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社會中,“以迂為直”經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以迂為直”就是去爭奪天時、地利,去爭奪取勝的基本條件,為主動權的掌握創造條件。而有了主動權,就有了勝利的希望。“以迂為直”對於各行各業而言,都不失為致勝的法寶。
隻要把握住機會,經過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有可能勝利。
1915年,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上,當主持人隆重宣布:“中國張裕釀酒公司的白蘭地,榮獲本屆賽會金獎”時,大廳裏頓時掌聲雷動。年已古稀的張振勳走上領獎台,伸出滿是皺紋的雙手,從主持人手中接過金光閃閃的獎章,激動得老淚縱橫,渾身顫抖。他無限感慨地說:“我終於如願以償,釀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美酒!”
1840年,著名的張裕釀酒公司創始人張振勳出生在廣東大埔縣一個鄉村私塾先生的家中。雖然父親在教書之餘,還行醫治病,但家中的生活仍然十分貧困。小振勳在私塾中跟著父親讀了幾年書,十三四歲時,就不得不輟學到姐夫家去放牛。在他16歲那年,家鄉發生了罕見的大旱災,到處都是餓死的人,小振勳每天和哥哥、弟弟一起上山挖草根,剝樹皮,供一家人充饑。正在這時,村裏有個姓黃的南洋華僑從印尼雅加達回鄉探親,見災荒嚴重,就慷慨地拿出錢來,送給同村每戶人家一鬥白米。鄉親們都非常感激他。張振勳很羨慕,就找到這位華僑打聽,能不能帶他到南洋去做工掙錢。姓黃的華僑見他聰明靈活,手腳勤快,便答應了。
張振勳到了印尼之後,雖然在姓黃的華僑幫助下有了一個棲身之處,但接連兩個月都沒有找到工作,最後隻得去做非常危險的礦工。
苦熬了3年後,張振勳才在一個福建華僑開設的紙行當上了傭工。他深知這工作來之不易,所以隻要是老板吩咐的事,都認真踏實地去幹好,即使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也從無怨言。紙行的陳老板因此很看重他,先讓他當推銷員,後來又提拔他當賬房先生,把全店賬務管理和銀錢進出都托付給他。張振勳也沒辜負老板的信任,努力經營大小業務,當年紙行就獲得了5萬荷蘭盾的利潤。這時,有人暗中鼓動他找機會挾帶店裏的款項逃回家鄉,去過快活日子。張振勳認為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堅定地拒絕了。陳老板知道後,更加器重這個年輕人,覺得這是個靠得住的人,所以把自己的獨生女兒也嫁給了張振勳。
陳老板臨終前把身後的事情,都托付給了張振勳。安葬了老人以後,張振勳和妻子商量如何發展今後的事業。當地的商業狀況,發展前景最好的是酒行。因為,荷蘭殖民主義者花天酒地,大肆揮霍,時時離不開酒,而當地的居民中,好酒的人也很多。所以他決定把紙行關閉了,改開酒行。
果然,酒行開業後,生意十分興隆。張振勳是個有心人,在接待顧客時很注意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結交各方麵的朋友。連當地的最高長官、荷蘭人亨利都成了他的朋友。後來,在巴城酒稅和典當捐務承辦權的投標競爭中,張振勳得到亨利的幫助,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勝利。承辦酒稅和典當捐務,利潤很大,張振勳的財富也就與日俱增。同時,他又通過亨利的關係,把這種業務逐漸擴大到其他城市和別的商品中。短短幾年中,張振勳成了當地有名的大富翁。
但是,張振勳並不滿足,他一直在尋找更有前途的發展方向。1866年,新的創業機會降臨了。當地政府為了開發附近的島嶼,號召華僑投資進行墾殖。張振勳認為,南洋的島嶼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開發的前景一定會好,這是一個大顯身手的好機會!於是他親自前往同為荷蘭殖民地的葛羅巴埠,創辦了一個裕和墾殖公司。公司雇傭了一批華僑工人,開墾出一片荒地,種植咖啡、椰子、茶葉等經濟作物,並在田間套種雜糧。經過幾年的努力,原先的叢林沼澤變成了肥沃的田園,他的收入也隨之不斷增加。
之後,張振勳又去蘇門答臘經營墾荒事業,開辦了亞齊墾殖公司,先後辦起了橡膠園、茶園、魚池和銀行,成為資財累累的“蘇島富翁”。
