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爺暗中觀察著大漢,見他相貌魁偉,性格憨直善良,眉宇間凝結著一股忠直之氣。他又驚奇地發現,駕轅的黃牛屁股後綁著一個簸箕,而且一路之上,幾乎所有的牛車皆是這樣。忍不住問趕車漢子:“為啥駕轅的牛屁股上吊個簸箕,是幹什麼用的?”大漢笑了一下,回道:“老人家有所不知,這是趕牲口用的。因這牛雖是畜生,可也是條命啊,鞭子抽到身上也會痛的。當它走得慢了時,趕車人便用鞭子使勁抽打簸箕,使其驚覺,快些走就是了。這就叫‘打黃牛,驚黑牛,嚇得黧牛伸舌頭’哈哈哈……”說著,笑了起來,得意之色溢於言表。“噢!我說呢,敢情大家都是這樣?”火神爺又問。“都一樣,老規矩了。”漢子隨口答道。火神爺又細細觀察著四周,見過往車輛都如此這樣,且行人之間多有禮讓,顯然有謙謙君子之風。火神爺又隨口問了些居家過日子,孝養老人,鄰裏相處,買賣貿易等事,漢子一一相答。從大漢口裏,老人知道中衛人耕讀為本,尊老愛幼,禮義誠信,正直善良,根本不像哮天犬、二郎神所言那樣。根據自己一路的觀察,不見絲毫歪行劣跡。況且,這裏人對牲口都且如此善良,何況人乎!真乃“窺一斑而見全豹”。於是,火神爺便對漢子說要下車了,那漢子熱情地堅持要送他到家。老人說他與女婿約好的在這裏等,女婿來接呢。大漢又叮囑老人靠路邊坐下等,不要著急,小心牲口驚了傷著。言訖,方一步一回頭地離去。那大漢走了幾步,便被火神爺叫住。火神爺告訴大漢,正月二十三申酉之時,讓各家門外都燃放一堆大火,放上鹽、麩子等響物,讓火花飛濺,然後,大人小孩都從火堆上跳來跳去。並再三叮囑,一定要這樣做,而且迅速告訴鄉親們,切記!不然,將有大難降臨。並說不要問他是誰,也不要問為什麼。言罷,人已不見了蹤影。
那漢子大驚,深信老人所言不假。於是趕快回去告訴了眾鄉親。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了這個消息。
正月二十三晚上,二郎神請玉皇大帝來南天門外向下觀望。隻見中衛大地一片火海,人們在火堆裏來回躥跳。並聞聽得火堆裏劈啪作響,火花飛濺……確信火神爺已施火焚燒曹州,諒這裏的人難逃此劫了,便放心地回去了。
這就是中衛人每年正月二十三晚上燎街的來曆。關於燎街,也有人說叫燎疳。“疳”乃一種病毒,人們用火燒燎的意思是燎去病害,求得健康平安。不論哪種說法,燎街都成了中衛人的一個獨特節日,人們用這種方式,祈求驅除災難,迎來吉祥。有意思的是當大火燃過,人們還餘興未盡,把灰燼用鍬高高揚起,圍觀者齊呼:“今年麥子好啊!麥穗子大呀!”“今年的西瓜掉了底(意思是又大又熟又甜)!”等祝福風調雨順、豐收如意的吉祥話語,大家都沉浸在節日的興奮和對未來的憧憬中。
探秘買賣城
浩瀚的騰格裏沙漠南緣,有一座神秘的城,被曆史的風塵掩埋了幾百年,鮮為人知。過去中衛的史籍裏記載過,老一輩人的口中傳誦過,考古學家探尋過,個別冒險家也曾挖掘過,但總歸不見城址。可是有一點是形成共識的 ——它的方位就在四方墩(古時烽火台,也叫鎮關墩)附近。
翻開史書,從簡略的記述中可尋覓到這座“迷城”的痕跡。這座被流沙掩埋了的古城,叫買賣城,位於中衛城以北約六公裏處,南與長城鎮關墩相對峙。其城址麵積有百米見方,土築的城垣牆高五米,南牆中央是一高大的城門,門淨空約三米,門扇為木質,邊厚八厘米。該城建於明萬曆年間。
