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穿了,是素不是葷。「白蛇」是豆芽,「青蛇」是韭菜,隻因全是長條狀,青白分明,廚子給大家開個玩笑,令家常小菜添了話題。
綠豆芽還有姊妹淘,便是大豆芽(黃豆芽),比較粗長也比較腥。有些人喜歡大豆芽多過綠豆芽,因為它的吃法多元化,可以炒豆卜豬腸等肥膩食材,也可熬湯,如大豆芽排骨湯、西紅柿湯、海帶湯,甚至北方的鹹黏濃湯(加了麵粉糊),耐煮不變,不似綠豆芽紅顏易老,故以此取勝。北人還稱之為「如意菜」,因為那黃豆芽看來像一柄如意。聽上去吉利又高貴。
其實芽菜仔或大豆芽,銀芽或如意菜,都隻是名號,沒有妄自菲薄也沒有自高聲價。它們明白,這得看時機運勢和場合,才知自己是什麼等級什麼身份。同樣的東西,有不同際遇。
豉油王炒麵中的銀芽,在盛宴中鮑翅之旁,卻是不可或缺的「過口」佳品,雖非主角,亦有派頭。
一切都是天意。
再說,它進過宮。
封建時代,一入宮門深似海。可「進宮」之後,不但光宗耀祖,聲價非凡,若得帝後青睞,雖不過隨侍在側討主子歡心,榮華富貴卻寂寞一生。但,此乃求之不得的回憶。世間不少佳麗,仍以此為上市目的。選美或選秀,便是把美人中的美人,推進豪門深宮。
慈禧循此途徑,垂簾聽政權傾朝野。經她品題欣賞的食物,亦名傳後世。
——原來慈禧愛過掐菜。
先說她的壽膳房,十分龐大,設二品官做總管,統管葷局、素局、點心局、飯局和百合局,合稱「五局」。各有首領負責,五人下設掌局、掌案、師傅管理。具體掌灶、後廚的廚役大小百名左右,傳膳太監五十餘名。
壽膳房一幹人等,日夜無非為慈禧的膳食菜肴費盡心思。
老佛爺口味厚腴,腸胃消化不好,但她不能一天不吃肉,便給禦廚下一道懿旨,做出的菜肴中「眼睛看不到肉,嘴裏卻要吃到肉」。
禦廚大傷腦筋。忽見掐菜(北方人稱摘去頭尾之工序為「掐」,所以銀芽稱「掐菜」),靈機一觸。
他們不嫌麻煩,先挑選長短粗幼一致的掐菜,再用細細的銅絲從中間穿透、掏空,將雞肉或豬肉剁成茸,小心翼翼塞進銀芽中。因它鮮嫩中空,填肉餡時稍一大意便易折斷作廢。而餡兒不勻或芽體破裂,影響整齊美觀,都不及格。
做這道菜,得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慈禧吃進嘴裏的,都是沒有瑕疵之精品,大喜,於是「醋烹掐菜」成為宮廷一品名菜。禦廚大內食單流傳到民間,豪奢之輩以此精致美食款客,刁鑽考究,一時佳話,滿足了虛榮。
今天,大概已沒什麼人肯花這無聊又費時的工夫了。
隻是出身寒微小美人,曾經曆宮中最風光一刻,成為她永恒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