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率領隨從軍士在沙漠裏行走半日,當赤兔馬風馳電掣般地載著成吉思汗奔上一座近百米高的沙丘時,它突然一聲嘶鳴,揚起前蹄立在沙漠之中。成吉思汗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在沙漠的簇擁下,一片開闊的綠洲出現在眼前,一望無際的草原,綠草如茵,百花盛開,成群的牛羊隱沒其中。緊靠沙丘之下是一個清澈見底的大湖,湖麵上百鳥翔舞,不時有魚躍出水麵。望著眼前的一切,成吉思汗的雙眼濕潤了。當他想起那隻引他前來的紅狐時,紅狐早已不見了蹤影。
成吉思汗站在湖邊,抬頭仰望著高天的流雲,把兩隻胳膊舉過了頭頂,放聲高喊:“騰格裏,騰格裏,騰格裏的沙,騰格裏的湖,這是上天的恩賜。”隨後,他命隨從乘他的赤兔馬,去引領困在沙漠中的大隊兵馬來這個水草豐美的綠洲休整。
成吉思汗繞湖一周,在湖的北邊,他發現了一條穿越沙漠向西北而去的道路,經打聽,原來這就是古絲綢之路,是西夏國控製南北交通的要地,更是西夏重要的戰馬飼養基地。成群的馬、牛、羊、駱駝等在草原悠閑地吃草。
成吉思汗不明白這麼多的馬匹、牛羊、駱駝怎麼沒人管理呢。正想著,遠處嗒嗒的馬蹄聲由遠而近,說時遲那時快,有一匹紅鬃烈馬已來到成吉思汗眼前,馬背上一彪形大漢厲聲喝問:“你是何人?竟敢私闖我大夏國馬場湖!”
成吉思汗聞聲答道:“說來恐嚇破你的狗膽,我乃蒙古國大可汗成吉思汗。”那人仰天大笑,說:“大膽蟊賊,竟敢厚顏無恥,冒充什麼蒙古國大可汗。”
正說著,隻見一隊人馬浩浩蕩蕩向湖邊草原趕來。成吉思汗用手一指說:“你看那是什麼?”
那人一看遠處的蒙古大軍正從沙山翻越而來,看到這陣勢,西夏士兵掉轉馬頭準備逃跑,還沒等他轉身策馬,成吉思汗的赤兔馬已衝到西夏士兵馬前,隻見赤兔馬一個立挺,已將那西夏人打到馬下。成吉思汗隨從正要舉刀砍向西夏兵士,隻見成吉思汗手一揮說:“且慢,留他性命,放他回去引其主力,我們在此決一死戰。”那西夏兵士慌忙謝恩,騎著那紅鬃馬消失在馬場湖的遠方。
經受了饑渴折磨的蒙古大軍兵馬見到清澈明淨的湖水,一個個猛撲水中,狂喝猛飲,歡呼聲響徹湖畔。稍事休息,成吉思汗收攏部隊,對他的將士們說:“諸位兄弟,大家辛苦了,在這大漠深處,能找到這麼一處風水寶地,乃上蒼所賜,先人護佑。我們蒙古人自古就有祭拜山水的習俗,那是騰格裏天神賦予我們蒙古人的恩澤,也是賦予我們的職責。因此,我們蒙古人才把祭祀山水看得最為神聖。今天,我們要在這裏舉行一場隆重的祭祀儀式,讓騰格裏天神賜給我們力量,讓我們征服西夏一統天下。”
隨後,將士們宰殺牛羊,舉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動。馬場湖邊一望無際的草地上,參加祭祀活動的士兵揮刀舉劍,振臂高呼,“騰格裏天神,騰格裏天神”的呼喊聲響徹雲霄,連那湖上飛翔的水鳥,水中遊動的魚兒也都聽見了他們的喊聲。
成吉思汗率蒙古兵士麵向蒼天拱手作揖,爾後又麵對沙山和湖水再行九拜九叩之禮。此時平靜的湖麵發出嘩嘩的響聲,循聲望去,隻見湖的北麵騰起九道丈餘高的水柱。水柱的上端是紅色火球一樣的東西。成吉思汗和他的士兵們從沒見過如此的場麵,一個個都看得目瞪口呆。原來那水柱上紅色火球一樣的東西是九條紅鯽躍出水麵,旋身一翻,向湖的對麵遊去,身後留下一片水浪。如此反複九次,湖麵才又趨於平靜。
這一反常的現象所有人無法解釋,成吉思汗更是夜不能寐,他不知道這一現象的發生,對他來說是好是壞。他的士兵每天按時休息操練,做著進攻西夏首府的準備工作。
