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廟逸聞
中衛高廟始建年代不詳,最早記載見於明萬曆年間。高廟巍然峙立於中衛老城牆北門牆基之上,雄偉秀麗,高聳入雲。高廟融南秀北雄的建築風格於一爐,集三教合一之宗教形式於一體,充分體現了中衛人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如此宏偉之建築,不光海內外遊客嘖嘖稱奇,就是創造了奇跡的中衛人自己,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於是就生發出了不少傳奇故事,這裏不妨擷取一二,以饗讀者。
近年來,有人總結出了“中衛十八怪”,幽默詼諧,情趣盎然,讀來讓人捧腹。其實,古老的中衛還有一怪鮮為人知,那就是現在高廟所處的位置。這裏恰是古中衛城北門之所在。城有四門,四海皆然,而中衛城北則有廟無門,這可能在全國也屬獨一無二了。據說,中衛古城原本是有北門的。一說中衛瀕臨騰格裏沙漠,且多西北風,北風呼嘯,肆虐無忌,滾滾沙塵借風勢由城門洞灌進城內,該城門洞無疑風洞也,故而封住。又一說北邊沙漠裏多有野獸,尤其豺狼橫行,多由城門洞潛入城內,傷人無數,故而封住了城門洞。這些傳聞純屬無稽之談。沙塵不光能從洞口吹入,還能從空中刮來,你還能把天蓋住不成?狼虎除了從北門能進入城內,就不能從東、西門進入嗎?難不成把四門俱封死,由城牆上爬進爬出?
其實,另一則傳說還有些道理。據說,當年有一高公(懂陰陽之術的人)途經中衛,發現這裏土地肥沃、風光秀美,是塊罕見的風水寶地。隻是在這寶地地下,睡臥著一條巨蟒,該怪物一旦醒來,稍一搖首擺尾,就會給這裏帶來滅頂之災。這高公把情況告訴了當地縣令及社會名流,大家驚駭不已,忙向高公討教解救之方。高公略作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那就是於蟒首、腰、尾之處建三個高大建築物,可以永遠鎮住妖孽。於是,中衛人按高公所說的方位,於城北門處建了高廟以壓住蟒頭,在城中央建了鼓樓,以壓住蟒腰,又在城牆東南腳建了文昌閣,壓住了蟒尾。此後,中衛大地太平起來,年種年收,再無災難。此說不知有無道理,但三處建築卻巍峨秀美,風景無限。隻可惜玲瓏高閣 ——文昌閣於“文革”期間被毀,可惜三點一線之風光少了一點,使秀麗的中衛城遜色不少。好在文昌閣原址又建了學校,倒也略合“文昌”之意。
高廟幾百年的曆史中,也幾經災禍,曾因地震、煙火墜毀坍塌,多次修葺。最後一次是於1942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廟會期間,因香火過旺不慎引起火災,將南天門之上建築焚毀,後經四年修建始成現在的模樣。關於這次修建高廟,又留下了“三大聾子修高廟”的傳奇。這三大聾子何許人也?乃中衛當時有名的三個大木工工匠,人稱陳聾子(陳銘)、汪聾子(汪學仁)、狄聾子(狄振義)。三人中陳聾子是其他二人的師傅。三人結伴走南闖北,多有建樹,一時名噪塞上。據說平羅玉皇閣、靈武高廟都是他們所建,這些建築無一不令人稱奇。
事實上,三大聾子修高廟、建平羅玉皇閣、靈武高廟都確有此事。可人們忘了當時中衛“周泥水匠陳木匠”的說法。陳木匠自是陳聾子陳銘不假,而周泥水匠卻被人忽略了。周泥水匠名周興禮,出生泥瓦匠世家,資質聰慧,悟性極高。所建建築造型別致,工藝精湛,乃建築大家。中衛高廟原是他率三大聾子所修,平羅、靈武之精美建築亦然。隻是三大聾子耳朵失聰,屬殘疾之人,木工技術有此造詣,確實被賦予了傳奇色彩。於是,人們就在渲染成功的殘疾人之時,湮沒了另一高人周泥水匠。但不管周泥水匠也好,三大聾木匠也罷,他們都是中衛這方熱土中的人物,都值得我們弘揚、學習。
