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說,看“超級女聲”之類的選秀節目是為了向平庸生活報仇。這些曾經的醜小鴨為什麼能在一夜之間變成白天鵝?這些曾經的灰姑娘為什麼能在一夜之間變成萬人矚目、萬人迷戀的公主?僅僅是因為她們歌喉出眾?不,還因為她們曾經遭受過或多或少的坎坷,她們是無數普通人的代言人。就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電影情節,選手從前的生活越是暗無天日,其所擁有的童年越是受盡欺淩,她在舞台上放歌時的光芒就越奪目照人。人們真正要看的,是普通人的揚眉吐氣。
是的,夢想是每個人的權利,如果我實現不了夢想,與我相似的人實現了夢想也是好的。
而這恰恰證明我們的理念:成功的活動一定要引起參與者的共鳴,能夠寄托他們的各種感情,成為他們的精神慰藉。
在這個全民娛樂的互聯網信息時代,擁有自由、獨立的話語權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個性的體現,信息就是在這種對話和互動之間完成了傳遞的使命。電視作為傳統媒體給人們以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互聯網卻將互動做到了極致,如果我們能有效地整合電台、電視、報紙、互聯網以及3G,我們就能坐收漁利。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組合拳的方式出擊,再加入新興的多媒體技術和形式的包裝,一個極具影響力的社會熱點事件就新鮮出爐了。這道大餐已經如此色香味俱全,你還擔心沒有人垂涎欲滴?
電視也好、互聯網也好、手機短信也好,它們都是活動運營在整合資源過程中可以利用的資源,然而我們所要做的還遠遠不止整合資源這麼簡單。我們的理念是通過活動媒體平台的搭建,讓受眾可以參與到事件本身中去,讓大家都自發地為這個平台添磚加瓦,自娛自樂;甚至某些特定的背景下,媒體也不知不覺地參與到藝術創作的環節中來,並且很有可能貫穿始終。就這樣,簡單相加的物理過程,變成了充滿奇妙想象力的化學反應。
比如李少紅導演目前正在重拍的電視劇《紅樓夢》,從最初的“紅樓夢中人”選角活動,到大眾自發地建貼吧、幫劇組挑演員、關心拍攝進度、關心角色的演繹,到北京電視台的拍攝片場探訪直播,乃至到未來電視劇播出後的褒貶不一,導演是和媒體以及媒體引導下的觀眾一起在打造這部經典影視。當然,也是媒體的聚焦讓其變成了一個社會熱點,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
再比如2009年的“快樂女聲”。隨著”快樂女聲”決賽的逐級推進,音樂本身反而越來越讓出自己的地盤,被博弈與PK占領。被譏諷為“聲音像泡沫塑料擦玻璃”的曾軼可,不僅充當了向平庸生活報仇的絕對主力,更是成為了觀眾關注“快樂女聲”的理由之一。無論是贏得支持還是被貶斥得一塌糊塗,她更多地像是被導演組設計的一個功能人物,或者說隻是這個秀場裏的一個道具。她存在的最大價值,是不斷製造爭議和懸念。我們有理由猜想,這是主創人員策劃與創意的勝利,當大眾像羊群被分成兩個觀點相對立的陣營的時候,這事就開始熱鬧了,很好地維持了草根們關注此事的好奇心與衝動,讓他們有東西可看,有話可說。
是的,如果你認同互聯網時代新技術媒體的娛樂精神,你就一定要顧及更多受眾的感受,並且很開心地為媒體的行為買單。
因為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新技術媒體,使活動運營如虎添翼,具有了越來越大的市場空間。社會行為活動化、商業運作活動化,將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企業或商家的首選,因為它將為主辦者帶來超常規的社會、經濟效益。
活動運營的核心理念是跨行業、跨媒介的資源整合,互聯網技術越進步,手段越高明,活動運營所能借助的力量就會越大。社會熱點、時事新聞、娛樂、教育、體育、音樂、財經、科技、文化,等等等等,在這個媒體娛樂的年代,從內容上說,互聯網將為活動提供最新鮮、最豐富、最快捷的創意資源和第一手材料。試想,“超級女聲”如果沒有百度的貼吧,沒有“舞美師”博客的爆料,沒有手機短信的投票,湖南衛視把節目做得再好,也很難讓其演變成一個全社會關注的文化事件。同時,諸如場地、燈光、道具、藝人等活動所要涉及的重要組成元素,也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平台迅速獲得,將極大地節省活動運營成本,也將極大地提高運營效率。
從另一角度來說,活動如何才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更大的受眾群體的參與,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互聯網,有了使受眾一對一親密接觸、良性互動的技術手段,最終還得以內容為王,隻有先讓策劃的活動具有豐沛的文化內涵、不可複製的個性,經過整合包裝之後讓信息以更加獨特的方式傳遞出去,才有可能使關注度提升,從而使活動逐漸演變成一種社會事件。是的,策劃精妙的活動本身就能成為一個信息資源的生產基地與中轉站,這就是活動和新技術媒體一衣帶水的關係。
我們對活動行業的信心,正是基於這一基本判斷。
第二節新活動,新思維
整合資源:是你的,也是我的
理念代表著一種思維模式,這一點毋庸置疑。很多時候我們看一個國外獲獎的廣告,都會感慨地說,這個廣告真有創意,人家是怎麼想出來的呢?
