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船是怎麼沉的
關於船是怎麼沉的,有許多說法。
一種說法是周王朝官方記錄,也就是《竹書紀年》裏說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很含糊,如果你不看背景材料,你會覺得,楚國太好玩了,於是昭王去了那裏玩得太開心,結果樂而忘返了。
這當然是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說法。
另一種是楚國方的說法,就是周昭王這個人太不仁義了,到處招人嫌,為了看個野鴨子跑到南方來擾民(荒唐失德這種標簽通常都是貼在那種死得不好看的君王身上的,凡是死的都是昏君,凡是昏君一定是亂來的,愛吃愛玩愛女人好奇心重,比如說商紂王為了妲己造鹿台,隋煬帝為了到揚州看瓊花而亡國),於是廣大人民忿而反抗暴君,造出一條用膠粘合的高科技大船(錢哪來的,不知道),於是周昭王坐上去就很大快人心地沉了下去。
這種說法最有記錄可查的就是楚人屈原在《天問》中幸災樂禍寫道:“昭後成遊,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昭王這家夥啊,為了看白毛野鴨,跑到我們楚國胡來,掉到河裏真活該!
我們有一點得明確,這屈原他是楚國人,站在楚國立場講的話啊。可是文化人就是厲害,就因為屈原名氣太大,所以後來許多人就相信了他的話了。於是後來的《帝王世紀》也跟著說:“昭王德衰(瞧瞧,德衰論出來了),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舟進。王禦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
這其實反映了兩種說法,一種是昭王擾民論,而另一種卻從反麵上說明了,這是楚國陰謀論。
周王朝到周昭王手裏,幾代下來基本上順風順水,偶有些波折也基本上屬於人民內部矛盾。但是楚國卻不一樣,從一開始是被人打得流竄到荊蠻之地到後來的被迫稱臣,然後自己內部還部族林立不停打仗。楚國一直以來都在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的狀態中,身經百戰的老兵遇上目空一切的少爺兵,當然有的是手段。
第一次南征,老實說楚國還沒有從一盤散沙中反應過來,打了敗戰,但是很快他們就團結起來,打跑侵略者。
是的,從某種情況來說,周的確是屬於侵略者,這次戰爭原因是屬於周昭王沒事找事要挑個人來鬥。其實要鬥的話,你挑個鬼方之類的跟你有經驗的打也罷了,偏偏挑個地理環境複雜的對頭,踏入一片完全陌生的地方,隻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如果在於第一次戰勝以後發現並未全麵收複權威,其實周王朝還有另一種做法,就是挑動楚國各部族內鬥,自己再拉左打右,拉右打左。比如英國人就非常擅長這種手段,他們在撤出印度時就扶植穆斯林對付印度教,撤出馬來亞的時候就挑動新加坡搞獨立等等;美國後來也學會了,在中亞大搞顏色革命,挑動兩伊戰爭等等。
但是最壞的事情,是你一打反而讓原來爭鬥不休的幾派大聯合了。楚國就是這樣被周王朝一打,加速了部族的聯合,使得熊家的王權更集中了,大夥兒聯起手來共抗外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