老君台傳說
老君台是一座曆史悠久的道觀,位於中衛市常樂鎮南,在香山支脈興隆山與太清山的懷抱之中,四周大山逶迤,峰嶺高聳,一台獨立其中,崗平巒秀,其上置道觀,莊嚴肅穆、古樸幽靜。
由常樂鎮南行上山,山路沿途景物極具道家色彩,有公明石(財神石)、六毒神石、水火二營石、靈官石、大若車廂的地圖石(輪廓與中國地圖一模一樣,且台灣省圖清晰可辨),還有龍骨洞、龍王廟、十二生肖朝聖坡。龍王廟前有千年奇柳,柳樹樹冠如巨大傘蓋,雖古老卻年年抽新枝,春夏有新葉;廟旁有數眼清泉,泉水不大卻甘甜清冽,常年不枯竭。“十二生肖朝聖坡”是曲折婉轉的山道,山巒俊秀起伏,山穀幽深如澗。登上生肖坡,山勢已高,坡間常有雲霧環繞,人行其間,有踏雲步入仙境之感,這時,便到達太清山頂,山風拂煦,熱汗略掃,全身清爽,心曠神怡。舉目遠眺,大漠、叢林、鐵路、城鎮、長城、黃河……盡收眼底。此景誠如清末寧夏知府謝威鳳詩作“萬裏河為帶,三邊塞作屏”的塞垣勝景;又可顯現唐朝詩人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絕妙意境。仰麵向天,如置身寰宇之中;平目凝視,獨立於群山之中的壯闊道觀便出現於眼前,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老君台。
老君台被環繞於景色宜人的群山之中,春日晨曦,東望雲霞似火,紫氣來朝,道觀金光彌漫,祥雲浮於觀基,視之如仙境宮闕。遊人行走其間,有踏雲升天之慨。夏日傍晚,日落星起,彎月徐升,漸入納涼賞月佳境。開軒敞臥,習風送花香,深穀傳鳥鳴,人心漸被陶醉。俄頃,星鬥滿天,銀河斜貫,夜空一片燦爛。當於此,人星同處宇際,群星閃爍,如同與人共舞。而寺廟簷角風鈴叮當,演奏著來自天籟的舞曲,此情此景,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真可謂其情融融,其樂陶陶,如此世外仙境,臨一次而終生無憾。曆其景,人生的煩惱、怨氣、浮躁、失意均被濾去,而升起的是愛心、寬容、自信和寧靜。此地淨化心靈,實為一佳處。
老君台西有古水營(站馬營),明清時駐軍,係屯墾耕牧之地,又係中衛、靖遠、蘭州驛遞通道;台東南有香岩寺,莊嚴巍峨,是中衛又一勝景所在。台北山中煤藏豐富,昔日,裸露煤炭自燃,形成不滅火焰,白日煙霧繚繞,夜晚火光熊熊,成為一勝景,曰“炭山夜照”。其後,山下黃河岸邊煉焦業(焦炭)興盛起來,夜晚沿河火光一片,勝景“炭山夜照”形象得以延續。黃河兩岸林木蔥蘢,城鎮掩映,沃野平疇,阡陌如畫,這樣的地理位置與環境,道教稱之為“踞香岩以拱邊塞,宣聖教而濟蒼生,為朔方道教聖地”。道教奉老子李耳為教祖,尊其號曰太上老君,聖地遵循教祖諱號,取其名曰:“老君台”。
相傳,老君台為老子升仙之處。《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衰,乃遂去……莫知其所終。”據民間傳說:當年老子騎青牛西出函穀關,不久被周室發現,立即派兵追之。老子聽到後麵有喊殺聲,心知青牛跑不過駿馬,若順官道西行必被追上。於是靈機一動,策青牛順密林小道向東南遁去。追兵向西追出二百餘裏未見老子蹤影,因此也就有了後來史書記載的“莫知其所終”之說。老子隱居在大山裏麵,每日潛心修道,開荒種地,農耕而食。後來受玉帝所派仙人托夢煉丹,跋山涉水,上絕壁,下深穀,采集各種煉丹原料,潛心煉丹,不知失敗了多少次,但他從不氣餒,一直煉了許多年,直到有一天金丹終於煉成。恰在此時,附近王子莊一姓王的樵夫經過,老子贈他一粒以試其效。樵夫服下後,頓覺渾身發熱,不大一會兒,就飄飄然升天而去。這就是一些地方流傳的王子求仙的故事。古謠雲:“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