其實想法也好,創意也罷,都是源自於一種不同角度的思維模式,很多事情,你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答案。上學的時候,聽別人講過關於玫瑰花的故事,媽媽給了兩個孩子兩朵玫瑰花,一個孩子哇哇大哭,一個孩子高興得手舞足蹈。為什麼?因為第一個孩子說,他看到了玫瑰花下麵的刺,並認為那會刺到他的手,所以他很不開心,就哇哇大哭起來;而第二個孩子說,他看到了帶刺的莖稈上還能開出這麼漂亮的玫瑰花,所以欣喜若狂,手舞足蹈……
還有一個故事,某嶽母娘有兩個女婿,一個是賣布鞋的,一個是賣雨傘的。一開始,她老人家整天憂心忡忡,因為如果天晴,她會擔心一個女婿的雨傘賣不出去,如果下雨,她會擔心另一個女婿的布鞋賣不出去。後來有人勸她,說你應該每天都很高興,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天晴,你有一個女婿的布鞋會賣得很好,如果下雨,你另一個女婿的雨傘會賣得很好,無論天晴下雨,你們家都有生意做,都有錢賺,怎麼能不高興呢?
這就是思維模式的差異。
中國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麵的原因,思想觀念相對於西方國家要落後一些,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國家地位的不斷提升,我們也已經深刻地認識到科技對於文化的拉動力量。文化是需要科技來拉動的,文化也是需要其他學科的支持才能更好地表達的,比如說用經濟學的理念來增值,用管理學的理念來保護等。
在西方發達國家,行業之間沒有壁壘,科技力量又占主導地位,因此才會有好萊塢高科技含量的科幻大片;雅典奧運會開幕式上,我們看到了大海突然間消失,又突然間出現,甚至空中舞台威亞都是電腦程序控製的,這些都是技術的完美呈現。
而在中國,傳媒業和文化產業還基本上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基本上屬於不相往來的獨立的行業,還沒有吸收其他學科的支持,也沒有吸收先進的技術。
2008年北京奧運會雖然被譽為“精美絕倫”,堪稱張藝謀和他的團隊創造的經典之作,但是,我們仍然能夠看到其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文化的傳承和表達算是淋漓盡致,但是高科技的利用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說火炬點火儀式,就鮮見技術含量,李寧被吊在威亞上的時間過於漫長,很難不讓人為他的老腰擔心。
那麼,如何才能打破行業壁壘,讓所有行業融會貫通、互惠互利呢?
