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瓊斯更喜歡稱自己為“機翼下飛出的瀟灑王子”。瓊斯領導著一個擁有幾十萬員工的大公司,業務繁忙,但他同時兼任政府貿易審議會的會員。他一天的工作作息表是這樣安排的:清早,到公司;10點,乘飛機到華盛頓出席政府會議;下午,返回公司主持董事會議;晚上,赴紐約參加商務宴會。瓊斯有用不盡的精力,有火熱的工作熱情,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就這樣,振諾德-瓊斯成功地“指揮”美國奇異電器公司走出困境,步入坦途。
勇是將帥人格精神的集中體現;不過,將帥之勇不是“一夫之勇”,而是“萬夫不當之勇”。振諾德-瓊斯以其商業之勇帶領企業團隊在商場創出自己的領域成就。
無論是政治界、經濟界,還是科技界、文化界,領導者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的領導者如果能融會《始計篇》所揭示的精神,遇事究其“五事”,素養衡之“五德”,行事因勢利導,工作上就會取得驚人的成就。21世紀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也是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是人才競爭的時代。
3.靈活運作 巧借外力
“兵者,詭道也。”這是孫子戰略的又一核心。所謂“詭”道,是指軍事活動充滿了詭詐之機變、計謀與秘策。這個原理,揭示了戰爭實踐的本質。
戰爭實踐中,敵我雙方的鬥爭,不是單純的軍事力量對比,而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決鬥。他要求兵不厭詐,要求將帥善於以各種手段隱蔽自己的企圖,迷惑引誘敵人,給對方造成錯覺和不意,以便“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一個人的成長不可能一帆風順,但隻要靈活掌握機會,巧妙借用外力,未嚐不可以達到事業的峰巔。一個企業的發展也需要借助有利外部條件不斷壯大。
丹尼爾-洛維格,1897年生於美國密歇根州的上鎮南海漫,洛維格父親是個房地產生意的經紀人。洛維格10歲時,父親和母親因為個性不合離婚了。這樣,洛維格跟隨父親離開家鄉,來到了得克薩斯州的小城——阿瑟港,一個以航運業為主的城市。
洛維格對船情有獨鍾,幾乎到了著迷的程度。終於,高中沒念完他就去碼頭工作了。他先給一些船主做幫工,拆裝修理輪船引擎。洛維格對這一行有出奇的靈氣,簡直稱得上無師自通。
由於他手藝出眾,攬的活越來越多,忙都忙不過來。於是幹脆辭職,獨自開了個修理行。就在洛維格即將30歲的時候,靈感開始迸發了。童年的一個小小的賺錢經曆出現在他的腦海裏。在他9歲時,他偶然獲悉鄰居有條柴油機帆船沉在了水底,船主人想放棄它了。洛維格向父親借了50美元,用其中一部分雇了人把船打撈上來,又用一部分從船主人手裏買下了它,然後用剩下的錢請人把那條幾乎報廢的帆船修理好,然後轉手賣了出去。這樣他淨賺了50美元。
他知道如果沒有父親的那50美元,他難以做成這筆交易。洛維格發現,對於一貧如洗的人,要想擁有資本就得借貸,用別人的錢開創自己的事業,為自己賺更多的錢。洛維格能選擇的惟一辦法,就是向銀行申請個人貸款。在相當長的日子裏,紐約的很多家銀行裏都能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得說服銀行家們貸給他一筆款子,並且使他們相信他有償還貸款本金及利息的能力。
可是銀行對他的請求一一給予了拒絕。理由很簡單,他幾乎一無所有,貸款給他這樣的人風險很大。希望一個個像肥皂泡樣破滅。就在絕望之際,洛維格突然計上心來。他有一條尚能航行的老油輪,他把它重新修理改裝,並精心“打扮”了一番,以低廉的價格包租給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後,他帶著租約合同等去找紐約大通銀行,說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輪,如果銀行肯貸款給他,他可以讓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轉給銀行,來分期抵付銀行貸款的本金和利息。
