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的主旨是“處軍”和“相敵”。“處軍”即指部隊行軍和作戰方法,宿營的原則和方法。 行軍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隨時會麵臨困難,麵臨選擇,講究的就是能夠進退自如。無論是古代還是如今,行軍要注意“戰場”上的一切因素。在商場作戰時,不僅要懂得運用計謀,還要懂得遇事靈巧應變、兼顧心理戰術。
[智慧經典]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穀,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複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歙歙,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現代詮釋]
孫子說:在各種不同地形上處置軍隊和觀察判斷敵情時,應該注意:通過山地,必須依靠有水草的山穀,駐紮在居高向陽的地方,敵人占領高地,不要仰攻,這是在山地上對軍隊的處置原則。橫渡江河,應遠離水流駐紮,敵人渡水來戰,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而要等它渡過一半時再攻擊,這樣較為有利。如果要同敵人決戰,不要緊靠水邊列陣;在江河地帶紮營,也要居高向陽,不要麵迎水流,這是在江河地帶上對軍隊處置的原則。通過鹽堿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要逗留;如果同敵軍相遇於鹽堿沼澤地帶,那就必須靠近水草而背靠樹林,這是在鹽堿沼澤地帶上對軍隊處置的原則。在平原上應占領開闊地域,而側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後高。這是在平原地帶上對軍隊處置的原則。以上四中“處軍”原則的好處,就是黃帝之所以能戰勝其他四帝的原因。
大凡駐軍總是喜歡幹燥的高地,避開潮濕的窪地;重視向陽之處,避開陰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區,軍需供應充足,將士百病不生,這樣就有了勝利的保證。在丘陵堤防行軍,必須占領它向陽的一麵,並把主要側翼背靠著它。這些對於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為輔助條件的。上遊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應等待水流稍平緩以後。
凡遇到或通過“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這幾種地形,必須迅速離開,不要接近。我們應該遠離這些地形,而讓敵人去靠近它;我們應麵向這些地形,而讓敵人去背靠它。軍隊兩旁遇到有險峻的隘路、湖沼、水網、蘆葦、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須謹慎地反複搜索,這些都是敵人可能埋設伏兵和隱伏奸細的地方。
敵人離我很近而安靜的,是依仗它占領險要地形;敵人離我很遠但挑戰不休,是想誘我前進;敵人之所以駐紮在平坦地方,是因為對它有某種好處。許多樹木搖動,是敵人隱蔽前來;草叢中有許多遮障物,是敵人布下的疑陣;群鳥驚飛,是下麵有伏兵;野獸駭奔,是敵人大舉突襲;塵土高而尖,是敵人戰車駛來;塵土低而寬廣,是敵人的步兵開來;塵土疏散飛揚,是敵人正在拽柴而走;塵土少而時起時落;是敵人正在紮營。
敵人使者措辭謙卑卻又在加緊戰備的,是準備進攻;措辭強硬而軍隊又做出前進姿態的,是準備撤退;輕車先出動,部署在兩翼的,是在布列陣勢;敵人尚未受挫而來講和的,是另有陰謀;敵人急速奔跑並排並列陣的,是企圖約期同我決戰;敵人半進半退的,是企圖引誘我軍。
抵兵倚著兵器而站立的,是饑餓的表現;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飲的,是幹渴的表現;敵人見利而不進兵爭奪的,是疲勞的表現;敵人營寨上聚集鳥雀的,下麵是空營;敵人夜間驚叫的,是恐慌的表現;敵營驚擾紛亂的,是敵將沒有威嚴的表現;旌旗搖動不整齊的,是敵人隊伍已經混亂。敵人軍官易怒的,是全軍疲倦的表現;用糧食喂馬,殺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隊不返營房的,是要拚死的窮寇;低聲下氣同部下講話的,是敵將失去人心;不斷犒賞士卒的,是敵軍沒有辦法;不斷懲罰部屬的,是敵人處境困難;先粗暴然後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將領;派來使者送禮言好的,是敵人想休兵息戰;敵人逞怒同我對陣,但久不交鋒又不撤退的,必須謹慎地觀察他的企圖。
