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和商場瞬息萬變,勝負除了要看雙方的實力外,還要看領導者的能力。孫武以“九變”來形容戰場變化之多。古往今來,有名的軍事家們都是多變中的高手,有名的商戰中也都充實著多變的計謀。萬事萬物都處在變化之中,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商場,利與害可以互相轉化,要善於預見因果利害,使利的因素正常發展,使害的因素向利的因素轉化。

[智慧經典]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現代詮釋]

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接受國君的命令,召集人馬組建軍隊,在難於通行之地不要駐紮,在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要與四鄰結交,在難以生存的地區不要停留,要趕快通過,在四周有險阻容易被包圍的地區要精於謀劃,誤入死地則須堅決作戰。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敵軍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爭,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所以將帥精通“九變”的具體運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將帥不精通“九變”的具體運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揮作戰如果不懂“九變”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部隊的戰鬥力。

智慧明達的將帥考慮問題,必然把利與害一起權衡。在考慮不利條件時,同時考慮有利條件,大事就能順利進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時同時考慮到不利因素,禍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最另人頭痛的事去使敵國屈服,用複雜的事變去使敵國窮於應付,以利益為釣餌引誘敵國疲於奔命。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不抱敵人不會來的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準備,嚴陣以待;不抱敵人不會攻擊的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堅不可摧的防禦,不會被戰勝。

所以,將領有五種致命的弱點:堅持死拚硬打,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臨陣畏縮,貪生怕死,則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敵輕侮而失去理智;過分潔身自好,珍惜聲名,可能會被羞辱引發衝動;由於愛護民眾,受不了敵方的擾民行動而不能采取相應的對敵行動。所有這五種情況,都是將領最容易有的過失,是用兵的災難。軍隊覆沒,將領犧牲,必定是因為這五種危害,因此一定要認識到這五種危害的嚴重性。

[兵法評析]

本篇主要講述了為將之道,用兵之法及將帥的險情。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所以將帥必須全麵地看問題,既要在有利的形勢下看到不利的一麵,又要在不利的條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麵,做到“有備無患”;同時還要見機行事、靈活處理各種情況。

從大局出發,對局部的無關緊要的目標,即使能“戰而勝之”,也要堅決“不擊”、“不攻”、“不爭”。這樣,才能無往而不利。

用兵的法則: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將帥的五種險情: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怒,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對於任何事情來說,利和弊都同時存在。一個人隻有認真分析利和弊,有所取舍,趨利避害,才有可能成功。這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有時利和弊糾纏在一起,讓人剪不斷、理還亂,這就更需認真分析,預見發展方向,做出最有利的選擇。

[商場智慧妙用]

1.挑戰困境 積累經驗

優勝劣汰的市場經濟規律使企業在競爭中充滿風險。正如戰爭中沒有每戰必勝的常勝將軍一樣,商戰也不會有永不受挫的企業和企業家。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大環境的變化,尤其是某些突如其來的變化,為企業非始料所及而陷入被動;另一方麵是企業自

身的“體弱多病”經不起風吹浪打,甚至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陷入困境。

吉田忠雄的父親久太郎是個小商人。由於家境困難,吉田高小沒畢業就中途輟學,年僅15歲就到一家陶瓷店當學徒。後來又到哥哥的鞋店工作,這些辛苦的經曆都極大地鍛煉了小吉田。

20歲那年,吉田覺得家裏沒有什麼發展前途,帶著哥哥給他的70日元盤纏,獨自到東京闖天下,當時中國的陶瓷在日本是比較暢銷的東西,他便在一個朋友開的小陶瓷店幫忙,後來被派往上海收購陶瓷。30年代的大上海,什麼樣的人都有,從上流紳士到地痞流氓,需要學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才能順利完成任務,就在這裏,吉田的“生意經”慢慢地成熟起來。

沒過多久,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日本國內經濟也陷入困境,進入了戰時狀態。日元大幅貶值,吉田忠雄隻好回到日本幫助老板拯救瀕臨破產的陶瓷店,小店最終仍逃脫不了倒閉的命運。

