非凡編著等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