老子見煉丹成功,正高興時,周王室派兵將包圍了高台,威逼老子回周室效力。老子說:“我已經一百多歲了,過慣了致虛守靜的日子,回周室也沒多大用處了……”說著和青牛一起服下金丹。這時,周室兵將已衝上高台,卻見老子騎著青牛飛天而去,一時,所有兵將都驚呆了,紛紛朝天跪拜。
傳說中的故事難以考證,但現實中的老君台形勝,卻和傳說故事非常相像,不能不讓人沉思。清乾隆《中衛縣誌》上記載的《老君台》詩曰:“參差觀宇白雲隈,翠繞千岩抱野台。柱下元言何處貯,洞中丹灶幾時開。古碑字斷沉蒼蘚,野鶴情閑倚碧苔。欲向函關瞻紫氣,先從此地問蓬萊。”這首詩既讚揚了老君台形勝之美,曆史之悠久,又表達了這一道觀在道教中的重要作用。
在老君台道觀外的巔峰之畔,有一座三丈多高的磚塔,叫“問道塔”。這座塔隱含著一段有趣的曆史故事。清嘉慶年間老君台香火非常旺盛,據傳與道士“問道”有關。問道係乾隆年間權傾朝野的和珅的幼子,為避難入道門,流落到中衛老君台。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宮廷重臣,權傾朝野。乾隆駕薨後,嘉慶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貪汙受賄極其嚴重的和珅感覺情況不妙,一日攜子出京城,到香山碧雲觀求簽問卜,探問凶吉禍福。誰知求得一簽竟無一字,是一支白板簽,道士的解釋是“古有無字碑,今有白板簽,皆係天機不可泄漏也”。和珅心情沉重,回了京城。而其幼子貪戀香山如畫風景,留宿於道觀。哪料第二日傳來凶信,和珅被新皇帝嘉慶賜死,滿門抄斬,財物沒收入庫。和珅小兒子夜宿香山,卻因此逃過一劫。死是逃過了,可是以後怎麼辦?朝廷發下文告抓捕,和珅小兒子覺得隱身碧雲觀非長遠之計,於是遁入道門,得號“問道”。香山碧雲觀距北京很近,為避道觀受其牽連,主持道長對和珅小兒子說:“你要生,需遁隱,西去千裏之外,香山來,香山去,便是你的歸宿。”問道便以道士身份雲遊,終於來到寧夏中衛香山老君台道觀。
問道年輕,天性聰穎,悟性極高,且學問深厚,道教經籍誦過即能徹記,還善於講說。問道的到來,把老君台道士的經籍水平一下提高了一大截。問道寫得一手好字,他給道觀各門及殿堂撰寫聯語,其中東門聯語是:“東魯聖人,投向吾門問至道;西域佛子,曾來我處悟真空”,山門上書“全真觀”三字。這副楹聯喻義極深,把老君台幾乎奉為華夏大地中心的佛道聖地。老君台興旺起來了,東至靈州(靈武)、南到固原、西去武威、北及阿拉善左旗,求神拜佛者紛至遝來,問道聲譽迅速傳開。然而月盈則虧,滿招損,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和珅兒子的隱情終於敗露了,清廷派探子到中衛逮捕問道,這已是幾十年後的事了。一日,問道修煉時突感心口難受,鼻涕流了下來,他知道自己大限到了,要讓徒弟過來用舌頭舔去他的鼻涕。徒弟嫌髒,遲遲不動,這時問道身邊的哈巴狗(也叫京巴狗)噌噌跳了上去,舔掉了問道的鼻涕。問道到老君台時,隻帶來一隻哈巴狗。哈巴狗在京城並非什麼稀罕之物,而在西北邊陲倒是非常新鮮。哈巴狗極為乖巧伶俐,與問道相依為命。狗舔掉了問道嘴上的鼻涕,問道隨即羽化,哈巴狗也跟著死了。
