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天都山的傳說(3 / 3)

西夏天都山離宮被焚毀,輝煌了四十年的天都山行宮從此結束。經過曆史變遷,天都山集佛、道、儒三教長期交融,後為一家,如今成為“天都山道觀”,是極好的旅遊勝地。

西夏李元昊逍遙之事史冊沒有翔實記載,因年代久遠,隻能當傳說奇聞罷了。

天都山的傳說

天都山又叫西華山、牽屯山,是寧夏的第四高峰。它坐北朝南,自下而上,錯落有致,層層居仙,迭迭棲聖,石窟眾多,古樸典雅。山因寺而名揚天下,寺因山而呈祥四方。山中共有三十多處石洞、窟、殿、祠、廟、宮等景點,七十多尊大小神祇 。每一處景點或每一尊神祇 ,都有一個或多個民間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牽屯山腳下住著一戶人家,主人名叫牛大。老伴去世得早,牛大一把屎一把尿把三個兒子拉扯成人,三個兒子個個都老實本分,樸實善良。可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他們,種的糧食常常顆粒無收,因此家裏很窮。三個兒子都娶不上媳婦,牛大很著急,但由於年邁體力不行,不能幹重體力活,隻能靠撿牛糞賣給大戶人家,掙些微薄的收入。

一天早上下著小雨,到中午時分,雨停了,牛大急忙背著背篼,拿著鐵鍁出了門。他上山後,遠遠看見鄰居家十歲的小石娃已經在山上砍柴。小石娃父親去世得早,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有個心口疼的毛病,不能下地幹活,小石娃懂事勤快,家裏家外的活他都幹。小石娃幹完家裏活就上山去砍柴,賣了後換些米麵度日。為了多打些柴,多賣點錢給母親治病,小石娃常常早早來到山上。牛大來時,小石娃已經砍了一大捆柴,背起來準備下山。哎呀!不好,小石娃腳下一滑,掉到陡崖下麵了。牛大顧不了許多,扔下拾糞工具,老胳膊老腿地直奔山崖下,跌跌撞撞找到石娃時,見小石娃滿臉的血跡,已不省人事。此時牛大則聞見陣陣清香和一股藥味,仔細一看,原來石娃跌落的地方周圍百花盛開,蝴蝶飛舞,一汪泉水清澈照人。他趕快用泉水給石娃洗了臉,又用手捧著給他喝了些。一會兒工夫,石娃蘇醒了,但腿摔傷了,不能行走。牛大用泉水給石娃洗了腿,又捧著給喝了幾口,石娃頓感神清體輕,牛大要背石娃回家。石娃想到母親心口疼,連炕都下不了,家裏也沒水吃了,他和牛大用黃膠泥捏了個泥碗,給母親端了一碗水,牛大連背帶扶地把石娃送回家。

牛大把石娃送回家安頓好後,想到鐵鍁背篼和石娃砍的柴還在山上,又返回到山上,這時天快黑了,牛大一點牛糞也沒拾上,正在悻悻地往回走,突然“哞哞哞”遠處有一頭牛向他吼叫。牛大順著聲音走過去,果然有一大堆牛糞,牛卻不見了。牛大很納悶,但顧不了許多,拾上牛糞背上就往回走。路上走著,卻感到背上越來越重,他這才想起為了石娃,他一天都沒吃飯,還給石娃背著砍的柴。天色已完全黑了下來,牛大背著牛糞,回到家裏一看,一背篼的金豆。牛大給三個兒子把事情經過講了,三個兒子都讚同分給窮人。人們為了感謝那頭牛,在蒼鬆翠柏、山清水秀的牽屯山蓋了座寺廟,稱為“金牛寺”。

石娃母親喝了他們端來的水,心口不疼了。石娃的腿傷也很快好了,他又去提了幾次水,不單給母親喝,而且凡是有病的人或身體不好的人他都給喝。喝過石娃送的水,病人全都好了,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有病的人紛紛都去提陡崖下的水喝,喝過後病居然都好了。牛大說那是個藥泉,天都山的“藥泉”由此而得名,到如今人們還用此水治病。

正當人們在牽屯山過著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的日子的時候,山腳下卻地動山搖,山塌地陷。瞬間房屋倒塌,生靈絕滅,畜死人亡。幸存為數不多的人也得了瘟疫,少醫無藥,眼看天毀人絕。正在大家無計可施之際,來了一位身著白色衣裙、眉清目秀、和藹可親、溫柔敦厚的女人。她手牽著一條潔白如雪的白狗,還帶了許多靈丹妙藥,將活著的人一一放在牽屯山剛入口處的一塊硯形的大石頭上,利用這裏的藥泉水給難民治病。經過數月悉心治療,有病的人得救了,他們個個都恢複了體力。白衣女人又幫助人們重振了家園。隨同她來的白狗也一刻都沒有閑過,跑來跑去,銜這銜那,忙個不停。白衣女人和白狗拯救了民眾,牽屯山又恢複了生氣,人們就稱白衣女人為白衣天使。

村裏有個叫何生的人在重獲新生後,對美貌、善良、純潔的白衣天使產生了愛慕之情。但白衣天使卻病倒了。正當人們焦急萬分之際,白衣天使卻不見了,隻見一朵白雲悠然地飄浮在藍藍的天空上,人們又稱她為“白雲菩薩”“白衣大士”。

為了紀念白衣天使,何生帶領人們在牽屯山塑造了白雲菩薩的塑像,修建了滴水觀音廟。在雕塑白雲菩薩的畫像時,需要猩紅做菩薩的心。聽說猩紅能避邪,以紅扶正,能驅蟲趕蠅,還表達人們敬慕菩薩的心腸是鮮紅無比的。但是當時由於地震,猩紅脫銷,無處可買。正當人們焦急之時,幾天不見的白狗卻從遠處的山邊飛跑過來,跑著跑著全身成了閃閃發光的鮮紅色。狗將身體在一大塊白布上使勁抖動,落下的正是人們急需的猩紅。人們拿著狗身上抖落的猩紅捏成菩薩的心,將其裝在塑像裏,用量正好是所需要的。這時狗的毛又恢複了原來的潔白顏色,默默地走開了。在山上的小路上,狗倒下了,再也沒起來。為了紀念白狗,人們在狗倒下的地方壘了個石堆,叫“白狗塔”。後來人們又塑了個精勇潔美的白狗雕像,鎮守在天都山龍王廟右側小路五十米處,還擬一副對聯“昔日仙去留石塔,當年現化垂千古”,橫額為“永垂千秋”。

天都山所有的旅遊景點,都集中體現了民心所向的最樸實的價值觀和生活觀,代表這種價值的民間故事也由此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