一天,成吉思汗派出的探子來報,越過沙陀山(今沙坡頭)就是黃河,這段黃河是西夏溝通中原與漠北的水上要津,沿途設有“郭家渡”“應理州渡”等多處重要的渡口,俗稱黃河九渡。黃河九渡地跨今中衛長樂到中寧縣、青銅峽市一帶。
馬場湖的九鯽同躍,黃河沿岸的黃河九渡,成吉思汗似乎從蒙古人所拜崇的“九”這個吉祥數字中領悟到了什麼。九魚躍水穿湖,莫非是暗示我等從黃河九渡過河,攻取西夏?成吉思汗一次次在心裏思忖解疑,再一次感受到了騰格裏天神對他的指點。他的大軍在馬場湖草原上休整了七七四十九天。這四十九天,他天天都希望被他放回的那個西夏兵士能引領西夏部隊與他進行對決,然而那人如泥牛入海沒有消息。
這一天,成吉思汗在他設在寬闊草原中心地帶的金帳內,召見了輔佐他建立蒙古汗國的八大臣子四駿樺黎、孛斡爾出、赤剌溫、博兒忽,四狗者勒篾、速別額台、忽必來、者別。蒙古人常說馬是夥伴,狗是忠臣。因此,精心輔佐成吉思汗的八大臣子被人們稱為“四駿”和“四狗”。
成吉思汗對“四駿”和“四狗”說:“我們在這裏已經休整了七七四十九天,現已兵強馬壯,是我們與西夏決一死戰的時候了。剛才探馬來報,說越過沙陀山(沙坡頭)就可到達黃河九渡。那天我們祭祀看到的九鯽越湖就是騰格裏天神給我們的啟示,是讓我們渡過黃河九渡,直取西夏。你們看有什麼意見?”
八臣子齊聲高呼:“可汗聖明,可汗聖明。”成吉思汗說:“既然大家對搶占黃河九渡沒什麼異議,我們就分頭準備,近日渡河直取西夏。”
八月的騰格裏,熱浪滾滾。為了避免因天氣高溫引發的兵馬意外損傷,成吉思汗將行軍時間定在了夜間。夜晚沙漠少了白天的燥熱,大軍行走在夜風習習的騰格裏沙漠,到天亮時分搶占沙陀山,一舉攻陷了應裏州(中衛縣城)和雄州(中寧縣石空),布兵黃河九渡。在近百裏長的黃河沿岸,到處是蒙古兵馬泅水渡河的壯觀場景,成吉思汗指揮他的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很快占領黃河南北廣大地區。至冬十一月,蒙古軍隊攻陷靈州。接著又攻陷夏都興慶府,西夏從此滅亡。
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
中衛地處中國古代北部邊防的前沿,素有“關中屏障,河隴咽喉”之稱,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秦、漢、隋、明四個朝代都曾在這裏修築長城。境內曆代所修長城遺跡眾多,烽燧墩台林立。位於中衛黑山峽的秦長城,是寧夏境內保存最好的一段古長城;蜿蜒於衛寧北山的明長城,寧夏又稱西長城,是明代戍邊的重要屏障。這段長城是在漢長城遺址上修築而成,自甘肅景泰縣入境,向東經中衛迎水鎮沿騰格裏沙漠南緣—衛寧北山—賀蘭山出寧夏境,在中衛城區全長達一百六十多公裏。這段長城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勢起伏而建。所用材料,遇石壘起,遇土夯築,有些地段用天然溝塹切削而成。遇到無石無土的沙丘地帶,則用樹枝、蘆葦與沙礫、石子層層鋪墊澆水夯築,建築方式獨具特色,有“長城博物館”之美譽。千百年來,在中衛的長城曆史文化中留下了秦代開邊大將蒙恬,漢代大將衛青、霍去病北逐匈奴,修築長城屯墾戍邊的功績佳話。在民間還流傳著與長城有關的許多動人故事。其中孟薑女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流傳至今。