1891年夏天,應清政府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邀請,張振勳到山東煙台商議投資事宜。在談話中,張振勳提起一件舊事:10多年前他曾與一位法國領事同桌就餐,這位法國領事說到,中國天津、煙台一帶氣候環境都適宜葡萄生長,用那裏的葡萄可以釀造出優質葡萄酒。如今到了煙台,他很想實地考察一下葡萄生長的情況。巧的是盛宣懷也早有這個想法,認為煙台一帶葡萄出產豐富,售價低廉,很適合建葡萄酒廠。兩人可謂不謀而合。
1894年9月,張振勳籌辦的煙台張裕釀酒公司得到了政府的正式批準,並獲得了在直隸(今河北)、奉天(今遼寧)、山東三省的15年專利和免稅3年的政策優待。這是我國近代第一家同時也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一家新式釀酒公司。
張振勳邁開了走向釀酒大王之路的第一步。他曾經經營過酒行,對於各國名酒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他又經營過墾殖公司,對於原料基地葡萄園的生產管理心中有數,這些都是他開辦釀酒公司的有利條件。然而,對於釀造葡萄酒的工藝技術,他卻完全是外行。一開始,他請人從中國古籍記載中尋找有關資料,打算自己試驗。然而,我國的釀酒業雖然源遠流長,但始終以糧食酒為主,關於葡萄酒的記載幾乎是空白。張振勳不得不寄希望於外國釀酒師。
1892年春天,張振勳以重金聘請英國有名的釀酒師俄磷來煙台,兩人合作得比較愉快。可惜兩年以後,俄磷因為拔牙而突然身亡。正值酒廠籌建的緊要關頭,張振勳隻得急著再請新的釀酒師。有人推薦了荷蘭人雷德弗。張振勳讓雷德弗開始試釀葡萄酒,自己又回到新加坡去處理南洋的事務。不久,雷德弗帶著試製的酒樣,到新加坡來向張振勳報喜,開口就大吹自己的酒釀得如何如何好。可是張振勳把酒樣拿到當地的一家釀酒公司化驗,結果卻使他大失所望。化驗師對他說:“從化驗結果看,貴國的葡萄質量非常好,但你們的釀造技術實在不行,可能你的釀酒師根本不懂得釀酒!”張振勳這才知道,雷德弗原來是個騙子,便把他趕走了。
不久,友人幫他從奧地利聘請了一位名叫哇務的釀酒師。張振勳接受了教訓,親自陪這位釀酒師來到煙台,並對他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和考驗,相信哇務不但釀酒技術精湛,而且為人忠誠老實,這才把大局托付給他。
可是,哇務因為年事已高,且又體弱多病,隻工作了很短一個時期,就感到自己承擔如此重大的任務實在力不從心,提出辭職的要求。
張振勳隻得再一次尋找釀酒師。
1896年,張振勳在與奧地利駐煙台領事撥保爵士談話時,提起三請釀酒師而終於落空的事,十分煩惱。撥保笑了起來說:“眼前就有一個天才的釀酒專家,你為什麼不請他呢?”
一問之下,張振勳喜出望外。原來,撥保家世代從事釀酒行業,他父親是奧地利著名的釀酒師,撥保從小就喜愛釀酒,一直跟著父親學習釀酒工藝技術,並且在酒廠幹過。張振勳當即邀請撥保來主持張裕釀酒公司的技術工作。撥保見張振勳對發展葡萄酒事業一片癡情,求賢若渴,而且這工作又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因此當場表示,願意辭去外交職務,重操舊業,助張振勳一臂之力!
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到1908年,經過前後十幾年的苦心經營,煙台張裕釀酒公司終於籌備就緒了。公司擁有兩片占地近千畝、具有124個品種的葡萄園,作為原料生產基地;有三層樓的廠房,1976平方米的地下酒窖和一座玻璃製造廠;並且從國外購進了壓榨機、發酵機、白橡木貯酒桶等設備。煙台張裕釀酒公司正式開業了。
1915年4月,擔任中國實業考察團團長的張振勳,率領一個陣容強大的代表團,遠涉重洋,到美國考察。他們途經舊金山時,適逢三藩市舉辦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張振勳就派人將隨身攜帶的張裕葡萄酒送去參加比賽。比賽揭曉,張裕白蘭地榮獲國際金牌獎章,而張裕釀酒公司的味美思和玫瑰香也雙雙獲得優質獎章。
回國以後,張振勳就將金獎章圖案縮印在商標上,這就是至今仍名揚四海的“金獎白蘭地”的來由。張振勳把握住了機會,張裕白蘭地贏得了輝煌。
3.敏銳視角 過人膽識
商場如戰場。從一定意義上說,商場的情況之複雜,變化速度之快,機遇之短暫,並不亞於兵刃交鋒的戰場。
一個企業家如果不敢給下級以必要的臨機處置權,將會在商戰中喪失許多機會,這樣的企業是沒有多少發展前途的。相反,如果企業家心懷大誌,高瞻遠矚,敢於賦予企業各部門主管人員,特別是負責對外營銷的主管人員以相當的自主決斷權,他的企業便必定能屢屢抓住機遇、出奇製勝。