經過研究,大通銀行的經理們答應了洛維格的要求。當時大多數銀行家都認為此舉簡直不可思議,把款貸給洛維格這樣一個兩手空空的人,等於是把錢白白扔進大海裏。但大通銀行的經理們自有他們的道理:盡管洛維格本身沒有資產信用,但是那家石油公司卻有足夠的信譽和良好的經濟效益;除非發生天災人禍等不可抗拒因素,隻要那條油輪還能行駛,隻要那家石油公司不破產倒閉,這筆租金肯定會一分不差地入賬的。洛維格思維巧妙之處在於他利用石油公司的信譽為自己的貸款提供了擔保。
他拿到了大通銀行的第一筆貸款,馬上買下了一艘貨輪,然後動手加以改裝,使之成為一條裝載量較大的油輪。他采取同樣的方式,把油輪包租給石油公司,獲取租金,然後又以包租金為抵押,重新向銀行貸款,然後又去買船,如此循環往複,像滾雪球似的,一艘又一艘油輪被他買下,然後租出去。等到貸款一旦還清,整艘油輪就屬於他了。隨著一筆筆貸款逐漸還清,油輪的包租金不再用來抵付給銀行,而轉進了他的私人賬戶。
洛維格擁有的船隻越來越多,包租金也滾滾而來,洛維格不斷積聚著資本,生意越做越大。不僅是大通銀行,許多別的銀行也開始支持他,不斷地貸給他數目不小的款項。
洛維格沒有就此滿足,他有了一個新的設想:自己建造油輪出租。在常人看來,這是極為冒險的舉措,投入了大筆的資金,設計建造好了油輪,萬一沒有人來租,怎麼辦?憑著對船特殊的愛好和對各種船舶設計的精通,洛維格非常清楚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類型的船,什麼樣的船能給運輸商們帶來最好的經濟效益。他開始為一些顧客“量體裁衣”地設計一些油輪和貨船,然後拿著設計好的圖紙,找到顧客,一旦顧客滿意,立即就簽訂協議:船造好後,由這位顧客承租。
洛維格拿著這些協議,再向銀行申請高額貸款。此時他在銀行家們心目中的地位已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以他的信譽,加上承租人的信譽,洛維格向銀行提出給予他很少人才能享受的“延期償還貸款”待遇,也就是說,在船造好之前,銀行暫時不收回本息,等船下水正式營運後,再開始歸還銀行貸款本息。這樣一來,洛維格可以先用銀行的錢造船,然後租出,以後就是承租商和銀行的事,隻要承租商還清了銀行的貸款本息,他就可以坐取源源不斷的租金,自然而然地成為船的主人了。整個過程他不用投資一文錢。
洛維格的這種“空手套白狼”的賺錢方式,乍看有些荒誕不經,其實每一步驟都很合理,沒有任何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方。
如果說洛維格的初步成功是靠了他的天才思維,那麼後來他的事業跨上巔峰,多少還是靠了一定的機遇。
二戰爆發時,也就是洛維格40歲的時候,他已經有了規模不小的船廠和碼頭。隨著太平洋戰爭的開始和加劇,美國政府大量需求船隻。洛維格和政府機構很快打上了交道,政府向他定購了大量的船隻。洛維格的資本急劇地膨脹起來。
戰後,美國經濟開始走向繁榮,可是洛維格卻逐步陷入了困境。因為政府大大地提高了對造船業的稅率,各種各樣的稅賦山一般沉重地壓得這一行業的人喘不過氣來。同時,工人工資提高、原材料價格上漲,形勢逼人。就在此時,洛維格以他的遠見,決定走出美國,向國外輸出資本。
機遇總是為有膽識的頭腦而存在的。
當時,日本政府積極恢複經濟,正急需引進外資,以求發展。野心勃勃的洛維格把目光投向了那裏。日本戰前的海軍重港、從前專門生產其主力艦、航空母艦的地方——吳港,因為戰爭的緣故,被美軍夷為平地。工人們紛紛被遣散,造船廠也關門大吉了。當時日本人一心想重建它,但又不敢驚動美國政府,怕美國把吳港作為美軍的軍事造船基地。
精明的洛維格猜透了日本政府的顧慮,便以私人的身份來到這裏,向有關部門進行遊說。他很快贏得了吳港地方官員的信任,跟他簽訂了造船協議,並向他提供了廉價的勞工和平價的鋼鐵。
洛維格租下了碼頭,不僅租金低廉,日本政府還給予他免稅免賦待遇。吳港的發展給洛維格的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所造的船噸位越來越大,船隊也越來越龐大。在世界各地的海域裏,都有了洛維格的船隻。
