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新活動,新媒體,新經濟(1)(2 / 3)

再回頭來說活動。無疑,活動就像一個信息資源中轉站,在參與一個活動的過程中,你可以了解到公眾關心的話題、社會聚焦的熱點,也可以隨時發表你的觀點和看法,表達你對活動中的人和事物的關注,最重要的是這種信息的傳播不是活動刻意強加給你的,而是你主動參與獲得的認知。人們通過“超級女聲”這個真人秀電視節目認識了一些會唱歌的女孩,又通過比賽規則的設置發短信投票支持那些自己認為優秀的女孩,再通過互聯網建網站和貼吧來支持參賽選手或討論參賽選手的去留,這些都是受眾自發的主動參與,而活動的主導者所要做的,就是設置參與性更強的遊戲規則或者製造更多的社會熱點來聚焦受眾的目光。活動在承載了媒體的全部功能的同時,也把不同的媒體,諸如報紙、雜誌、廣播、互聯網、手機等聚合在一起,成為一個信息中心和信息發射源,成為一個新媒體。

隨著互聯網、手機這些被稱為第四、第五媒體的新技術媒體出現,當今的時代已經變成了一個媒體資源極度普及與廣泛剩餘的時代,這就意味著同樣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信息,消費者不僅可以選擇不同的媒體平台來獲取,甚至還能主動發布信息、報道事件,受眾與媒體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受眾不再是以媒體壟斷的方式被動地接受,這也是為什麼現代媒體競爭如此激烈的原因。競爭的結果不是壞事,它讓各種媒體都想方設法將自己的媒體傳播方式和表現形式做到極致,因為受眾的關注度代表著收視率、代表著點擊率、代表著曝光率,也就代表著廣告的價格、在線活動的費用以及媒體的知名度。說到底,這些都是為媒體的經濟效益服務的。

而新活動,它以一個資源整合媒體的身份出現,不參與媒體間的競爭,隻是參與了媒體資源的創造與分配,並且合理地利用了所有需要的媒體資源,把它們都拉到自己的活動媒體平台上來各自發揮其作用,從而製造更大的輿論效應。

這似乎有點兒像古時候的比武招親,隻要你的女兒貌若天仙、家境殷實,你隻要搭個台子,自然就有人上台來比劃,並且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這看起來有點兒不太公平,但卻是活動作為一個跨行業整合資源的媒體的本質。

新活動,新媒體。我們的理念其實就這麼簡單。

新活動通過製造社會熱點升級為新媒體

活動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讓自成一體的媒體都主動投懷送抱呢?

這裏有一個比喻,古時候皇帝除了有皇後,還有各種嬪妃,更有後宮佳麗三千。當然,她們都是按照皇帝的審美標準精心選拔出來的,皇帝整合了所有的資源有選擇地為他所用。那麼對於這些資源來講,又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地來分這一杯羹?道理很簡單,皇帝是權利和富貴的代言人,與這個品牌產生絲縷的聯係也許就意味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受用終生。因此無論是皇後還是嬪妃,無不明爭暗鬥,絞盡腦汁想得到皇帝的寵幸,為皇帝生下一兒半女,然後就很可能母以子貴,站在很多人的頭頂上。

同一道理,活動所關注的是大眾的興趣和社會的熱點,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精華,而在這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時代,媒體的焦點就是大眾的興趣所在,搭上活動的順風車,就意味著你可以省略費盡心力尋找的過程,從活動這個大的資源平台中分一杯羹,抓取你所需要的信息,充實你的媒體,為你的受眾服務。非常大的可能性就是,如果你撓到了受眾的癢處,你甚至完全可以事半功倍。可以說,媒體在為活動提供宣傳的同時,也是在為媒體自身做宣傳,而且這種宣傳的力度是基於一個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上的。這種討巧的事情你不去做而你的同行做了,那隻能意味著你輸在了起跑線上,因為漏掉社會熱點、重點、關注點是媒體的大忌,將使媒體失去競爭力。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吸引了境內外媒體記者多達2.16萬人。2005年的“超級女聲”也吸引了中外各種媒體的關注,包括美國的《時代周刊》都將冠軍李宇春作為封麵人物刊登。各種媒體對“超級女聲”的宣傳總量及影響的人群,遠遠超過湖南衛視播出“超級女聲”時本身的收視觀眾。很多朋友可以說根本沒有看過“超級女聲”的節目,他們都是通過網絡、報紙甚至茶餘飯後的談論得知的。我曾經接到北京大學一個資深老教授的電話,說要我給他拷貝一份“超級女聲”的碟片。我驚訝地問:“教授也看‘超女’啊?”教授在電話那頭諧謔地回答:“所有媒體都在討論你們的‘超女’節目,我作為一個社會學家如果還不關注,還能稱得上主流嗎?”

