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爭篇》中強調利用最基本的環境因素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掌握事件的主動權也是《軍爭篇》中力主強調的。把握主動,是軍戰和商戰中最為基本的策略。戰場和商場是人們高度發揮能動性的地方,情況千變萬化,戰機稍縱即逝,臨敵應變全靠指揮員,審時度勢,因勢利導。
[智慧經典]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現代詮釋]
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領接受君命,從召集軍隊,安營紮寨,到開赴戰場與敵對峙,沒有比率先爭得製勝的條件更難的事了。“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以迂回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所以,由於我迂回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使敵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發雖後,卻能先於敵人到達戰地。能這麼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計的人。
“軍爭”為了有利,但“軍爭”也有危險。帶著全部輜重去爭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敵到達戰地;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卷甲急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百裏去爭利,則三軍的將領有可能會被俘獲。健壯的士兵能夠先到戰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後,隻有十分之一的人馬如期到達;強行軍五十裏去爭利,先頭部隊的主將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如期到達;強行軍三十裏去爭利,一般隻有三分之二的人馬如期到達。這樣,部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供應就不能生存,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布,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憑借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有利於獲勝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按照戰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奪取敵方的財物,擄掠百姓,應分兵行動。開拓疆土,分奪利益,應該分兵扼守要害。這些都應該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軍政》說:“在戰場上用語言來指揮,聽不清或聽不見,所以設置了金鼓;用動作來指揮,看不清或看不見,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來統一士兵的視聽,統一作戰行動的。既然士兵都服從統一指揮,那麼勇敢的將士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會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要多處點火,頻頻擊鼓;白天打仗要多處設置旌旗。這些是用來擾亂敵方的視聽的。
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誌。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困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於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饑餓之敵。這是懂得並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對占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作正麵仰攻;對於假裝敗逃之敵,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強攻;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貪食;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兵法評析]
孫子主張用兵之理貴在神速,要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兵勝無二法,唯快而已。孫子十分強調用兵之速。孫子在兵法中,還強調了先發製人。 但孫子特別地說到了先為不可勝,先發製人必須立足於軍事實力的絕對優勢,以對敵形成“絕對的優勢”。
《孫子兵法》提出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是一個十分精明的策略。它要求戰爭指揮者預先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使敵人無法攻入,而待敵人有隙可乘,一舉將其擊敗。贏得顧客的讚譽,經濟效益迅速上升,企業也因之欣欣向榮。
[商業智慧妙用]
1.逆風而行 堅持不懈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經過曲曲折折,總能到終點,這裏涉及到“迂”與“直”的問題。
如果要登山,從山腳直往山頂,可為捷徑,但頗為艱難;如果你繞山而行,也可到達山頂,隻是頗為費時。直接登山,可能葬身深穀,永遠無法到達終點;繞山而行,可保平安,到達終點且不成問題。以生命的寶貴,似乎繞山而行,頗為可取。這就是“以迂為直”。
