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第二次南征,周王朝中了地形不利的埋伏,六師皆滅。六師是多少人呢,古人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所以一個“師”就是兩千五百人,六師就相當於一萬五千人。而且這一萬五千人是王朝的精銳之師,是王軍。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當初商滅周興的那一場牧野之戰,不算那些虛頭的臨時奴隸,其實真正決戰的,也不過是商王朝的兩三萬人馬和周王朝的十幾萬聯合軍,如果周王朝自己精銳部隊,應該也就是三萬左右。
所以這次對於周王朝的損失相當大,而周昭王不應該在大敗以後,滿腦子急著複仇,不顧國力再次發動戰爭。這就如同當年的商紂王伐東夷一樣,被套牢了不能斬倉止損,而是滿腦子地再加倉加倉,直至最後崩盤。
這樣的案例以後還會很多,最突出的例子並不在這兒,而是在一千多年以後的隋朝,隋煬帝征高麗,就是一個六千點上大跌以後不斷補倉到一千多點然後撐不住崩盤,跳樓自殺的經典例子。
如果說前兩次南征,不管是周昭王還是滿朝文武,都多少有點適可而止的心理,那麼第三次南征,整個周王朝上下就隻剩下一種聲音,那就是“複仇”。堂堂大周朝居然中了楚國蠻子的詭計居然這麼“六師皆喪”,這是絕對要複仇的。
而就算楚國內部當初曾經有過投降的聲音妥協的聲音,當周王朝的大軍以複仇姿態壓過來的時候,立刻也凝結成鐵板一塊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為了保命保家園,那是什麼計策都不怕用上的。
於是,心懷恨意的“老百姓”獻上了足以吸引周昭王會坐上去的豪華版高科技大船,最終把周昭王送給了長江底的鱷魚兄。
當然,對於當時的人們,是否能夠造出如此高技術含量的船,正好開到江中心就會沉,而不是停在那裏就散架了或者能夠撐到過了江才散架之類的,大家自然還是有疑慮的。
不但我們有疑慮,恐怕連當時的楚國人自己也有疑慮。
所以還有另一種說法:據說當時楚昭王親率大軍南征時,楚國人嚇得趕緊來請罪投降,當然這不白給,你不送點“人事”(“人事”注解參見《西遊記》最後一章)誰能夠讓你進門來。所以當然得有禮物,還得是不輕的,份量十足的禮物——那就是銅山出產的一個天然銅塊,重達幾百斤;還有一塊未雕琢的孔雀石,份量也不輕,足有百兒八十斤。這可真是稀世之寶啊,普通人絕對承受不起。
這點份量放在今天的船來說,算不得什麼。不過在古代的技術而言,那時候的船也就能渡人渡馬差不多。但架不住周昭王自我感覺太良好,而且覺得這些東西丟了挺可怕的,於是把這些東西再加上周昭王的戰車一起放到船上去——當然,我覺得除了前麵那兩樣之外,其他份量足的禮物也不少。
於是有了第三種說法,船是被壓沉的。
當然,如果把第二種和第三種說法結合起來的話,那麼這條船,就萬無一失地沉定了。
不沉——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