打仗不在於兵力越多越好,隻要不輕敵冒進,並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夠了。那種既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的人,必定會被敵人俘虜。士卒還沒有親近依附就執行懲罰,那麼他們會不服,不服就很難使用。士卒已經親近依附,如果不執行軍紀軍法,也不能用來作戰。所以,要用懷柔寬仁使他們思想統一,用軍紀軍法使他們行動一致,這樣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擁戴。平素嚴格貫徹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養成服從的習慣;平素從來不嚴格貫徹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的習慣。平時命令能貫徹執行的,表明將帥同士卒之間相處融洽。
[兵法評析]
在《行軍篇》前大部分孫子詳細解釋了行軍途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應采取的措施,以及如何判斷敵情。對如今不必在野外行軍的人看來,此篇屬於多餘,其實不然。部隊懂得行軍,是訓練有素、技術嫻熟的一個重要方麵。這不正反映了我們必須業務熟練、專業水平高麼?做翻譯的,如果外語不行,他的工作肯定難以做好。做結構工程師,如果他的 Pro Engineer 等專業軟件用得不熟,則不能勝任。所以,提高員工的專業素質,是企業的百年大計,是企業競爭力的根本源泉。
在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專業提高》(Professoinal Development)一書中,反複強調的一點是“學習提高”(learn and develop):同事間相互學習提高,在工作中提高,向客戶學習提高,在公司的專業培訓中學習提高等等。隻有員工的知識和技能與業務保持同步增長,才能跟上快速更新的知識和快速發展的社會。
本篇強調了兩點,一、並力,料敵,取人;二、令之以文,齊之以武。中國最缺乏的東西之一就是“法製”,因為中國幾千年的統治從來就是“人治”。之所謂“賞不避仇,罰不避親”,就是當賞賜時,即便他是仇人也要賞賜;當懲罰時,即便他是親人,也要懲罰。如果當賞不賞,或當賞重而隻賞輕,誰還會努力呢?
大家都消極怠工了,當罰不罰,或當罰重卻隻罰輕,誰還會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呢?大家都肆無忌憚、任意所為了。廢一善,則眾善衰。(廢除、排擠一個有能力、有功勞的人,其他有能力、有功勞的人,以及有進取心的人就會消極灰心。)
[商場智慧活用]
1.相互信任 令出必行
在商戰中,與競爭對手爭奪市場總是先人一步,占據主動,待對手趕上時自己又先一步占領其他市場,從而取得勝利。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半濟而擊”。“半濟而擊”以占據主動為主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領導信任員工,員工信任領導,才能令出必行,目的自然實現。
保羅-蓋蒂不到24歲就成為一個獨立的石油經營者,並賺到了第一個百萬美元。
蓋蒂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鑽探上,他穿著滿身油汙的工作服與工人們吃在一起、幹在一起,深得他的雇員們的信賴。
有一位老練的油田工人出現在蓋蒂的鑽井場地,提出要在蓋蒂手下找一份工作。蓋蒂知道他原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問他:“那裏的條件比我這裏好多了,為什麼非要到我這裏來呢?”油田工人怒衝衝地說:“我在那個鑽井場已幹了5個月,隻鑽了4000英尺!”
蓋蒂笑了,問:“那麼,你認為要是由我來幹,需要多少天才能鑽這麼深?”
油田工人回答:“10天!我敢打賭。這就是我為什麼不願在那邊幹的原因。”
這個油田工人後來成了蓋蒂的骨幹成員。
蓋蒂堅持認為:“夥計與老板之間所存在的緊密團結精神與相互信任是至關重要的。”
有一次,蓋蒂在加利福尼亞西爾灘油田租得一小塊土地,而這一小塊土地又隻能通過一條長400多英尺、寬不足4英尺的地麵來接通補給路線,載運物資和裝備的卡車根本開不進去。同行們都勸蓋蒂:“把這一塊油田忘記吧!你永遠不會在那裏鑽出一口井來——一百萬年也做不到。”
蓋蒂與他的工人們商量,一個鑽井工人說:“老板,讓我們前去看看,我們會找到某種辦法,不要擔心!”