問道死後,中衛大板槽有一劉姓馱戶,常走古水營(站馬營)驛道,往來於靖遠—中衛—武威之間,此時從長流水返回,遇見一飄然而至的道士,身邊還跟著一隻哈巴狗。道士對馱戶說:“我走時忘了將庫房門上的鑰匙給徒弟留下,請你路過老君台時把它交給我的徒弟。”劉馱戶到老君台給問道的徒弟交鑰匙時,才知道問道已經羽化幾天了。問道羽化成仙,在中衛民間傳為佳話,其生前修道煉丹洞穴和後人為紀念他修建的“問道塔”至今尚有遺址。
成吉思汗兵陷騰格裏的故事
13世紀,一個震驚世界並影響了世界的偉大曆史人物出現了,他就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完成統一蒙古的大業中,也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也是時間最長、最為艱苦、最為重要的征戰,即對西夏的征服戰爭。從1205年成吉思汗第一次用兵西夏,到1227年蒙古滅西夏,二十二年間,蒙古六次進攻西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親征。成吉思汗也死於最後一次征西夏戰爭中。關於這次戰爭,在中衛有許多動人的故事。
據說,征戰歐亞諸國取得巨大勝利的成吉思汗回兵畏兀兒(今新疆東部)休整。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被困在二十一年前首戰西夏時已攻破的力吉裏寨(今寧夏中衛城)。那些他當年親自指揮平毀的寨牆房舍又恢複如前,像他當年兵臨城下時的樣子。他一個人走在如迷宮一樣的寨中,無論從哪個門進入,始終無法走出寨子。高大的寨牆上有西夏兵在來回走動,他們看著成吉思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在寨中疲憊地奔走,暗自好笑,投來嘲諷的目光。萬般無奈,成吉思汗向守寨的西夏兵大喊:“放我出去,我是蒙古國的大可汗成吉思汗。”守城的西夏兵看著他狼狽的樣子哈哈大笑,說道:“大可汗成吉思汗你別激動,想流汗那簡單,到了騰格裏保準叫你汗不幹。不過,咱西夏人優待戰敗王,汗出多了可到咱馬場湖痛痛快快地洗個澡,可舒服了。”
“放我出去,放我出去,我要殺了你們。”成吉思汗的夢囈聲,驚動了守在營帳外的兵士,他們像一陣風一樣來到成吉思汗營帳內,看見大可汗躺在床榻上渾身像水洗一樣,手舞足蹈,不停地說著夢話。他們見這陣勢不知如何是好,紛紛大聲呼叫:“大可汗,你怎麼了,是病了嗎?”
在眾人的呼喊和推搡下,成吉思汗終於醒了過來,他驚恐地看著眾人問:“你們怎麼在這裏?”
眾人答道:“稟大可汗,剛才聽你大聲呼叫,我們以為出了什麼事,趕緊入帳,隻見你渾身被汗濕透,還手舞足蹈地喊著‘放我出去,我要殺了你們’。”
此時,成吉思汗才突然醒悟,知道剛才自己是在做夢。他把剛才的夢境說與眾人。眾人誰也無法理解其中含義。
成吉思汗翻身起床走出營帳,隻見湛藍的天空一隻巨大的雄鷹,猛地向他俯衝下來,扇動著翅膀,貼著他的頭頂向南飛去,不時還發出幾聲奇怪的叫聲。
成吉思汗百思不得其解。睡夢中西夏士兵嘲笑他的場景,他始終無法忘記。
蒙古民族以“蒼天”為永恒的最高神,故謂“長生天”(蒙古語作“騰格裏”)。成吉思汗的名字本意就是“賴長生天之力而為汗者”,與漢民族的君權神授具有相同的意義。成吉思汗漫步在營帳外的山岡上,看著在他頭頂盤旋三次向南飛行最終消失在天盡頭的雄鷹,心中暗自思忖,西夏人說他們那裏有個地方叫騰格裏,難道是上天在暗示自己兵發漠南,征服西夏一統天下嗎?