傳說很久以前,江南有個名叫孟家莊的村莊。莊上的人都喜歡種葫蘆。有一個孟老漢就是種葫蘆的高手。這一年,孟老漢院內種植的葫蘆更是藤蔓繁茂,一個一個的小葫蘆像鈴鐺一樣掛在藤蔓上閃著金光,煞是好看。其中一條藤蔓竟伸過院牆爬到了鄰居家院裏。鄰居姓薑,也是個很喜歡葫蘆的人,平日裏兩家私交甚好,麵對穿牆而過的葫蘆藤蔓,雙方約定等秋後葫蘆成熟了一家一半。
轉眼秋天到了,伸進薑家院內的藤條結了好多的葫蘆,其中一個葫蘆大得出奇,足有五十多斤。孟、薑兩家看到這麼大的葫蘆既高興又驚奇,正商量如何分享這個大葫蘆,忽然聽到從葫蘆裏傳來小孩啼哭的聲音。孟、薑兩家都覺得奇怪,心細的孟老漢便用刀將葫蘆切開一條縫,然後用力一掰,葫蘆分開了,隻見葫蘆中端坐著一個漂亮的小女孩,圓圓的臉蛋,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很是招人喜歡。眼前的情景讓人們驚呆了,兩家人百思不得其解,這孩子怎麼會在葫蘆裏。孩子的來曆雖然不明,但她那可愛的模樣,卻讓兩家都有爭相領養的動機。薑家老婆婆高興地抱著孩子說:“這麼漂亮的寶貝,就讓我領吧。”無兒無女的孟老漢一聽也急了,他說這孩子是他種的葫蘆裏的,女孩要歸他領。兩家為了領養孩子爭得不可開交。沒辦法,隻好請村上的長者來斷。長者說:“既然事先你們兩家約定葫蘆成熟後一人一半,那麼這葫蘆中的孩子你們也就合養吧。”於是可愛的小姑娘便成為孟、薑兩家的掌上明珠,隻是因孟老漢無兒無女,這女孩便留在了孟家,並取名孟薑女,意寓孟薑兩家共育之女。
寒暑交替,時光如梭,多年後孟薑女已出落成一個如花似玉的俊俏姑娘,孟老漢更是對她視若珍寶,疼愛有加。
一天,孟薑女做完針線活,到後花園去散心。池中荷花盛開,有一隻美麗的彩蝶落在池邊荷葉上,孟薑女輕輕走過去,想用手中扇子捕住那隻蝴蝶,不想用力過猛,竹扇落入池中,孟薑女挽袖去撈,身體前傾差點也落入池中。此時,隻聽身後有人喊:“姑娘小心。”孟薑女循聲望去,隻見一位年輕公子正立在池邊的樹下,吃驚地看著她。大白天竟有陌生人闖進後花園,孟薑女連忙叫來父親。孟老漢對這位公子私闖後花園很生氣,問:“你是什麼人,怎麼隨便闖進我家後花園?”那位年輕人連忙道歉,並向孟老漢父女說明了原委。
原來這位年輕人名叫萬喜良,家在姑蘇,自幼讀書,滿腹經綸,不想秦始皇修長城,到處抓丁,黎民百姓怨聲載道。萬喜良家中父母年邁,體弱多病,他不想遠離家人,所以才喬裝改扮逃了出來,等有合適機會,再潛回家中服侍父母。因饑渴難耐,想到園中歇息,不想驚動了孟薑女。
孟薑女聽完年輕人的自白,覺得萬喜良是個知書達理、為人誠實的人,便暗許芳心。孟老漢對萬喜良的身世也很同情,便將他留了下來。隨後,孟薑女把自己的心事向父親訴說了,孟老漢也很讚同。他與女兒商量後來到客廳對萬喜良說:“你在外漂泊,居無定所,我想招你為婿,到時,你將父母接來,我們合成一家共同生活,這樣既照顧了你的父母,又使我這個孤老頭子不再孤獨,你意下如何?”萬喜良見老人家一片誠心,趕忙說:“我乃逃亡之人,恐事後連累小姐,婚姻之事我不敢奢想。”可孟薑女對萬喜良一見鍾情,聲言非他莫嫁,他如不同意,就要自縊。萬喜良見此女對自己如此癡情,便答應下來。
孟老漢見女兒婚事將成,非常高興,就找來薑家共同商議,為女兒挑選了成婚吉日,準備給女兒完婚。
孟薑女與萬喜良成婚的事被村上一無賴知道了。這無賴早就對孟薑女垂涎三尺,想娶孟薑女為妻,也曾多次到孟家提親,但因他人品不好,都被孟家父女回絕。從此,他懷恨在心,伺機報複。當他得知孟薑女要與萬喜良結婚,便偷偷報告官府,並帶人來抓萬喜良。
