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舞台表演3
4.芭蕾舞
傳統和形成
“芭蕾”起源於意大利,興盛於法國,“芭蕾”一詞本是法語“ballet”的音譯,意為“跳”或“跳舞”。芭蕾最初是歐洲的一種群眾自娛或廣場表演的舞蹈,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嚴格的規範和結構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女演員要穿上特製的足尖鞋立起腳尖起舞。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舞台藝術,芭蕾17世紀在法國宮廷形成。16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創辦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確立了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和七個手位,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動作和體係。這五個基本腳位一直沿用至今。
芭蕾舞是用音樂﹑舞蹈和啞劇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女演員舞蹈時常用腳趾尖點地。意指:①一種舞台舞蹈形式,即歐洲古典舞蹈,通稱芭蕾舞。這是在歐洲各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幾個世紀不斷加工、豐富、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嚴格規範和結構形式的歐洲傳統舞蹈藝術。19世紀以後,技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腳尖舞鞋用腳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腳尖舞。②舞劇,最初專指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啞劇、舞台美術、文學於一體,用以表現一個故事或一段情節的戲劇藝術,稱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劇)。20世紀出現了現代舞以後,以現代舞結合古典舞蹈技術為主要表現手段來表現故事內容或情節的稱現代芭蕾。逐漸地,芭蕾一詞也用來泛指用其他各種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劇作品,盡管在舞蹈風格、結構特征、表現手法等方麵均不同於古典芭蕾或現代芭蕾。③在現代編導創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故事內容,也沒有情節,編導運用歐洲古典舞蹈或現代舞蹈,或使兩者相結合,用以表現某種情緒、意境,或表現作者對某個音樂作品的理解等等,這些也稱為芭蕾。
ballet一詞,源於古拉丁語ballo。最初,這個詞隻表示跳舞,或當眾表演舞蹈,並不具有劇場演出的含義。芭蕾作為一門舞台藝術,孕育於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盛大的宴飲娛樂活動,17世紀形成於法國宮廷,這種宮廷芭蕾實際上是在一個統一的主題下,具有鬆散結構的舞蹈、歌唱、音樂、朗誦和戲劇的綜合表演,由專業的舞蹈教師設計,國王和貴族擔任演員,女角也由男子扮演,表演場地在皇宮大廳中央,觀眾則圍繞在大廳周圍觀看;演員戴皮製麵具標誌不同角色,故又稱假麵芭蕾。
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建立皇家舞蹈學院。17世紀70年代芭蕾演出開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宮廷劇場。演出場地和觀眾觀看角度的改變,引起了舞蹈技術和審美觀點的變化,演員站立的姿勢越來越外開,由此正式確定了腳的5個基本位置,這5個外開的位置成為發展芭蕾舞技術的基礎。專業芭蕾演員應運而生,並逐步取代了貴族業餘演員,職業女芭蕾演員也開始登台演出,舞蹈技術得以較迅速地發展。芭蕾演出從基本上是一種自娛性的社交活動逐步轉變為劇場表演藝術。這個時期的芭蕾是從屬於歌劇的,宮廷作曲家J.B.呂利在歌劇中加入芭蕾場麵,實際上是一連串舞蹈表演,劇情反而顯得無關緊要,這時稱為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劇。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18世紀的芭蕾大師J.G.諾韋爾是芭蕾史上最有影響的舞蹈革新家。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節芭蕾”的主張,強調舞蹈不隻是形體的技巧,而屬於戲劇表現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諾韋爾的理論推動了芭蕾的革新浪潮,在他和其他許多演員、編導的持續努力下,芭蕾從內容、題材、音樂、舞蹈技術、服飾等方麵都進行了一係列改革,這些改革使芭蕾終於能夠與歌劇分離,形成一門獨立的劇場藝術。
