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肥胖症與代謝異常及功能障礙(2 / 3)

肥胖時,內源性TG的合成大大增加,這與肥胖者高胰島素水平相關。高胰島素促進了脂肪的合成;另一方麵,TG的降解速率降低也是其升高的原因之一。TG的降解受LPL催化。有證據表明,給與相同劑量的葡萄糖刺激後,正常人LPL活性增加2.5倍,而肥胖者增加1.8倍(p<0.05),即肥胖者LPL活性較正常人低。載脂蛋白CⅡ(APO.CⅡ)能激活LPL,而CⅢ(APO.CⅢ)能抑製CⅡ對LPL的激活作用。Carlson認為,可用CⅡ/CⅢ比值來衡量兩者間的相互關係及最終效應。肥胖者的CⅡ/CⅢ值降低,這不僅使得激活LPL的能力下降,導致TG的降解速度降低,同時也影響了HDL.C的水平。另外肥胖時血清APO.AⅠ含量降低,APO.B100水平升高。APO.AⅠ是LCAT的激活劑,APO.AⅠ量的降低,使得LCAT活性下降,HDL.C量減少,增加了AS的危險性。而APO.B100量的增多,促進了動脈壁細胞對LDL.C的吸收,導致細胞內LDL.C濃度增大並沉積在血管壁上,這也增加了AS的危險性。

血漿中的FFA有兩個來源,其中大部分來源於脂肪細胞中所貯存的甘油三酯的水解,還有一部分來源於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FFA主要被肌肉組織和肝髒攝取、代謝,有些FFA能被肝髒完全氧化,有些FFA則被氧化為酮體。酮體在肝外進行組織代謝並供能,也可為腦提供另一種燃料來源,即替代腦所需葡萄糖量的3/4,且酮體在肌肉中的活化較脂肪酸更快。還有些FFA則再被脂肪細胞利用,重新合成TG。由於肥胖者脂肪的利用受到抑製,血中FFA水平較正常者高,而酮體水平降低,提示肥胖患者體內脂肪組織中FFA的釋放及利用受到抑製。

三、糖代謝異常

肥胖者伴有高胰島素血症,同時體內存在胰島素抵抗作用(即敏感性、反應性均下降),從而引起糖代謝異常。導致胰島素量增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肥胖者攝食過多,通過對小腸的刺激產生過多的腸抑胃肽,進而刺激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

(2)肥胖者常伴有脂代謝異常,其中FFA對胰島素有抵抗作用,使其反饋性分泌增多。另外,肥胖者血氨水平的升高也可促使胰島素分泌的量增加。

(3)有25%~60%的肥胖者有不同程度的肝髒病變,而肝髒的損傷可直接影響對胰島素的攝取和利用,因而出現胰島素高分泌、低消耗現象。

(4)肥胖者下丘腦的形態和神經遞質的含量均與正常人不同,若破壞動物下丘腦腹內側核,則出現胰島素增加現象,繼而出現肥胖,提示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異常也是胰島素高分泌的原因之一。

(5)肥胖者胰島β.細胞增生,導致胰島素分泌增多。

盡管肥胖者血漿胰島素的量是正常人的2~5倍,但因其對胰島素的反應性和敏感性均下降,所以仍存在糖代謝異常現象,常並發糖尿病。

高玉琪等曾對35例肥胖婦女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和胰島素釋放試驗,結果表明肥胖者確實存在高胰島素血症危險,可能是由於產生胰島素抵抗而引起的。日本的根本博文也指出,肥胖者胰島素受體數目的減少,導致胰島素分泌量與胰島素結合率呈負相關,出現胰島素抵抗。進一步的實驗還證明,胰島素抵抗不僅表現為受體數目減少,而且還存在受體後的缺陷。Olefskv曾指出,肥胖者受體後缺陷的程度與高胰島素濃度呈正相關。若持續存在高胰島素血症,則外周組織對胰島素反應不敏感或不發生反應,使得這些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減少,導致糖代謝異常。此外,肥胖病初期,由於攝食過多,血糖升高,促進了胰島素的分泌,當血漿胰島素已達較高水平時,OGTT仍正常,則胰島最終會因長期大量分泌胰島素而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