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分兩種:——
(一)有形的。
(二)無形的。
原來還可分:——
(一)痛的。
(二)不痛的。
更分三類:——
(一)外在的。
(二)內部的。
(三)心靈上的。
說到受傷,誰沒有過?
自呱呱墮地一刻,人人開始受傷,從百孔千瘡中成長。都雲「好了瘡疤忘了痛」,但瘡是自發,應該是「好了傷疤忘了痛」。有疤的比較容易忘記,無疤的,一言難盡。
生活中經常受傷,或重物或利器,甚至一本剛印刷好的出爐新書,紙邊特別鋒利,殺傷力強,如此「文藝」的動作,掀掀書,也會劃出一道頗深的口子,看著血液自一線中冒湧,脹胖成粗痕。
當身體某些部位流血,得馬上止血、敷藥、治療,其他都屬次要。
受傷當然痛,但一個人對身體內外的假想,以及實際情況影響,都令「痛」的程度有所不同。
英國一間大學發表研究報告,原來一個人受傷痛楚時,若大爆粗言穢語,忍受時間比沉默者平均長四十秒,疼痛感也減低些。心理學教授說,爆粗令人類侵略性提高,可助抵抗外來攻擊。可見發泄的同時,也壯膽。
我倒不以為然。
一直覺得咬緊牙關冷靜應付傷口的人,比較狠,比較實在。傷勢穩定,痛定思痛,那是後話。
「恐懼」能令人疼痛加劇,那是心理因素——但有些人,生理上竟然對痛全無反應。
原來全球約有5%的人,患上「無痛症」。
為什麼用「患上」?無痛不是很幸運嗎?但,看看這些個案:
美國一名女童因體內基因變異,令她感覺不到任何疼痛,以致不斷自製血腥事件:——把自己手指頭咬得血淋淋、撞脫牙齒沒流一滴淚、曾大嚼舌頭一如咀嚼口香糖、自戳自抓令眼角膜嚴重受損引發白內障左眼幾近失明……
英國一名男童踝骨折斷繼續走路,好幾天也沒訴苦。看驚栗電影時,緊張得把食指放進嘴裏,咬到深入指骨,完全沒有感覺。還有,極度憤怒時,把舌頭咬穿幾個洞,鮮血如噴泉直冒,也不痛……
他們不是「忍痛」能力強,隻是「感受」能力弱,有個名稱:「感覺自律神經障礙」。無痛不值得慶幸——隻有痛,令我們受傷生病時,知道輕重緩急,知道部位、性質和治療方法。
輕有輕的方法。最輕,便是在傷口貼上一塊小小的膠布。
這些膠布隨著時代和潮流轉變,已換過包裝變過臉,甚至拋卻從前老舊苦悶的肉色,有各種設計。小孩的藥水膠布還印上趣致圖案,色彩繽紛,連受傷也帶著歡樂,可以轉移視線減輕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