媒體有媒體製造熱點的方式,活動有活動引起社會關注的辦法。

通過“超級女聲”活動,人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真人秀,什麼叫做PK,什麼叫做粉絲,也更理解了什麼叫做中性美,人們開始紛紛效仿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一種時尚流行的元素——模仿李宇春的穿衣風格、戴周筆暢喜歡戴的帽子,而且活動中所涉及的所有表現手段以及構成元素都可以成為受眾議論的話題。這些話題不僅能夠引發普通大眾的評價,也能勾起來自社會上各種人群說話的欲望。

2005年“超級女聲”活動剛塵埃落定,社會學家便開始關注李宇春的中性美是不是顛覆了傳統的審美觀,將給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經濟學家關注的則是“超級女聲”對社會產業鏈的拉動,對社會經濟以及國民經濟的貢獻;曆史學家、心理學家卻可能在探尋“超級女聲”選秀節目的曆史淵源和人們心理訴求的轉變……

這就是活動所創造的社會價值,這種創造的方式千變萬化,策劃的過程也一定是努力圍繞著社會熱點進行。因為隻有社會熱點才能吸引受眾的廣泛參與,並與媒體和活動本身一起互動起來,成為媒體關注的對象,成為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2009年“快樂女聲”的節目策劃、製作者就深諳此道,雖然遭遇到其他兄弟電視台殘酷的同質化競爭,雖然有關主管部門的諸多要求限製了某些節目元素的極致發揮,但主創人員還是抓住了社會熱點這樣一把尚方寶劍。一招鮮,吃遍天。活動主辦方先是包裝出一個長相酷似張柏芝的貢米為媒體拋磚引玉,接著又炮製出十強選手中的“懷孕風波”;十強選手出爐以後,其中一個叫曾軼可的女孩因為唱功引起很大的爭議,活動主辦方又策劃出了“包小柏評委離席”事件以及曾軼可的“芙蓉王老爸”事件,吊足了大眾的胃口,同時也彌補了一部分因沒有預賽直播、短信投票等傳播手段所帶來的損失。

這些招數與2005年“超級女聲”活動運營時使用的招數大同小異,但是,因為2009年“快樂女聲”作為一個活動已經失去了幾大最關鍵的要素,諸如新的互動媒體形式,原創的草根元素,異質化競爭優勢等,特別是大眾口味的急劇變化、大眾宣泄渠道的寬泛化與多樣化,從而導致了大眾參與熱情的極大降低,但橫向比較,這檔娛樂節目仍然是成功的或比較成功的。

新技術媒體:充滿互動的碰撞

注意力和影響力離不開傳播媒體。

所謂的秀,不是自娛自樂,不是手淫與意淫、自己娛樂自己,它必須弄出聲響以吸引關注、贏得眼球。在眼球經濟時代,我秀故我在。想一想吧,不甘寂寞的娛樂明星為什麼動不動就要傳一傳真假摻半的緋聞?平民百姓或草根如果要想出人頭地,不想秀、不會秀也是枉然。一場活動,如果沒有媒體的關注,最終不過是自己搭台自己唱戲。

在70後兒時的記憶裏,半導體收音機是知曉外麵世界的主要途徑,條件好一些的家庭,可能會多一台12寸或14寸的黑白電視機,這些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大部分國民獲得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徑(除此以外還有單位訂的報紙)。《新聞聯播》基本上就是我們與外界發生聯係的窗口,通過播音員的嘴我們獲悉了世界上剛剛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當然,對於信息的來源和真實性我們無從考證,我們總是被動的接受者,更沒有發表自己主觀見解的可能。那時候是傳統媒體壟斷的年代,也是單向大眾傳播的年代。

互聯網的出現是人類通信技術史上的一次革命,然而,它的意義卻遠遠不像我們從技術角度來理解的那樣簡單。首先,它對信息提供者幾乎不設門檻或門檻極低,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充當報人的角色;其次,它能使信息在瞬間傳遞,在第一時間傳遍網絡所能覆蓋的每一個角落;第三,它突破了傳統媒體所受的版麵、頻段、時間的限製,實現了真正全天候的開放和運轉。