冥冥之中,成吉思汗覺得那隻掠過頭頂的雄鷹,那扇動的翅膀,就是“長生天”的化身,是“長生天”用另一種方式告訴自己,與西夏決戰的時機到來了。
1225年,成吉思汗決定出兵西夏,徹底清除他一統華夏的最大障礙。出征途中,在一次狩獵活動時成吉思汗的乘騎赤兔馬受驚,成吉思汗不慎墜馬受傷,隻得臨時停兵療傷。
1226年,經過精心治療,成吉思汗傷愈。他率領蒙古大軍沿河西走廊攻入西夏國境,於二月攻取了黑水(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五六月又攻克了甘(今張掖市)、肅(今酒泉)等州。七月秋攻取了西涼府(今武威市)、河羅(今甘肅景泰、寧夏中衛營盤水)等地。
七月的騰格裏熱浪襲人,當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到達這個地處西夏國都的邊緣大沙漠的時候,他已筋疲力盡。他站在茫茫的沙海之中,望著身後因缺水而倒在灼熱滾燙沙漠中的戰馬和兵士,心中湧起一絲悲哀,昂首向天問道:“難道這茫茫沙漠就是我的歸宿嗎?”隨後,成吉思汗讓力壯的隨從去周圍打探,他想知道這是什麼地方,附近有沒有水源。幾個隨從出去將近大半天後陸續把打探到的情況稟報於成吉思汗,一個軍士道:“可汗,水我沒有找到,但是聽放羊人說,離這兒不遠就是黃河,還有一座叫力吉裏寨的城池。我們現在是在力吉裏寨西北的一片大沙漠裏,這片沙漠名叫騰格裏。”
“騰格裏,騰格裏,我的蒼天,你快給我神力,讓我走出這困境吧,我的兵馬都快要渴死了。”成吉思汗站在一望無際的騰格裏沙漠上歇斯底裏地大聲吼叫著。去打探過地形道路的一個隨從指著東南方向說:“大可汗,我也遇見一個放羊的人,他說在騰格裏那邊有一個叫馬場湖的地方有水,可要到達那裏有近百裏的沙漠,恐怕我們無法穿越。據說沙漠中有許多的魔鬼城,稍有不慎誤入魔鬼城,那就會全軍覆沒。”還沒等隨從說完,成吉思汗就怒不可遏地說:“住口,我是天之驕子,上天會為我指路的。”
說著,成吉思汗跪在地上虔誠地祈禱蒼天:“我的‘長生天’啊,請給我智慧,讓我帶領蒙古大軍走出困境吧。”成吉思汗將頭深深地叩向了鬆軟的沙地。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成吉思汗覺得臉頰被一種毛茸茸的東西撫了幾下。他抬起頭來,隻見一隻紅狐蹲在他麵前,像要對他說什麼。紅狐見成吉思汗望著它,它便沿著一條沙梁向前跑去,一會兒它又回來,繼續看著成吉思汗。當成吉思汗望著它時,它又向前跑去,如此三次。成吉思汗像是領悟到了什麼,對那隻紅狐說:“你難道是上天派來的天使,是要帶我走出這沙漠的嗎?”紅狐對著成吉思汗眨了一下眼睛,又用前爪在地上拍了兩下。成吉思汗明白了,這隻紅狐肯定又是長生天派來解救自己的使者。於是成吉思汗對紅狐說:“既然如此,那你就給我帶路吧。”
成吉思汗再次叩謝,立起身,隻見那隻紅狐已箭一般飛奔在茫茫的沙海之中。成吉思汗與隨從軍士緊隨其後,身後揚起一道滾滾煙塵。
成吉思汗的赤兔馬,是一匹純種的蒙古馬,夜八百,日行千裏,天下無雙,跟著成吉思汗征南闖北,立下卓越功勳。人們常說馬有靈性,在這次關乎全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赤兔馬表現更是出色,但見四蹄疾奔,蹄下生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