美國新一代石油大亨邦尼一生的經曆具有傳奇色彩,因為他是從一名鄉村報童終成擁有30億美元家產的超級富豪的。
1928年,邦尼出生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荷頓威爾鎮。從12歲起,他像大多數美國少年一樣,開始靠打零工來賺取零用錢,他給人送報,並給報社做鍾點工。
1949年,邦尼轉入俄克拉荷馬大學,主修地質學,並於1951年以優秀的成績順利畢業。他沒有成為地質學家,而是進入菲納斯石油公司當了一名職員。
1954年,邦尼向公司提出辭職,公司竭力挽留他,但他去意已定。
邦尼先找到一位獨立的石油商愛德華,向他吐露了自己的想法。愛德華很喜歡這個年輕又聰明的地質學家,有意要幫助他。
邦尼用自己的銀行儲蓄,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買下一輛福特牌客貨兩用車。白天,車廂作為他的私人辦公室,晚上就成了宿舍。每天一早他開著車出去工作,到處接洽生意。餓了,買塊漢堡包,就著汽水當飯;困了,伏在方向盤上打個盹。這種勞累,遠遠超過他在菲納斯公司的工作量。
沒有幫手,邦尼就一人身兼數職,連文件往來和打字這樣的事也自己動手。他的公司周轉快、成本低,收費當然也低廉。而且辦事又迅速又可靠,因此,獲得同行們的器重,營業額逐日增加,很多大公司都委托邦尼代辦合約轉讓事宜。他介紹的買賣,平均每宗就可以賺1000美元,業務發展大大超過預定目標,原定隻鑽3口油井,實際卻一口氣鑽了7口。雖然當年美國石油業處於低穀,受中東廉價銷售石油的影響,每桶油僅值3美元,邦尼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賺了1萬多美元,比他在菲納斯公司工作一年的工資還要多幾倍。
隨著業務的增加,工作量的日益加大,邦尼決定擴大他的一人公司規模。
1956年9月,邦尼和約翰-奧伯恩、麥卡特組成一個新公司——石油發展機構。石油發展機構的資金由邦尼投資50%,麥卡特和約翰-奧伯恩各占投資額的25%。此外,他倆還借給公司10萬美元,由邦尼在5年內連本帶利一並歸還,否則公司由這兩位股東接管。
公司開業後,邦尼任董事經理。他雇了兩名優秀的助手:一個是初任公司秘書的施拉芙小姐,後來被提升為經理;另一個是後來任加拿大卡加裏分公司經理的羅頓。這兩個人都非常熟悉石油業這一行,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
有了助手,他大力宣傳,廣開財路,以種種優惠的條件,吸引各界大亨投資鑽井采油。他向他們保證:(1)三年內就能收回成本;(2)以油井為單位,賺錢即可分紅;(3)優先償還投資款項。這些條件大大吸引了各路投資者。
1958年3月,公司提出開發16口油井的計劃,立即就有51名投資者參加,集資達50萬美元。一年以後,16口井中除7口井是幹井外,8口井開始生產石油氣,1口井可供開采石油。這一年的生產總值達225萬美元,超過投資基金的4倍。公司和投資者都賺錢了。
他們趁熱打鐵,同一年年底又推出馬沙利斯計劃,以醫生馬沙利斯為主,準備開發13口油井,集資47.5萬美元。結果,又一次大獲成功,13口油井中僅有4口幹井,全年生產總值達300萬美元。邦尼的事業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可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完全一帆風順,邦尼的事業也不例外。前兩次的巨大成功使邦尼雄心大增,他迫切地想大幹一番。1959年,一項新的開采計劃又匆匆上馬。由於判斷失誤,公司在得克薩斯州曆時4個月所鑽的油井全部是幹井,整整損失了50萬美元。
這一沉重打擊,使公司業務開始跌入低穀,不得不大量削減人員,最少的時候隻剩下3個人。可是,邦尼並沒有氣餒,他繼續在美國和加拿大之間不停地奔波;積極尋找機會,尋找理想的采油點,以圖東山再起。
可是,邦尼的努力一次次遭到失敗,在整整3年中,看不見一點起色。就在邦尼幾乎要絕望的時候,一個機會姍姍而來。1962年,邦尼在得克薩斯州一個小郡發現了一塊滿意的油田,可鑽98口油井,每天可保證產油60桶。這時,公司財務狀況已經難以維持正常經營了,邦尼隻好以每口井4萬美元的價格批給投資者。盡管這樣,還是賺了75萬美元,還清了債務,職工人數又增加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股東麥卡特知道公司起死回生,賺了錢,就想獨占公司經營權。他假稱自己患了癌症,將不久於人世,要求退股和還清他的債務,否則便要全盤接管。
邦尼及時識破了麥卡特的詭計,與他討價還價,最後決定以分期付款、每期5萬美元的形式來還清他索取的35萬美元高價,條件是讓麥卡特退出公司。麥卡特隻得同意了。
邦尼將“石油發展機構”改名為“麥沙石油公司”,準備向華爾街進軍。
1964年2月,他采取了更大膽的行動,上市集資,第一年營業額就達到150萬美元,純利43萬美元。接著,又展開收購活動,收購了吉爾遜石油公司。
1967年,麥沙石油公司的股票每股價值35美元,而在3年前,每股的價格僅為6美元。麥沙石油公司的成就也引起華爾街的注意,人們普遍認為這支石油股票有增值潛力,紛紛買進。
1969年,邦尼又開始另一項收購活動:收購得克薩斯州的赫高頓石油公司。麥沙石油公司發行每股價值約8美元的新股來交換赫高頓股票,並向願意交換者贈送認購憑證,在未來的5年內可認購麥沙股票。這一著棋果然走得很妙,收購任務圓滿地完成了。
邦尼在華爾街的風雲變幻中接連獲勝。1971年,他的私人財產大約有1000萬美元。從1973年起,阿拉伯世界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油價逐漸上漲,每桶石油從3美元漲到13美元,1979年漲到35美元,1981年則高達180美元。麥沙石油公司的利潤也扶搖直上,日漸看好,成了美國最大的獨立石油公司,資產總額達20億美元。
1982年12月,邦尼一生中最大的收購開始了,目標是當時美國排名第六的海灣石油公司。收購行動曆時半年,成交價132億美元。緊接著,邦尼得到華爾街的支持後,又收購了當年他在那裏做過小職員的菲納斯石油公司。
一個人經曆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倒下。隻要不倒下繼續奮鬥,就有重新站起來的可能。在美國,石油大亨不少。但像邦尼一樣,屢敗屢戰,白手起家者卻絕無僅有。邦尼以超人的毅力,贏得了人們的讚譽。
2.好風借力 苦心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