據史書記載:“隆慶五年(公元 1571年),明穆宗詔封蒙古俺答汗為順義王,對蒙古各部采取安撫政策,在沿邊各地通商互市。萬曆二年(公元 1574年),允許韃靼於寧夏中衛互市貿易。”
這段文字,是官方史書對於中衛買賣城通商起源的記載,是曆史傳承的依據。安撫、穩定、通商、和睦、興盛,曆來是治國大計,也是民之所盼,生之所求。
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沙場廝殺,血雨腥風之後,勝利者該占的占了,該得的得了,休養生息便成了頭等大事。誰占據了地盤,得到了統治權,誰也就得安撫百姓,依靠百姓,以百姓的生存、賦稅、米穀、血汗來維持統治,享受榮華。無民之地是荒涼的、寂寞的、衰廢的。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在這種背景下,曆朝曆代,仗打罷了,就搞起了經濟建設。這大概就是邊貿“互市”來曆的另一種解讀吧!
2009年,在深度挖掘、開發本地沙漠旅遊資源中,在有關考古人員的論證和指導下,經過幾個月鏖戰,四方墩下四周的黃沙被搬走了,漸漸現出了城的模樣,經徹底清理後,“買賣城”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麵紗,被風沙掩埋了百年的古城重見了天日。這座城在長城外側,雖然麵積不大,約有一萬平方米,但城池四四方方,城牆完好,城裏房屋的基址依稀可見。原來這座城從漢代以來就是鎮守邊關兵士的軍營,緊挨長城鎮關墩,南北各有一座,並留有通道,烽火墩南邊的城堡,牆稍矮一些,據說是古代邊關飼養軍馬的地方。到了明代中期,蒙漢群眾就利用古代的兵營舊址,建立了“互市”。這時,長城也失去了蒙漢分界的作用和防禦外侵的功能,這個荒涼寂寞了多少年的兵營城堡,頓時又熱鬧了起來。烽火台下又燃起了熊熊的邊貿之火,為長城南北的蒙漢人民搭起了互通有無的平台,邊貿生意越做越大,越來越紅火,四方墩下的兵營古城便成了中衛對外開放,進行邊貿互市的口岸,並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國年間,後被廢棄。
買賣城的重見天日,最終使一個猜測了多少年而沒有結果的謎有了結果。隨著一陣駝鈴聲,隨著一聲叫賣,人們的思緒便又會回到“買賣城”熱鬧的景象中:烽火台下,古城堡裏,南往北來的商賈雲集在這裏,長城外邊的蒙古族兄弟趕著馬牛羊來了,長城裏邊的漢人、回回拉著茶葉、絲綢、瓷器、大米、麵粉、食鹽、果品來了,或以錢買貨,或以物易物。語言聽不太懂,他們就把手放在袖筒裏打“手語”,講價格。城堡裏熙熙攘攘,隻見戴著氈帽、禮帽、瓜皮帽、白帽帽的人來往穿梭其間,人頭攢動,吆喝聲、叫賣聲、嬉笑聲不絕於耳。生意做罷了,坐下來,吃烤肉,喝奶茶,飲著酒,啃著餅,逍遙自在,悠然自得,洋溢著公平、仁愛、和諧的氣氛。在買賣城做生意,不分族別、不分性別、不分級別,公平買賣,一視同仁,大家是同道人,是朋友,是兄弟。買賣城裏,生意興旺,春意融融,沒有仇恨,沒有歧視,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坑蒙拐騙……此刻的長城也失去了它的威嚴和自身的功能,兵營城堡也改變了它的用途,變為邊境貿易市場。一切都重新開始……