答案很明顯,那就是要培養跨行業整合資源的思維能力。
活動行業亦是如此,不僅媒體要承擔主要的傳播信息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科技行業、營銷行業、文化行業都要整合進來,全方位地讚助或參與,才能發揮各自的功能,共同打造具有競爭力和廣泛影響力的活動品牌。
在這一點上,“超級女聲”已經開始了很好的嚐試。互聯網的直播,短信的投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保證了“超級女聲”比賽的技術支持;而蒙牛乳業集團的品牌營銷策略全方位地介入,又為“超級女聲”帶來了更大範圍的影響力;同時輿論的反應、社會學家的參與討論,使“超級女聲”活動衍生為一種社會事件而不僅僅是一個活動;連“超級女聲”的評委也涵蓋了音樂界人士、唱片發行公司老板以及服裝設計師等各行業的精英,他們所體現的不僅是“超級女聲”全方位立體式的媒介效應和宣傳角度、輿論角度的差異,也是“資源整合為我所用”的一種新活動的新嚐試。
用活動改變觀念
上麵說“超級女聲”活動已經是新活動跨資源整合的一個新的嚐試,既然是嚐試,說明它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發展,很多的傳統還要打破,很多的觀念還要改變。
這不是謙虛的說法,因為即便“超級女聲”是迄今為止選秀節目中最成功的一個整合營銷案例,但是它跟世界上很多已經擁有了強大品牌實力的活動相比,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既體現在活動運營商的整合營銷的理念上,也體現在其他行業搭乘活動順風車的意識上。
這就不得不說說NBA。眾所周知的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是由29支球隊和300多名世界頂級球星組成的龐大品牌。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NBA就已經意識到品牌營銷的重要性,它不僅借助售賣門票、出售轉播權、搞選秀活動等一係列手段逐漸積累起品牌的認知度,還通過與可口可樂、麥當勞、耐克等世界頂級品牌的戰略合作迅速成長。今天美國的霸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文化而獲得的,而NBA正是現代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資本對接和資源整合的NBA,目前已經在美國境外80多個城市設立了辦事處,並擁有約180個國家的電視轉播權,已經成功建立和培養出了忠實的電視觀眾群,並通過一係列長期的組織和活動使品牌與屬性高度結合,建立起了NBA強勢的品牌識別。如今,NBA賽場上的冰激淩都成了其品牌識別的代表,受到現場觀眾的熱烈追捧。
今天,國際品牌的體育營銷運作已經相當成熟,有一套非常係統的模式,並且體育營銷的手段也在年年創新。很多國際品牌的商家更是看中了體育賽事的良好契機,充分利用活動,主動投入到自身品牌的打造和提升中去。
在世界杯足球賽前後,我們看到了可口可樂公司舉辦的“世界杯護旗手”選拔、“三對三足球賽”等公益活動,同時,可口可樂的包裝也全部換成了世界足球巨星的頭像。
阿迪達斯則不僅包攬了世界杯足球賽比賽用球的供應,還為所有參賽的裁判、球童、工作人員、誌願者以及旗手提供裝備。同時,阿迪達斯的品牌logo也會出現在德國、阿根廷、法國、西班牙、日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國家隊的比賽服上。甚至,貝克漢姆、齊達內等知名球星也將使用阿迪達斯的裝備。
耐克另辟蹊徑,針對網絡用戶中占很大部分的青少年(耐克的潛在客戶),選擇與最熱門的搜索引擎穀歌合作,創建了世界首個足球迷的社群網站Joga.com,讓足球發燒友在這個網絡平台上一起交流,評論他們喜歡的球員和球隊,觀看並下載比賽錄像短片、信息、耐克明星運動員的廣告等。該網站擁有多種語言的版本,有數百萬人登記成為注冊會員。通過這種方式,耐克打造了獨屬於耐克品牌名副其實的“網絡世界杯”。
而韓國三星則專門推出一款E70手機作為英國球迷專用手機,手機裏有英格蘭足球隊曆屆精彩時刻的視頻。
反觀中國的一些體育賽事卻令人汗顏。以國球“乒乓球”為例,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軍團包攬了乒乓賽事的4枚金牌,可謂乒乓球的大國、強國,可是,郭躍領軍的遼寧鞍鋼乒乓球俱樂部不久前的一場比賽居然隻賣出了12張門票。乒超聯賽一場能有500球迷,就是很不錯的了。乒乓球普及成了“國球”,市場卻如此慘淡,誰之過?實在令人深思。
乒超聯賽缺乏的恰恰是“秀意識”、營銷意識。
當然,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中國乒乓軍團越來越高處不勝寒的時候,有識之士開始考慮如何讓這項運動更有懸念、更刺激。就在我們寫作本書的時候,中國乒乓球的掌門人蔡振華攜劉國梁一起現身電視台,討論所謂的“養狼計劃”——幫助對手提高成績。為什麼這樣做?一是為了推動這項運動,二是擔心將來的奧運會上沒人陪中國玩乒乓。
如果我們也勉強把這看成是一場秀,至少可以發現,他們的思維尚未突破舉國體育、競技體育的樊籬,如果眼光向下,“新活動、新媒體、新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則完全可以策劃出一場類似於“超級女聲”的大秀,一場全民娛樂、全民狂歡的乒乓活動。
看來營銷的思維方式,是在看多了別人吃螃蟹,而自己又吃過了很多螃蟹之後積累起來的。因為任何商家都懂得,要想使品牌創造價值,就要用全新的理念來進行策劃和包裝,同時也要吸取所有其他相關行業的能量和資源為我所用,比如互聯網、移動媒體,因為這個時代早已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小作坊裏誕生不了世界品牌。同樣,策劃活動一定不是一幫媒體人的閉門造車,也不是行業先行者的自拉自唱,而是應該把相關的行業全部引入進來,以產生1加1大於2、2加2大於4的放大效應,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