此時,孟家對此事還渾然不知。萬孟兩人新婚的第三天,還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之中時,門外侍弄葫蘆的孟老漢聽見院外傳來喧鬧的聲音,想出門去看,還沒等他走到大門口,院門便被一群士兵推開了。那無賴指著萬喜良說:“就是他。”官兵不由分說就將萬喜良用繩子捆起帶走了。孟薑女匆忙撲上去想拉住丈夫,卻被官兵用力一推,摔倒在地上。
萬喜良被官府抓去修長城了,從此孟薑女日夜思念丈夫,茶不飲,飯不進,憂傷不已。轉眼到了冬天,她想到了遠在北方修長城的丈夫連禦寒的棉衣都沒有,怎麼能受住那如錐刺刀割般的寒冷?北方那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寒冷直襲她心房。她連夜趕著為丈夫縫製棉衣,如豆的燈光下,她邊為丈夫縫製棉衣,邊用自編的小曲訴說著對丈夫的思念:“月兒彎彎照山川,我夫修築長城在邊關,哪怕山高路遠無人煙,我送棉衣為夫君禦寒。”一夜之間,孟薑女為丈夫做好了禦寒的棉衣。第二天一大早,她便踏著朝露走上了千裏迢迢的尋夫之路。孟薑女披星戴月,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直奔長城。
這天,他來到了位於長城腳下的一個小村子。向當地人一打問,原來這個地方名叫孟家灣,多麼親切的名字啊,她的家鄉叫孟家莊,千裏之外的這個地方叫孟家灣,這是巧合還是上天的安排?是上天在安慰自己吧,孟薑女內心默默地想著,為自己內心尋找著平靜的理由,她仿佛回到自己的家鄉孟家莊。她向孟家灣的一個老者詢問修築長城的地方。老人說:“這修築長城的地方離我家不遠,也就幾十裏路。我的小兒子也在那裏修長城,聽說前幾天,工地上又死了一批人。”孟薑女向老人訴說了自己尋找丈夫送棉衣的原委。老人說:“你真是個好妻子,你丈夫見到你一定很高興。明天我就帶你去問問修長城的民工,看你丈夫在不在這裏。”孟薑女非常感謝老人,當晚她就住在老人家裏。
第二天,老人帶著孟薑女來到了修建長城的工地。她逢人便打聽丈夫的消息。在一處工地上,好心的民工告訴他,萬喜良早就因勞累致死,被埋在新築的長城下了。孟薑女聽後,心如刀絞,她求好心民工帶她來到埋葬萬喜良的長城跟前。她匍匐在長城下叩拜祭奠逝去的丈夫,回想自己千裏尋夫,為給丈夫送棉衣,曆盡千辛萬苦,不曾想丈夫已命斷長城,現在竟連屍骨都找不到,這種淒慘的情景怎不讓她肝腸寸斷……她悲憤交加,越想越悲,越想越痛,心中的情思如波濤洶湧。過度的憂思使她神情恍惚,她悲痛的哭聲感天動地,白雲為之停步,百鳥為之噤聲,直哭了三天三夜,在第四天的正當午時,隻聽見轟隆一陣巨響,一時間山搖地動,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長城傾倒了九千九百九十九裏,這才露出丈夫萬喜良的屍骨。孟薑女抱住丈夫的屍骨,淚如泉湧,泣不成聲。
孟薑女哭倒長城的事,很快被報到了秦始皇那裏,秦始皇聽後勃然大怒,下令抓孟薑女前去問罪。在審問的廳堂上,秦始皇見孟薑女玉容嬌豔,如若天仙,便欲納為正宮娘娘。孟薑女說:“要我做正宮娘娘,萬歲得依我三件事:一要造一座長橋,這座橋長寬各十裏;二要十裏高山造墳墩;三要萬歲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墳前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說:“朕就依了你。”不幾日,長橋墳墩都造好,秦始皇披麻戴孝,排駕起行,過長城上長橋,走過長橋到萬喜良墳前祭奠。祭奠完畢,秦始皇要孟薑女隨他回宮。孟薑女冷笑一聲說道:“你昏庸殘暴,害盡天下黎民,現今又害死我丈夫,我豈能做你正宮娘娘,你癡心妄想。”說完便懷抱藏在身上的丈夫遺骨,跳入波濤洶湧的黃河。一時間,黃河波濤排空,聲如雷鳴,好似在為孟薑女悲歎。
