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橫斷的掃描 談謝冕的詩評(3 / 3)

短暫的沉寂之後是更昂揚的奮起。在最近關於論新詩潮的一係列文章中,謝冕的觀點更為深化完備。他認為:

中國恢複了與世界的聯係。隨著“引進”,中國麵臨繼五四之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東西文化交流的形勢,新詩再一次充當了向著西方詩歌尋求改變詩歌意識的結構的先鋒。

現代詩史的一個有趣的事實,這便是當時代麵臨思想大解放、詩體也趨向於自由。

新詩潮終於有機會迎接了中國新詩史上第三次“詩體大解放”……這裏的界說並非真理的終極,繼續研討十分必要。但是它再一次表現出五四所具有的那種進取恢宏的氣魄。這裏不存在吞吞吐吐,人雲亦雲。有的是耿直不諱的風骨。的確,時代不僅鑄造詩篇,也造就著自己的評論家。

詩意

謝冕的詩評,是理性與詩意的結合,深刻的思辨包孕在美的體驗和藝術分析之中。他有著詩人的氣質,早年詩歌創作的嚐試及部隊戎馬生涯使他能與詩人心心相印。做詩人的諍友,真正“知詩”,這是評詩的基礎。他每評論一篇作品,都要“誦之再三”,力爭“論詩及人”,還要插上形象思維的翅膀,“還原尋覓”詩人構思的舊徑。

他把詩評看做是一樁嚴肅的獨立藝術,主張“詩評要有詩意”。他的文章“詩意”滲透全篇,構思、題目、語言無不充溢著蔥蘢靈透。“曆史的沉思”、“共和國的星光”,“南疆吹來的風”、“人民的心碑”……這與其說是醒目的標題,不如說是美麗的詩句。

散文的飄逸俊美,哲理的冷雋深沉,詩的熱情奔放,合諧為一體,形成獨特的評論風采。

詩與哲理結合常常升華為警句,這為謝冕詩評增添了動人的魅力。

“我”是詩的上帝。

人民的沉默是可怕的。

歌頌與暴露不可偏廢,它們是社會主義詩歌的兩隻腳,……(《從發展獲得生命》)

每顆星都在自己的位置,用各自的光焰,裝扮天空。(《和新中國一起歌唱》)

多麼像艾青用箴言寫成的《詩論》。晶瑩、清新,像一串串智慧的珍珠熠熠生輝。

謝冕的詩歌觀是開放的,他的詩評風格卻與傳統的文論有內在聯係。請看:

傅仇的詩細膩而奇幻,仿佛飄灑在森林上空的“藍色的細雨”;“饒階巴桑的詩雄奇如翱翔在雪山之巔的雄鷹”;嚴陣的詩“不啻是日照荷塘的柔美”;賀敬之總是邁著穩重的步子,紮紮實實地前進。三言兩語,臧否精當;論詩評人,熔於一爐。這種論述方式,常讓人聯想到謝冕十分欣賞的《詩品》,《文心雕龍》以及曆代詩話。

在風光秀麗的未名湖畔,謝冕已度過三十個春秋。“湖岸詩評”——“崛起論”——論新詩潮,在這漫長的探索中,他從微觀考察到宏觀研究,從偏重鑒賞品評到探索規律方向,終於形成鮮明的批評風格,為新詩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麵對共和國閃爍的星空,謝冕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