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感謝作家出版社出版我這本作品集,感謝邱華棟老師一路鼓勵並為此書作序,感謝責編王燁老師為此書付出的辛苦勞動。對我來說這意義重大,甚至不光對我,對海外寫手都是莫大的鞭策。海外寫手缺乏天時地利,就這麼胡打亂撞蒙著寫,能得到作家出版社和大師們的認同實屬不易。我讀緬甸史時發現,當年土司所有重要活動都得有中國皇帝的牒文,否則不正規。此刻我有點兒像土司,這本書便是皇帝的牒文。
說起海外寫手,不提則已,提起來難免一番感慨。我很羨慕國內專業作家的美妙人生,他們故事編得好,文字有個性,每每讀起都讓我感到慚愧,但不光是這些。更重要是他們瀟灑自如的作家範兒,出門采風啊,請個創作假啊,不幹別的也能養家糊口呀,這種肅然起敬的社會地位是我的夢想,我的理想國。海外寫作可沒這個好命,有些尷尬,生活本身是堅硬的,沒收入就沒飯吃,靠寫作怎麼活?海外華文報紙的副刊,千字頂多二十美元,一萬字給你兩百塊,一萬字那麼容易寫嗎,人家還未必采用。要怎麼說海外作家女士多,不打工也沒人怪,能當作家何樂而不為呢。男人不行,男人是家裏的頂梁柱,一家老小靠你養活,你倒當作家了,純屬找抽型。
這麼一說就清楚了,在海外堅持中文寫作得有寵辱不驚的氣度。有一次我們老同學紐約聚會,我是人大工經係畢業的,同學中很多是幹金融或做生意的,他們湊一塊兒最愛聊股票、房子,要麼高爾夫球、滑雪,他們說滑雪不要冬天去,得五月份,去科羅拉多或瑞士,那時的雪質最好,滑雪分幾檔,綠的、藍的,最高級是黑的,人家專玩兒黑的,跳著芭蕾就下來了。咱沒這經驗,插不上嘴,一口一口喝茶。過半天有人問,九兄,還寫著呢?聽著就像還勞教著似的。
且不說像國內作家那般瀟灑,海外寫手連作家之名都難以承受。不管寫得如何,出門遇見生人,你最好別用作家介紹自己。如果有人問,你是作家陳九?我得趕緊聲明,喜歡,隻是喜歡。海外中文寫作的業餘狀態,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海外寫手的心態,寫作畢竟不當飯吃,不當飯的事都算業餘,業餘就什麼都不算,業餘京劇演員叫票友,業餘作家也隻是愛好者,不算作家。這不僅是我個人的自嘲,現實生活也如此。海外華人的行當五花八門,行當以掙錢為準。國內的作家能養家,所以算行當。而在紐約,作家不能養家,就不能算行當。連當地領事館舉辦宴會,國慶啊,春節啊,請當地華人代表大吃一頓,有工商界的,金融界的,開超市開餐館的,連算命的都有,就沒作家。本來麼,美國是個英語國家,你的中文作品給誰看,沒人看你算什麼作家,美國人知道你嗎,主流英文媒體承認你嗎,你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嗎,沒有,去去去,邊兒待著去。
不光在海外不算作家,回國更不算。國內是中文之正統,是一條五千年不斷的漢文化大河,我回國就覺得自己心裏沒底,不敢隨便開牙。文字這東西看似形而上,其實它像韭菜大蔥一樣是從土壤裏拱出來的。海外中文寫作遠離母語環境,本來就先天不足,既缺乏比較又難有借鑒,文字是在碰撞中發展豐富的,孤芳自賞很難出精品,更別說成什麼大家了。順便插一句,有些海外寫手故意回避與國內文學界接觸,裝看不見,其結果隻能是重複稚嫩,錯過繼承。對海外寫手來說,與其孤芳自賞,不如抽些時間多關注國內文學界的發展變化,讓文字感覺連著國內的脈搏,獲取無窮無盡的營養。國內的好作家好作品層出不窮,像打噴嚏一樣,哈嘁一片,哈嘁又一片,不必都看但不能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