在買賣城做生意的人,除了蒙古人和本地人以外,還有臨近府縣的人以及來中衛經商的山西、陝西等天南海北的人。中衛是絲綢之路古道上的驛站,南來北往,東進西出的商旅也曾光顧這裏,或經商、或觀光、或暫住、或在中衛定居,操各種方言、語種的人在買賣城進進出出。曾幾何時,這座邊關小城,生意興隆,熱鬧非凡,留下了諸多美麗傳說和動人故事。
清乾隆時期,進士張誌濂是中衛人,曾任過山西平陽府汾西縣知縣。乾隆《中衛縣誌》收錄的張誌濂撰寫的《張孝子傳》,這是一個“孝感天地”的故事,在中衛流傳較廣。傳記的主人公叫張雲,陝西華陰縣人。張雲不到四歲時,父親為了養家糊口,來到中衛做帽子及日用品生意,常常出沒於買賣城,生意做得也不錯。張雲的父親有一天病了,問醫求藥病不見好,而且日益加重。臨終前,他對身邊的老鄉囑咐說,他出門做生意,本想掙錢後回去光宗耀祖,看來榮歸故裏的希望成為泡影,他死後就將他埋在買賣城附近,讓他的靈魂守望著買賣城,完成他一生的心願。
張雲父親在中衛的陝西老鄉將張雲的父親埋在了買賣城南麵龍宮廟後麵的墳崗上,並用一塊廟裏的瓦在墳墓前做了記號,以備以後家裏來人找。時間過去了三十三年,一個客死他鄉的陝西生意人幾乎被人忘記了,那座以廟裏的瓦作為記號的墳墓也幾乎被風沙夷為平地,根本不能斷定那就是一座墳墓。有一天,已年近四十歲的張雲來找父親屍骨,但當年那些在中衛的陝西老鄉死的死,散的散,沒有人知道張雲的父親埋在哪裏。張雲內疚得要死,悲傷至“泣血數升”,說父親活著的時候自己沒有贍養,死的時候沒有參加葬禮,埋了以後又沒有進行祭奠,實在不像個兒子,把老天都得罪了。張雲下決心,自己活著的時候如果不能找到父親的屍骨,就算死了也要到地下找父親。他十幾天裏哭得死去活來。可是哭也沒有用,風沙早已將他父親的墳墓夷為平地,他尋覓數日無果……
一天,張雲在騰格裏沙漠再次轉悠尋找時,看見龍宮廟,就虔誠地求起神來。可是求了十幾天神也沒有啟示,張雲心想,人們不是都說龍宮廟裏的神有靈驗的,怎麼他如此虔誠地相求,卻一點也不靈驗,這算什麼神?張雲越想越氣,就一邊哭一邊罵廟裏的泥神。求神沒人管,罵神就有人管了。有人給他出主意,讓他請老知縣張誌濂大人寫一篇祈禱的文章。事逼無奈,隻要能找到父親的屍骨,讓他張雲幹什麼都行。張雲聽了此言,就求知縣張誌濂寫了一篇祈禱的文章,拿去在龍宮廟裏祈禱。此舉果然靈驗。按照神仙指示,張雲拉來一隻“特羊”(即公羊),讓這隻羊在沙漠裏自己跑,羊臥到哪裏,哪裏就埋著張雲的父親。結果,張雲把這隻羊趕得跑了三次,這隻羊如有神助,三次都臥到了同一個地方。真是神了!張雲在羊臥的地方果然挖出了他父親的屍骨,他這才心裏安然,將父親“背屍回家”。
張雲千裏尋父,“背屍回家”的事在中衛傳開,人們皆為他的孝心而感動,認為這是以孝感天地的事,值得後人效仿學習。知縣張誌濂對此事評論說:“張孝子之事,人鹹謂龍神之靈,……吾謂不靈於神,而實靈於孝子不死其親之心也。夫誠能動物……”意思是說,張孝子找到父親,看上去是感動了神,神幫忙了,其實是張孝子找父親的誠心幫了自己。這則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從善如流,厚德載物;人存孝心,天必佑之。