又傳孟薑女當年在長城下哭泣的淚水滲入騰格裏沙漠,以後化作甘甜清冽的泉水,從沙坡頭底下流出彙入黃河。人們稱之為“淚泉”。據說飲用此水可使人強健,延年益壽;如若用此水沐浴則夫妻和睦,愛情幸福。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恩愛泉”。
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動人心弦,曆史的過往讓人思緒飛揚。
燎街的傳說
話說衛寧平原自古就是一片富庶之地,平疇萬畝、阡陌縱橫、稻菽飄香、蛙鼓蟬鳴,加之民風淳樸,人心向善,自然是一派太平祥和景象。不光塵世凡人,就是天上神仙也有幾分眼饞。
再說凡夫劉彥昌,飽讀詩書,懸壺濟世,博得了神仙三聖母的厚愛,三聖母以身相許,與他結為伉儷,一時傳為佳話。不料此事惹惱了天君二郎神楊戩,在多事多嘴之人的挑唆下,將其妹三聖母壓在了華山之下,拆散了一對有情人。後來,三聖母之子沉香斧劈華山,救出母親,留下了“劈山救母”的故事,暫且不表。
當二郎神興師問罪、怒壓三聖母於華山之下時,他隨身還帶著靈犬哮天犬。這孽障一向狗仗人勢,助紂為虐。此次到西北來,協助二郎神了斷了三聖母和劉彥昌的塵緣之後,並不安分,四處亂撞,無意中發現了中衛這塊美麗的地方,便想據為己有。怎奈淳樸的中衛人豈肯奉一畜生為神,皆不買它的賬。因為世上雖有“拿馬王爺不當神敬”的話,說明馬王爺不管大小總還是個神,但誰聽說過“貓王爺、狗王爺”呢?!於是哮天犬懷恨在心,向二郎神進讒言:“中衛人目空四海,不敬神祉。尤其不把二郎神放在眼中,遍地皆是的廟宇中,諸神都有,唯獨不見二郎神廟。”中衛人原本信教者甚眾,廟宇道觀隨處可見,但也確實鮮見二郎星君廟。這倒不是中衛人排斥二郎神,而是建廟塑神也有約定俗成的慣例,是多少年來形成的規矩,全國皆然,不獨中衛如此。但二郎神因為妹妹之事受人奚落,雖說一怒之下懲治了三聖母,但仍怒氣未消,還在氣頭之上;二則他在天庭執法,權力甚大,大有一人之下,諸神之上之勢,如何容得世人敢對其側目而視?於是,怒氣愈烈,當即添油加醋地向玉帝奏了一本,說中衛人如何如何不敬天地、不孝父母、作惡多端、十惡不赦等等,不滅不足以整頓天地間秩序。玉皇大帝素來敬重楊戩,聽言後不問所以,就命火神爺於人間正月二十三申酉之時火燒曹州(據說衛寧平原當時屬於曹州)。
火神爺領旨後,犯了躊躇。作為司火之神,放火容易,可事關一方生靈死活,豈能聽信一言,說燒就燒?還得查個究竟,看是否如二郎神所言再作定論。於是,他來到中衛地界,降下雲頭,變作一形容枯槁的老人,在大道邊踟躕而行。稍頃,一輛牛車逶迤而來,這是一輛大車,黃牛駕轅,一黑一黧兩牛拉幫套,趕車的是一位四十多歲的精壯漢子。牛車駛至老者跟前,那漢子瞅見老人後,立即“籲”地一聲停住了車,走到老人身邊,上下端詳了幾眼,發現是一耄耋老人,走路非常吃力,於是連忙扶住老人,連聲相問:“老人家,您這是要去哪裏?來來來,上車,上車,我送您去。”邊說邊把老人小心地攙扶上了車。老人說要去前村女兒家。那大漢也不再多言,隻是自言自語:“上了歲數的人了,可要小心呢。”一邊說一邊趕動了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