毋庸置疑,互聯網媒體以其自身的綜合性傳播、數字化技術、超時空傳播,成為媒介進化史上新的裏程碑。從20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伊始,互聯網開始像病毒一樣迅速蔓延,網絡覆蓋麵和增長速度超過了在它之前的任何媒體,中國網民的規模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趨勢。2009年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報告: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98億,而2007年底美國網民數為2.18億,按照美國近年來的網民增長速度估算,美國網民人數在2009年不會超過2.5億,中國網民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又一次以其龐大的人口基數,戰勝了互聯網的始作俑者美國。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互聯網的便捷作用,並且隨著網民規模的擴大與結構特征的變化,上網設備成本的下降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互聯網在中國的應用正逐步廣泛化,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互聯網,並從互聯網世界獲益。此外,上網的速度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人們是否選擇用互聯網來獲取信息。而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中國目前的寬帶用戶也達到1.22億,占網民總人數的75.3%,寬帶技術及其應用的日趨成熟帶來了寬帶用戶的增長,必將引發網絡視音頻服務的迅猛發展。現在,我們似乎又看到了一些新的東西,比如3G手機以及3G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這代表著移動多媒體也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線。2009年中國手機用戶已高達6.3億,居世界第一,是緊隨其後的美國、日本、德國的總和。隨著3G技術的日益完善和規範化,巨大的手機用戶群體將直接帶動移動新媒體產業更加快速地發展。

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使世界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地球村,不管你是黑種人、白種人,講英文還是講中文,網絡都可以讓你們變得不再陌生。資源可以共享,信息可以置換,甚至網絡也可能締造人與人之間美好的姻緣(比如說網戀什麼的)。媒體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在想方設法地自我娛樂以提高受眾對其的關注度。

原鳳凰衛視主播,現擔任百度副總裁的梁冬提出了一種觀點,他說在以前的傳統媒體模式時期,信息傳播是金字塔形的,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是手握傳播權的記者和編輯,而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傳播已經由原來的金字塔形轉成一個漏鬥形,而漏鬥的結果就是全世界的內容生產者都隻能圍繞著消費者運轉。從受眾角度來說,我們已經從大眾傳播時代轉向了受眾傳播時代。

這個說法印證了“顧客就是上帝”的宗旨,也充分符合市場經濟要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要素。

在媒體傳播過程中,以前我們叫“廣告”,廣而告之的意思就是信息傳遞,讓大家都知道,現在廣告漸漸地轉型為“窄告”,也就是所謂的小眾傳播。小眾傳播的關鍵就是“一對一”,針對一個單獨的消費者或者一小群同一類別的消費者,為他或者他們提供量身訂製的服務,對他或者他們的生活形態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從早上睜開眼睛的欲求,到晚上睡覺前的禱告,事無巨細地讓他或他們深刻地體會到當“上帝”的感覺。當消費者需要並認同這種感覺的時候,無論這個信息是付費的還是免費的,他或他們都會照單全收。

信息傳播方式的轉變,一方麵說明了如今的媒體競爭是多麼的激烈,另一方麵也說明了媒體對於信息傳播策略本質上的轉變。再看看信息的傳遞方式,也由“推送”向“互動”方向發展。“推送”的意思就是我給你看什麼信息,你就隻能接收什麼信息,媒體所要考慮的是該如何把內容做得更加有趣一些,或者如何找到“推送”信息的終端,也就是消費者。自從有了Web2.0技術,人們開始站出來說話了。通俗地講,Web2.0就是注重交互式的信息傳遞。舉個例子,Web1.0和Web2.0的區別就是由原來的“大英百科全書在線”變成了現在的“維基百科全書”,前者隻能夠當做教科書來查閱,而後者則可以任意編輯、增添內容;再比如個人網站和博客的關係,前者是向人們展示自我的平台,而後者則更多的是一種對話式的參與,這種對話又因為RSS等固定鏈接定製的出現,而變得更具實效性。

上述略顯晦澀的知識性介紹,和我們將要全麵討論的活動運營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很簡單,說穿了,做活動就是做注意力和影響力,這就要求我們不得不深入研究當下的信息傳播方式甚至未來傳媒的發展方向。

互聯網的互動性讓網絡後麵的每一個人都從簡單的內容消費者轉變成為內容的生產者,這一特點使每一個人都具有了成為活動參與者的可能性。你看,新興技術媒體,就這樣中了我們的下懷。

現在當我們再討論“超級女聲”活動的成功時,都將其歸結為一種平民化的草根互動營銷。由觀眾通過網上投票、手機短信投票選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這在某種程度上推動和改變著整個活動的進程,也構成了“超級女聲”活動最為鮮活的互動參與模式。這種新鮮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精神欲求,“我投票了,也許我投的一票就有可能把我的偶像送上冠軍的寶座”,活動運營商就是抓住了消費者的這一心理不斷製造懸念,抓住觀眾的眼球,使節目看起來更具不確定性,也更加好看。當然,他們也和網絡媒體、電信運營商一起大賺了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