清乾隆年間,知縣黃恩錫纂修《中衛縣誌》時,將《張孝子傳》收入縣誌,此故事便流傳至今。
可以肯定,買賣城在曆史的歲月裏一定有許多故事,因沒有文字記載,所以沒有流傳下來。但透過歲月的風塵,我們看到長城在中華民族曆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既是一個古老的建築,同時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衛曆史上屬於邊地,多民族在這裏生息活動,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長時期碰撞,留下了許多傳說和故事。如孟薑女哭長城、蒙恬帶兵抗擊匈奴等,還有20世紀50年代修包蘭鐵路出土的明代遊擊將軍的完整遺體,都說明中衛曆史文化的厚重。就現在挖掘出來的買賣城遺址,不但結束了一個猜測,而且使這個猜測具有了更加合理的推測和無比豐富的想象。中衛的買賣城(“互市”)是明朝皇帝欽定的,因而在地位和作用上,就具有了無可爭辯的權威性。也就是說,買賣城是官方劃定的邊境貿易口岸,在這裏做生意是官的,不管是漢族還是蒙古族,都受到朝廷的保護。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買賣城的開放,無疑為穩定邊境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不僅滿足了蒙古人和漢人對日常生活品的需求,還加強了貿易往來,活躍了經濟,發展了經濟,增進了對外了解。買賣城的作用,在明王朝的曆史上應該說不可忽視。就是在明王朝滅亡後,清王朝的二百多年間,買賣城的作用亦不可低估。
在巍峨的古長城上行走,我們會為古人在那樣的生產條件下能修築如此雄偉壯觀的長城而驚歎。“牆”是夯土築成,曆經風雨滄桑,但上麵仍能走一輛架子車,並排可行四人,實在是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跡。在長城上麵行走,還會發現,離地四米多的長城頂部,長著很多一米多高的胡枝條。今天中衛人正在新建一座“買賣城”,仿古樣式,城裏麵蓋著一排排商鋪、店房,街道縱橫,連接著幾處院落,自然分成不同的經商區域,建築風格也迥然不同,有小型廣場、小吃一條街等。商鋪、作坊、酒肆沿街而造,巷道“拐彎抹角”,四通八達。各式建築設計造型小巧玲瓏,但卻顯得素雅實用,具有塞外沙洲小城特色,雖與現代大城市中的商城不可同日而語,但它體現的是民俗風格,倘若來此觀光旅遊購物,會別有一番情趣。
這座仿建的買賣城蘊涵著新的文化元素,大致雛形已現,輪廓比較清晰,估計一年後可修建完工。那時這裏將是一個沙漠旅遊中的亮麗景點。
新建買賣城的東門外,是一個寬大的廣場。廣場兩旁,雕塑著古代邊關將士的造像和各種吉祥動物的石像。幾處亭閣,顯得古色古香。廣場北麵有一片樹林,鬱鬱蔥蔥;東北邊不遠處有一湖,湖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亭榭樓台,依偎在湖畔;小橋流水,點綴著塞外風情。
