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岸(序)(1 / 1)

泊岸(序)

這十萬字篇章,整理用了幾個月,記錄用了五年,或說,用了37年——我37年的人生用它來涵蓋,並非不可。

每對父母與他們的孩子,原本是宿命中注定的等待、守望和融彙。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

這首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於1923年的詩之所以經典,蓋因道出孩子與父母關係本質:孩子,他們隻是借我們而來。

在這“借”中蘊含多少冥冥造化與定數?

原本,我在自我的小格局裏度著一己之生活。乎,你來了,引我走得更深,更遠。我曾以為我不具備的性情,因你具備了;我曾以為我到達不了的腹地,因你到達了。

乎,謝謝你來做我和你爸的孩子!

敲下書稿最後一個字時,你五歲過兩個月,小扁鼻子的你一笑就把眼睛給笑沒了。你向我描述午睡,“我不知不覺就睡著了……可能做了個夢”,你說起昨晚的夜宴,“姑姑喝了酒,我被她親得有點膽怯”……你描繪什麼是“美好生活”——就是媽媽什麼都不管我,讓我玩半天電腦,另半天陪我玩。

你不英俊(“男大十八變”未可知),目前除“食商”發達,“情商”尚可,其他商還未有凸出之處,你隻是普通父母的一個普通孩子,生於炎夏的小巨蟹,和我有相同的血型星座。

“每個母親都如摩西一般,她自己無法進入理想之地,卻為一個無緣親見的世界奠定基礎。”教皇保羅六世說的,我不知道為你奠定的是如何的未來世界?我所知的是,你為我開啟了一個世界——一個更瑣碎壅亂,也更充實真切,與我接榫更牢的世界!

不管身在何處,從此,我所呼喚都有應許。

家裏有兩本綠塑料皮本,扉頁上書:“為蔚文 準備著——不要忘記幼時父母的撫養和自己成長的過程。父母於X年X月立”。另一本上,扉頁上是姐姐的名字。

本中記錄了從我出生到14歲的成長,有些記錄很粗略,但大致勾勒出我的軌跡。每回翻看,仿佛看見一個五斤半的嬰兒如何在人生裏一點點顯影,長成一位性情內向的少女,那些本已消遁的時光在父親藍色鋼筆字中複蘇……

現在,我將父親的記錄接力了過來,這其中有生命傳衍的意義,同時,這兩本記錄也載入著兩個時代的迥然成長!

這本書裏,沒有多麼劍走偏鋒的育兒技巧,也非“可以攻玉”的親子寶典。它隻是分享了一種普泛的情感:在泥沙俱下的生活裏,被裹挾向前的我們,因一個孩子的到來而對生的愈加專注與熱情,以及它同步伴隨的責任——正是那錨一般的沉甸使人生有了泊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