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桃紅柳綠,風和日麗,人心為之一暢。於是扶老攜幼,人們上公園,去郊外;春也融融,情也洽洽,不亦樂乎。然而,轉瞬之間,陰雨沉沉,連綿數日,人心也仿佛為之壅塞……
自然界的陰晴寒熱,總在默默地昭示著我們:人生亦是如此,生活亦當如此。不可能有永久的歡樂,也不可能有永久的痛苦,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將開始。生活永遠是一種跌宕起伏的過程,概莫能外,無始無終。
任何想要十全十美的願望都是可以理解的,卻是不現實的。最明智的人生態度便是順乎社會、曆史、人生的客觀規律,順乎自己的才智、機遇和境況;不以睛喜,不以陰憂。今天下雨就過雨天,明天天晴就過晴口。該做什麼做什麼,能做什麼做什麼,可做多好做多好。逆境無須多悲觀,順境不要太陶醉——能如此,便是一份充滿禪意的福分了。
然而,這份明智、這種“幸福”,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可能?或者說,有幾個人真正做得到隨遇而安,又有幾個人感受到了隨緣自適的快樂?
也許我們都該來答一答雲門文偃常問弟子的一個問題:
“我不問你十五日月圓以前如何,我隻問你十五日以後有何體會?”
他的弟子的回答五花八門,各有千秋。而他自己的答案卻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日日是好日”。其詩雲: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意思和一般人的看法差不到哪去,區別隻在有無閑事掛心頭。我們都明自隨緣的理,卻因種種“閑事”而無以自適。都相信“日日是好日”沒錯,卻因“閑事”而被生活的缺憾遮蔽了視野,休會不到或根本無暇體會生活的美好。明明生活在當下,眼睛卻總看著將來。剛剛收獲了五鬥米,轉眼義預算起上擔穀。這樣的日子,不歎苦也罷了,談何好呢?
也許這原是凡人和禪僧之根本區別處吧?那就隨緣幾分是幾分,明智幾分是幾分吧。無論如何,就其本質而言,無論你“看到”不看到,生活著畢竟是美好的。人生總是有意義的。認識到這一點,不也別有禪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