這座新建的“買賣城”被四周沙、湖、墩、林、園、長城包裹得嚴嚴實實,既濃縮了北國風光,又複原了蒙漢“互市”的場景,彰顯著中衛曆史文明的悠久與燦爛,折射著邊塞的雄豪和沙海的柔和,不失為一方難得的曆史遺跡。買賣城的發掘,為中衛又新添了一處魅力誘人的旅遊景點。不久的將來,這裏一定會車水馬龍,人流如織,熱鬧非凡,比當年的買賣城更紅火、更壯觀、更燦爛。
眼前的“古城”“新市”一覽無餘。極目遠眺,東南邊是香山機場,時起時落的銀鷹搏擊蒼穹,翱翔藍天;南邊是小湖崗子,綠樹成蔭,綠浪翻滾,是中衛百萬畝防沙林帶的一角。林海的南緣,簇隱著一座紅牆碧瓦的古刹 ——龍宮廟,廟的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祥光繞閣,雲煙嫋嫋,樓頂翹角上的風鈴不時傳來悅耳的鈴聲。西邊是廣袤的沙漠濕地,最引人注目的是煙波浩渺的騰格裏湖,湖中翠島星布,舟帆點點,長天與湖水一色,仙鷺與白雲齊飛。長城北麓,遠處是浩瀚的騰格裏大沙漠,被“綠色長城”封鎖在既定的位置,鋪天蓋地的“麥草方格”網縛住了“沙龍”,扼製了它昔日的囂張和狂妄。“人進沙退”,沙為我用。東西長約四十公裏的新型工業園區就建造在騰格裏南緣新墾的平川上,座座高樓遙遙相望,流水涓涓,機聲隆隆,沉睡了幾千年的荒漠變成了現代化工業基地。舒目展觀,美利湖近在咫尺,蔚藍的湖水,叢生的蘆葦,引得數以萬計的水鳥在這裏棲息。這天池般的沙湖及周邊的幾處“小西湖”,熒光剔透,是騰格裏沙海之王脖頸上佩戴的幾顆最耀眼的藍寶石,熠熠生輝,靈氣盈盈。與之毗鄰的“邊關賽馬城”更是氣度不凡,城門高大,幡旗飄飄。它的位置正處於金、木、水、火、土“五行”光環的交彙點上,與“買賣城”連襟相依,可稱“沙城雙壁”。
遠眺近觀,風光無限。美麗的景色來自神奇的沙海。拍攝幾組特寫鏡頭,就可繪成一幅長卷山水畫。“買賣城”下,長城內外,茫茫沙海,渺無邊際,湖光沙色輝映;碧水藍天,渾然一體;林海翻波,野花飄香;駝鈴悠蕩,鳥兒歡唱,紫燕穿梭飛舞,野兔奔馳追逐,輕風微拂,垂柳搖曳,湖中的水禽鬥情嬉戲,湖畔的灰鶴啾啾覓食。沙海碧湖,集粗獷、豪放與靈動、輕柔於一體。這一切展現了“買賣城”周邊無與倫比的動人魅力。秦漢長城與當代“綠色長城”交相環抱,形成一道道屏障,把“買賣城”裝扮得如此妖嬈,使人恍如夢境。飽嚐了邊關的美麗景色,陶醉於大自然的造化之中,思緒在曆史中穿行,目光在遺跡上解讀,身臨其境,做一次與古人的神交,一如拜讀了一部曆史書籍。身臨其境,在這黃沙與白雲之間,在這森林與碧水之間,作思古之幽,品自然和諧,感受到的是天人合一的傑作,這是曆史與現實的吻合。“買賣城”的不老傳說呈現在世人麵前,邊塞曆史文化的底蘊可見一斑,滄桑古城的容顏,大漠風光的絢麗,會讓人們盡情地領略和詠唱。
目睹眼前的曆史文化遺址,使人激情油然而生。
大漠南緣古城垣,
驅盡掩沙露真顏。
明清邊貿留遺跡,
蒙漢互市數百年。
漢築烽台高高聳,
明葺長城綿綿延。
民族融和傳佳話,
秦月依舊照邊關。
買賣城,是曆史星空的隧道,是民族和睦的象征,是商貿互惠的口岸,是締結友誼的紐帶,同時也是邊塞文化的熔爐。買賣城的發掘複出,無疑將會吸引千千萬萬的人們來尋幽探古,觀光瞻仰。因為,一個猜測得到了證實,一個傳說有了證據,曆史真實的呈現在人們麵前時,誰又能不為之而動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