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成康之治就是不折騰(1 / 1)

98、成康之治就是不折騰

中國曆代儒家吹捧得極其厲害的理想時代,就是傳說中的“成康之治”。所謂“成康之際,天下安堁,刑錯四十餘年不用”。也就是說成王姬誦加上他兒子康王姬釗兩王,一共在位四十多年,都沒有出現國家機器把人逮進去“躲貓貓”或者“紙幣開鎖鞋帶吊死”,監獄基本清空,天下百姓都安心種田上貢,沒有上訪也沒有“暴力抗法”。

這四十多年中,成王姬誦的在位多少年,他兒子康王姬釗在位多少年,到現在還是一筆糊塗賬。這首先要怪司馬遷數學不好,曆代諸王的生卒年都聽一半記一半,自己也不算算,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口水仗打到現在還沒打完。所以,咱們也別算這個賬了,反正有說三十七年,也有說二十二年。有說成王死於三十五歲,也有說死於四十二歲。總之,活人打嘴仗,死人也不消停啊!

成王執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規模營造洛邑,這事武王姬發在時考慮過,但是他時間不夠。周公攝政時開始過,但後來管蔡之亂打東夷,也沒時間做。於是這個龐大的工程在成王手裏重新開工,曆經二十多年終於造成了一個新的都城。於是周王朝就此浩浩蕩蕩地遷都於洛邑辦公。從此周王朝有了兩個政治中心。鎬京那個是老京城,周王朝的宗廟都在那兒,於是叫宗周。洛邑是新的都城,因為是成王在時搬遷的,所以叫成周。

成王幹的第二件事就是擴張地盤,邑薑的記錄裏就曾經有隨子伐楚這一條。結果如何呢?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有記載:“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這是楚國第一次正式向周王朝表示臣服、受封、立國。

此外還有一些記錄,比如說東北的“肅慎”族來貢,西方的“氐羌”族來貢,南方的“越”族來貢,東方的“倭”族來貢等等。很明顯,地盤比他老爹老叔在擴大了不少。

應該說成王生對了好時節,一個新建立的國家,前頭父輩們已經打下了江山,拔掉了所有難對付的刺頭。你隻要不折騰不想太多的花樣,基本上就能夠安安穩穩的休生養息,過個幾十年的,自然就“成康之治”了。

老百姓怕什麼,怕的就是折騰,打戰時人不如狗,太平時還怕統治者太關心他們太多折騰。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講的就是不折騰。

這問題又來了,既然不折騰老百姓自己就能夠生產富足經濟上升,那麼為什麼曆朝曆代的大人先生們還這麼使勁折騰,吃力不討好呢?

因為大人先生們的追求目地跟草根小民不一樣,草根小民是為了活下去、吃得飽,於是賣力幹活以求收獲。

而大人先生們的目地是收獲、收獲、再收獲。不但為了自己活得比別人享福,還在享受更多,還要子子孫孫們享受更多。所以“勞心人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所以大人先生們就必須多勞心,多折騰。而統治者為了多收獲,還得有一批助手幫助他們,也就是他們的附生階層。這些附生階層為了表現自己要折騰,而統治者為了讓老百姓知道他們的存在也得折騰。

據說中國最早的詩歌是在堯的時代,他出門時遇上一個老人,嘴裏含一塊肉,鼓著肚子拍著土壤在唱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

這種事對於統治者而言很嚴重,不折騰折騰你,你怎麼知道政府的存在領導的關懷?不折騰折騰你,你隻當你自己種出來的都是你的。得把你的東西拿走,再返還小一部份,然後你才會感激涕零地說:“雷霆雨露,皆是天恩啊!”

折騰,就是讓你感覺到什麼是政府和大人先生們的存在和強大,讓你明白什麼是草根百姓的渺小和無助,讓你知道應該什麼時候聽話,什麼時候感恩,而不是唱什麼“帝力何有於我哉”這樣讓人聽了不順耳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