在清理店中遺留貨物時,吉田意外地發現一大批別人托為代銷的拉鏈。這些拉鏈因製作粗糙,品質低劣,長時間積壓店中。吉田在這些廢品上看到了商機。

拉鏈是美國人吉特遜發明的,一天,吉特遜的鞋帶鬆了,他蹲下來把鞋帶係好,正在係的時候,他忽然想到,鞋帶每天都會鬆好幾次,真是麻煩,有沒有一種好辦法來替代呢?經過兩年多的研究,他發明了拉鏈,並且把它縫在鞋子上,當他發明的拉鏈在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立即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有人買下了發明權,還引起過一陣轟動。

但拉鏈在日本的發展,則是一戰之後的事了。當時的日本人稱它為有帶子的紐扣,當然也有人生產,但由於日本基礎產業較落後,生產方式十分原始,完全靠人工裝配,動不動就出故障。顧客退貨、商店存貨堆積如山是常有的事。當時又是戰爭期間,更沒有人管了。

但吉田卻不這樣看,他看重拉鏈這個行業,把它作為自己事業的起點。

於是,他借來錢買下了這些拉鏈,開始了自己的創業。

1934年1月,吉田忠雄創辦了專門生產銷售拉鏈的三S公司。加上自己整個公司才三個人。創立公司的資金是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350日元,而負債卻有2070日元。

吉田來到大阪拉鏈廠,了解了拉鏈的製造過程。他搞了些修理工具,修理每天退回來的拉鏈,找出失敗的原因。但經他修理而又賣出的拉鏈,幾乎沒有人再退回來。他被工人們稱為“神奇的拉鏈醫生”。

三S公司的三樓成了吉田忠雄的拉鏈加工廠。堆積如山的退貨拉鏈,經過吉田的妙手,全都作為三S牌拉鏈出售了,得到了“金錘拉鏈”的美稱。

拉鏈生意越做越大,三S公司的規模也隨之擴展了,從當初的3人增至26人,銷售網也日益壯大。1938年,吉田忠雄購買了一塊土地,興建了一座新工廠。三S公司改名為吉田工業公司。

當年日本實施戰時經濟體製。為了戰時需要,要生產出更多的槍炮來發動侵略戰爭,禁止國內工商界使用“銅”。拉鏈卻是以銅為主要原料的。他換了另一種角度來思考,除了用銅做原料,拉鏈還可以用其他東西來代替!這樣既不會被政府解散,也能重新開始,經過反複試驗,他決定改用鋁作替代品。由此,吉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鋁代替銅製拉鏈的鼻祖。此後,他還研製成一種硬度強而又輕的鋁合金拉鏈,受到了廣泛歡迎。

吉田並不滿足國內市場,他還積極拓展外銷渠道,每月有4萬打各式拉鏈進入美國、墨西哥和南美各國。僅墨西哥一地,吉田公司的外銷量就高達5萬日元,其他國家銷量也相當可觀。

但就在吉田的事業一切順利的時候,太平洋戰爭爆發了。1945年3月10日,在美軍的一次空襲中,吉田在東京的拉鏈工廠毀於一旦。他多年的心血變成了灰燼。

麵對廢墟的吉田忠雄並沒有一蹶不振,他考慮的是重新開廠,他不想放棄正在進行中的拉鏈事業。1945年,他在家鄉黑部又重新建立了一家拉鏈製造廠。當時,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國內一片廢墟,各種商品嚴重不足。

吉田忠雄正是看到這一狀況,便抓緊時機,生產出大量拉鏈。雖然吉田工廠用人力機械生產的拉鏈質量相當粗糙,但在當時貨物奇缺的情況下,仍然熱銷,有時甚至供不應求,這使吉田忠雄的資金積累迅速增加。

1947年,一位美國客戶欲向吉田忠雄訂購拉鏈,要求先看一下樣品。當他看到吉田提供的拉鏈樣品時,非常不滿意,與他自己帶來的美國樣品相比,吉田的拉鏈不但質量低劣、粗糙,而且價格很高。雖然這次生意沒有做成,吉田忠熊認識到一定要有新的技術和機器,才能生產出質優價廉的拉鏈,才能在市場上有競爭力。