《始計篇》所概述的孫子戰略思想,是現代軍事戰略思想的原型,也是以下諸篇兵法原理的基礎。“詭”道說,高度概括了戰爭行為的本質。兵無謀略無以為戰,它構成了孫子戰略思想的主體。孫子十三篇,幾乎篇篇有論及戰爭的“詭”道觀。
4.我行我素 戰略凸顯
孫子強調在戰前必須周密分析敵對雙方的各種條件,研究決定作戰大計。他認為,必須從道(政治)、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製)“五事”和“主孰有道,將孰有能”等“七計”認真地進行分析比較,探索敵對雙方的優劣長短,這樣,就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
GKN集團(吉凱恩集團)創建於1759年,至今已有251年的曆史。公司在建立一百周年時的1859年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鋼鐵公司並於1890年成為股份有限公司。一次世界大戰中開始生產坦克和艦船;二次世界大戰中開始轉入生產飛機和汽車。目前已發展為英國第二大工程技術型生產商,名列世界1000強。集團在全世界有280多個子公司和分支機構,員工超過50000人。
英國GKN公司始創於工業革命初期,到19世紀末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企業之一。但是,隨著鋼鐵工業的國有化,GKN公司失去了主要支柱產業,隻剩下一個空殼。
GKN何去何從?圍繞著GKN的前途問題,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爭論不休。霍爾茲沃恩當時在GKN公司內任會計師,有幸參與了這場爭論。在經過縝密的調查後,霍爾茲沃恩謹慎地向GKN公司董事會呈交了一份有關公司發展前途的戰略報告。
按照霍爾茲沃恩的報告得出的結論:GKN公司將不再是一個鋼鐵集團公司。因此,公司應立即轉向,開發新產品。
但是,GKN公司剛剛創建了一家年產600萬噸鋼管的鋼管廠。如果采納霍爾茲沃恩的建議,鋼管將被取締,所有投資都將化為烏有;再者,霍爾茲沃恩不過是一名微不足道的會計師。在權衡“利弊”之後,GKN公司的決策集團放棄了霍爾茲沃恩的建議,仍按既定方針推進鋼管廠的生產。
曆史的進展完全證實了霍爾茲沃恩的戰略預測——僅僅過了兩年,GKN公司的鋼管廠陷入困境,不得不停產。董事會的董事們在焦頭爛額之際這才想起了霍爾茲沃恩,於是破格把他提升為公司的副總裁兼常務經理。
霍爾茲沃恩上任後就著手公司轉向的工作。他買下比爾菲爾德公司,將該公司生產的一種新型產品投入歐洲和北美市場;又開發出一種廉價的運輸機,使產品暢銷全世界。GKN公司頓時麵貌全新。不久,霍爾茲沃恩又研製出新型戰鬥機“勇士”號,一舉占領了英國軍用機生產市場,為GKN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1980年,霍爾茲沃恩因業績非凡而被公司任命為董事長。這時,英國的鋼鐵工業陷入一團糟的窘地,GKN公司也因此受到衝擊,麵臨新的、嚴峻的考驗。
在新形勢之下,霍爾茲沃恩的同行們都認為這是工人罷工造成的。霍爾茲沃恩在調集了各方麵的資料進行研究後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這是英國工業衰退的先兆,更大衰退即將來臨。
霍爾茲沃恩毫不猶豫地采取措施改變公司的產業結構。他先後賣掉了公司在澳大利亞的鋼鐵業股權和英國的傳統機械公司,同時在法國、美國和英國本上創辦了五家新公司。
對霍爾茲沃恩的大膽舉措,許多董事提出異議。霍爾茲沃恩不為所動,堅持“我行我素”。不久,英國工業的全麵衰退果然來臨,GKN公司因早有準備,損失減到了最低,而其他公司則紛紛倒閉。
人們無不為霍爾茲沃恩的高瞻遠矚和果斷舉措而讚歎。
如今。GKN公司已成為全世界開發複雜新型機械產品和應用最新技術的領頭人,霍爾茲沃恩也成為一位世界公認的成功的企業戰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