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辭(後記)
寫作多年,出了一些書,但這本無疑於我意義最重大。對於我,它是不可重返的時光書,是“意義”的沉澱與彰顯。
它記錄了兒子乎乎從無到有,從零至五歲的成長。這五年,像一扇密封的窗戶突然被風刮開,陌生景況畢現!那是世界中的世界——如同我住處近旁的公園,在一僻徑有處“園中園”,是我最喜之地。因收費,遊人稀少。園內有一蒼莽巨樹,玻璃花房,植物蔥鬱,竹叢掩映紅瓦灰磚的屋宇……園內總是安靜的,一直很安靜,時光像在此提純,凝成乳白色霧狀,穿浮於樹蔭。
在那棵巨樹下坐著,隻是發發呆,也很神怡,像有了乎之後的許多瞬間,僅僅隻是注視熟睡的他,抑或翻看那些照片,心深處便湧起溫存。那是對一個媽媽來說,無比圓滿的小麵龐,光的所在,愛的所在——神跡對我們這些凡人,不是得見諾亞方舟或巴別塔,是目睹著:經由自己賦予生命的小人逐漸地,一日日豐實,成為全然的他自己。
同時伴隨的亦有養育中的責任、困惑與操心:那是與愛無法拆分的附贈,將貫穿父母一生。
乎三歲前,我並未有將這些記錄形成一本書的想法。事實上,那時我為乎做的記錄潦草拉雜。三歲後,乎的語言日益豐富,新奇,在那些“混亂文法”裏常有天籟之聲,遂起念作更細致的記錄。
發了些內容給女友看,她們的感動和共鳴印證這些記錄通往的是種普泛感情——父母與子女間的一種守恒。
從目前乎的智能等方麵來看,他並沒多出色,更未顯示天才跡象(包括珠心算、倒背詩篇、才藝等等),與許多父母一樣,我和乎爸至今仍在摸著石頭過河。對乎乎,我們沒製訂宏大目標和周密計劃,沒遵行各類“育兒成功學指南”,為把他一步步送進名校。
讓我們心安的隻是,乎是一個心智健康、情感豐富的孩子。
或許就足夠了。
2012年9月,乎乎就是名小學生了——這是個多麼簇新的稱謂!像他每一步變化帶給我們的喜悅會心。
在乎不斷遞進的新身份裏,意味又有一部分成長得以完成,那其中包括若幹人的付出,大家合力協助一個小生命走向完滿,讓他在越來越多的一手經驗中確立“自我”。
從一個混沌的以侍候他肉身為主的小嬰兒,到今天這個有他自己內在天地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貴重的成長之禮?
天下再沒比“父母”更順理成章也更如履薄冰的職業,無需執業資格證書,終身製,通常情形下,無人可罷黜。但並不因如此,這職業就是輕快的,無需技術含量。相反,它意味神聖之責與終生學習。
乎從呱呱初啼到如今表達流暢,一個小生命從“物質體”已然進入“精神體”,他正為自己即將展開的一生奠定各種準備:道德、審美、意誌、情感態度。這階段,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摹習對象,他們的品格、脾性將內化成孩子的一部分——父母這職業也因此事關重大,一些不經心的言行可能正對一個形成中的靈魂構成不可估量的效力!
而父母,也因此有了重塑自我的可能。
有一天,等乎自己能閱讀此書,懂得行句間的叮嚀寄望,這份書寫便將由他自己承衍下去。
最親愛的乎,祝你走得更穩!
感謝所有參演“小乎乎成長記”連續劇的人員,感謝優秀的21世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