1948年,吉田忠雄從美國購買了4台製造拉鏈的舊機器,很快生產出質量好的拉鏈。他經常試用各種合金材料試製拉鏈,這在當時世界上還是首創。經過吉田忠雄的不懈努力,各種品種規格的、質優價廉的拉鏈源源不斷地從他的工廠裏生產出來。這些優質拉鏈為吉田忠雄的事業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很快就在日本市場上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兩年後,吉田忠雄為他的公司重新命名為吉田興業會社,簡稱“YKK”,日後聞名世界的拉鏈王國就此奠基了。

在管理上,吉田也毫不放鬆,“YKK”公司那麼多工廠,很難看到一部使用年限超過3年的機器,因為公司每年都生產上萬台機器供給下屬工廠更換使用。為了質量節省成本是最不智的行為,因此要不斷更新。

與此同時,吉田還注重產品的廣告宣傳。他的宣傳是別具一格的,辦展覽館。

設在日本海濱城市黑部市的吉田公司展覽館就是最好的宣傳,那些五顏六色的拉鏈吸引著無數的參觀者。女裝上的拉鏈,除了起鈕扣作用外,靠著和服裝協調的顏色和式樣別致的拉柄,大大地增加了服裝的美觀程度。男裝上的拉鏈,則添加了威武的勁頭。至於婦女化妝品盒,手提包上用的拉鏈,就更是精致漂亮。需要什麼樣的拉鏈,在這裏都可以找到。展覽館每年都招待1000名顧客來參觀,臨別時,向每人贈送一件配有本公司拉鏈的紀念品。小小的拉鏈也成為了一種文化。

到現在,“YKK”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拉鏈製造公司。它每年營業額達25億美元,年產拉鏈84億條,其長度相當於190萬公裏,足夠繞地球47圈或從地球到月球之間拉上兩個半來回。“YKK”的產品占日本拉鏈市場的90%,美國市場的45%,世界市場的35%,吉田忠雄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拉鏈大王。

當有人追問靠350日元起家的吉田忠雄,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時,他笑著說:“我在17歲念高中時讀到一本書,給我印象十分深刻,便是‘除非你將你所得利益,設法與他人分享,否則你這一生不會成功,這就是善的循環,它給了我成功。”

為了貫徹這個理念,身為創始人,吉田忠雄隻占公司總股本的16%,其家族持股也不過24%,公司其餘股份均由員工持有。在“善的循環”驅動下,“YKK”先逐步建立了利益共同體,爾後又建起了公司與社會相聯的命運共同體。此時,企業的發展才算達到了健康、良性的境地。

難得的是,吉田忠雄並不以世界拉鏈業的霸主地位為滿足,每年還至少支出10億日元的經費供研製之用,開發出的拉鏈品種達400多種。迄今為止,吉田因創新與改進而獲得的拉鏈專利權,在日本國內有1500項,在國外也有14項左右。

今天的“YKK”不僅僅是光生產拉鏈的,還生產建材、樹脂、尼龍、氯乙烯、棉紗、化學纖維等,以及拉鏈機等各種機械。在南美洲還擁有自己的銅鋁礦山,已經成了從原料到產品銷售一體化、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拉鏈王國”。

因此,競爭越是激烈,企業越是要有緊迫感、危機感,要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要居安思危。特別是對於一些幾年來一直一路順風走過來的企業,不要認為前景將一如既往,一片玫瑰色,可以高枕無憂,致使有時臨近懸崖都不察覺,毫無防備,結果在危機麵前措手不及。

這些都說明,在企業處於“安樂”時如沒有危機感,則實際上就已潛伏了陷入危機的前景。居安思危正是為了避免以後的“危”,而在處於“安”時就要時時存在危機意識,才能盡可能避免危機,處於安穩狀態。

2. 施以小利 巧妙推銷

鑒於“九變”的指揮原則,孫子又概要地提出了利害兩顧而有備無患的戰略思想。

孫子認為:“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這就要求,將帥在思考及處理問題時要利害兩顧。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麵,事情便可以順利進行;在不利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麵,禍患就可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