韓國著名的企業家金宇中被公認為韓國企業界的“出口大王”。他所領導的大宇集團是享譽世界的知名企業,大宇生產的各種產品也隨著大宇集團的聲名遠播而遍布世界各地。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與亞洲新興的工業化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越來越激烈,美國從維護本國的利益出發,逐漸傾向予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當時金宇中開拓美國紡織品市場的努力剛剛有了起色。他先與生產繅絲的日本三菱會社簽訂了獨家銷售合約,把三菱會社生產的絲料運回韓國加工成布料,並委托釜山製衣廠把布料做成襯衣,然後全部運往美國銷售,由於這種極細的繅絲箔製成的襯衣質地柔和,觸感很好,因此這種襯衣在美國一上市便大受歡迎,很快風行全美。3年之內,大宇集團僅此一項業務就獲利潤l 800萬美元。
1974年,韓國企業界盛傳美國即將對紡織品的進口實行配額限製。在此種形勢下,絕大多數紡織品出口商都開始壓縮紡織品輸美規模,轉而將焦點放在開拓新的國際市場上。然而,金宇中並沒有像其他紡織品出口商那樣亦步亦趨地壓縮輸美規模,相反,他采取了一個果敢的行動,實行公司總動員,充分利用年底餘下不多的時間,全力擴大公司紡織品的輸出數量。
此舉獲得成功。1974年大宇集團紡織品輸美的規模一躍而居於東亞地區的企業榜首。金宇中也因此被譽為美國配額製度造就的唯一勝利者。
金宇中的超人膽識,來自於他超人的眼力。他很清楚地知道,美國對外國公司進出口配額製度的製定,必須參考前一年的輸美業績,如果前一年的進口數量大,那麼後一年給的配額數量就多,所以在其他出口商紛紛壓縮出口規模的情況下,大宇集團生產的紡織品能在美國市場上獨領風騷。
“好風憑借力”,金宇中趁著大宇集團生產的襯衣風行美國的有利時機,說服了在美國擁有數家連鎖店的施伯公司接受大宇集團的試銷計劃,把公司生產的全部產品納入了施伯公司的銷售網。從而成功開創了韓國出口公司直接與美國大公司開展業務的先例,打破了長期以來韓國出口商必須通過日本大商社的中介並由美國進口商銷售的慣例。
從此以後,大宇集團的事業蓬勃發展,到1981年為止,大宇集團的外彙貿易額超過15億美元。這在韓國企業界中是獨一無二的。
美方限製進口配額,對於每一個出口至美的銷售商都是一次挑戰,麵對眾多同行紛紛壓縮出口的現實,大宇公司獨具慧眼,及時調整了出口政策,從而擴大了出口規模,贏得了成功。
在現代社會中,機遇與挑戰同在,風險與利潤共存。隻有具備冷靜的頭腦、敏銳目光的人,分析出機遇帶來的利與弊,分清自己有利與不利的因素,才能把握機遇,不讓它與自己擦肩而過。
4.兵不厭詐 精益求精
“以迂為直”是商業經營活動中常用的謀略。有時為了達到某項預定的目標,但由於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等條件所限,無法直接實現。於是通過其他途徑,迂回曲折,同樣可以達到預定目標。這便是間接路線,“以迂為直”的謀略。
“以迂為直”的關鍵在於預定目標的可行性,然後找出與其有關的條件和因素,利用其相互關聯的矛盾,迂回繞道,達到目標。
日本精工與卡西歐兩家公司,曾是手表製造業的競爭對手。
瑞士人發明研製了石英電子表以後,精工公司預測到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市場將大量需要這種物美價廉的手表。於是,精工公司便以仿造瑞士表為主,推陳出新,很快占據了國際市場。卡西歐公司在這一競爭中成了敗將。
然而,卡西歐公司並不氣餒。經過分析,他們認為尾隨精工之後,難以取勝,因此,必須另謀出路。他們一方麵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並放出風來,說準備轉產;另一方麵卻在暗中以石英晶體為振蕩器的顯示技術為目標,大力進行研製,經過反複實驗,終於開發了精確度更高、造價更低的石英電子手表。這樣,精工公司不得不采取新的策略,以迎接卡西歐公司的挑戰。
此後,卡西歐公司又以石英振蕩器為中心,開發出了除電子手表之外的一係列新的電子產品,如收錄機、電子鍾、文字處理機、計時器和電視機等,公司效益日益提高。
卡西歐公司在與精工公司競爭中處於劣勢時,故意放風說要轉產,實則是為了掩蓋其研製廉價電子表的目的。從而它得以在競爭對手不在意之時占領手表市場,成為精工公司的勁敵。 所以求勝的方法必須是把握機會和空隙,以司空見慣的行動,出奇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