蓋蒂與工人們一起來到那塊土地上,工人們向蓋蒂提出了運用小型鑽井設備和鋪設窄鐵路的辦法。用這種辦法不但很快地打出了井,而且很快地產出了油。
蓋蒂的事業就是這樣迅速發展起來的。到了1951年,蓋蒂已擁有一個浩大的“潮水石油公司”,僅此一個公司,資產就超過了8億美元!
如今,蓋蒂的石油公司及其他礦產勘探公司活躍在全球四個大洲,其財產在10億美元以上。
蓋蒂信任員工,也贏得了員工的信任,從此蓋蒂的石油公司蒸蒸日上。
2.吃苦耐勞 精明能幹
古人說:“用師之本,在知敵情”,“未知敵情,則軍不可舉”。孫子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之後,詳細介紹了三十二種直接觀察、判斷敵情的方法,後人稱之為“相敵”三十二法。
這三十二法,原則上可分為兩類:一是依據自然景象的特征和變化來觀察,判斷敵情。如:群鳥突然飛起,是下麵有伏兵;走獸到處亂跑,是敵人大舉來襲。二是依據敵人的行動來觀察、判斷敵情。如:敵軍離我很遠而又來挑戰的,是企圖誘我前進;敵軍急速奔走並擺開兵車列陣的,是期求與我決戰。
這些方法,不光適用軍事,同樣也可應用在商戰中。在企業經營中,一句話、一條消息、一張照片就會使企業增加百萬收入或使擁有百萬巨資的企業倒閉的現象,真是屢見不鮮。
謝國民的父親就是著名旅泰僑商謝易初。謝易初是昔年以8個銀元作盤纏隻身到泰國謀生的,創辦“正大莊”種子店,1953年創辦了以經營菜籽和農牧產品為主的“正大集團”。
謝國民是幸運的,從早年到現在都是這樣。他沒有像別的成功人士那樣有辛酸的童年,也沒有白手起家的艱苦創業史。謝國民先生1939年生於曼穀,祖籍中國廣東澄海外砂逢中鄉。他是從父親謝易初手中接過“正大集團”的,那年他剛29歲。
但是,從父親謝易初那裏,他更多的了解到父親當年創辦“正大集團 ”確實經曆了一番艱辛的。他的父親謝易初1896年誕生在廣東澄海縣的一個農民家庭。謝國民的企業家眼光還體現在他對香港作為與大陸的貿易橋梁的認識上。他很早就開始在香港做股票買賣,“正大集團”的股票在香港上市後十分搶手。
1989年,他開始著手收購香港百貨商店,開始向香港的商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涉足。據透露,謝國民在這些領域中已投資1000多萬美元。他已牢牢地占據了香港這個橋頭堡。
謝國民在四兄弟中排行老四。小時候,父親為了讓他學習好中文,送他回汕頭念書。後來他又到香港學習經濟管理和商務。大學畢業後他回到泰國,但父親沒有讓他馬上進入正大集團,而是吩咐他在其他公司謀職,以使他積累從商經驗。
謝國民先在國營蛋類合作社等單位工作了近5年之久。
1963年才到父親創辦的正大集團任職,由於吃苦勤奮,在他身上看不到富家子弟慣有的驕氣,卻顯露出了卓越的組織管理才能和深謀善斷的企業家氣魄,給父親留下極佳的印象。
1968年,謝易初把正大集團董事長的大權交給了謝國民,謝國民成了這個集團的掌舵人。
謝國民接任正大集團董事長之後不久,即表現出一個勇於開拓的進取型企業家的作風。正大集團在他的領導下向農牧工商的方向高速發展。據有關資料,至目前,正大集團在世界各地擁有26個飼料廠,年產量250萬噸;在泰國有50多家經營飼料的公司,壟斷了泰國國內的飼料市場;在東南亞、中國、美國、歐洲及大洋洲共有200多家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