在芭蕾發展史上,主要有兩種美學觀點一直在起作用。一種觀點認為,芭蕾是“純粹的舞蹈”,16世紀的意大利舞蹈教師、《王後的喜劇芭蕾》的編導B.de博若耶認為芭蕾是“幾個人在一起跳舞的幾何圖案組合”。這種觀點完全著眼於芭蕾的形式美,幾乎完全不考慮芭蕾的內容或情節,往往導致單純追求技巧的高超、華麗。18世紀中葉以前,這種觀點在芭蕾創作中居統治地位。另一種觀點強調芭蕾是“戲劇性舞蹈”,諾韋爾的“情節芭蕾”理論最集中地代表這種觀點。他認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舞蹈要表現戲劇性內容,“情節和舞蹈設計要保持統一,有合乎邏輯的、明白易懂的故事作中心主題,和情節無關的獨舞及舞蹈片段都得取消”,舞劇中“不僅是舞蹈技術光輝奪目,更須通過戲劇性表現,從情緒方麵感動觀眾”。上述兩種主要觀點至今仍在起作用,不少編導致力於創作戲劇性的或有情節的芭蕾作品,也有的編導熱衷於無情節芭蕾,注重形式美,兩類作品中的優秀劇目都是觀眾所欣賞的,並作為保留劇目經常上演。20世紀以來,各種文藝思潮對芭蕾創作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出現了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創作一部芭蕾作品,編導是關鍵人物,他根據文學劇本(或一個故事、一首詩、一部音樂作品)構思出舞劇結構或舞蹈結構,再由演員來體現。編導和演員都必須掌握芭蕾語言(或芭蕾語彙)——芭蕾技術技巧,以及運用芭蕾語言表現特定內容或情緒的能力,編導應該深諳它們長於表現什麼,不能表現什麼;而演員則應該訓練有素,能適應並創造性地體現編導的構思,隻有具備這些基本條件,芭蕾創作才能進行和完成。芭蕾結構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編導運用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間舞蹈)、現代舞等,按上述形式可以編出多幕芭蕾(分場或不分場,如《天鵝湖》)、獨幕芭蕾(如《仙女們》)、芭蕾小品(如《天鵝之死》)等。芭蕾的這種結構形式在19世紀後期發展到高度規範化和程式化,以致影響和限製了芭蕾的發展。在20世紀編導創作的大量芭蕾作品中,這些規範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斷出現新的探索和創造。
世界芭蕾舞發展概況
宴會芭蕾
芭蕾出現於15~16世紀文藝複興全盛時期的意大利,藝術家極力模仿古希臘的藝術風格。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宮廷宴會上進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的一個小城裏,為慶祝米蘭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貢公主伊達貝爾的婚禮,演出了《奧菲士》。當時的表演形式與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芭蕾演出絕然不同,它的每一段表演大致都與上菜聯係在一起,比如模擬狩獵的表演開始以後就吃野豬肉;海洋、河流神靈出場開始吃魚。然後,許多神話人物上場獻上許多菜肴和水果,最後客人們也都參加到熱鬧狂歡的表演中去。這是一種把歌、舞、朗誦、戲劇表演綜合起來的表演形式,可以說是芭蕾的雛形,後人稱它為“宴會芭蕾”。
宮廷芭蕾
隨著意大利貴族與法國宮廷的通婚,意大利的“芭蕾”演出被帶入法國,1581年,在亨利三世皇後妹妹——瑪格麗特的結婚慶典上演出了《皇後的喜劇芭蕾》。當時沒有舞台,觀眾坐在三麵牆壁的兩層樓廊裏。國王和顯貴們坐在壇台上,表演則在大廳的地板上進行。編導者博若瓦葉就是受聘於法國的意大利人。內容表現女妖西爾瑟如何征服了阿波羅,但不貌幌騕url]法蘭西國王陛下屈服。表演是戲劇、音樂、舞蹈、朗誦、雜技的混合體。路易十四時期(1643~1715),法國芭蕾發展到它的鼎盛時期,路易十四本人喜愛舞蹈,並受過良好訓練。15歲即參加宮廷芭蕾《卡珊德拉》的演出,扮演阿波羅神。
情節芭蕾
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深刻地影響著法國芭蕾的發展。它的革新思想表現在反對把芭蕾當作供貴族消遣的裝飾品,要使芭蕾象戲劇一樣,表現現實生活,提倡芭蕾要有社會內容和教育意義,這就是“情節芭蕾”產生的時代背景。諾維爾代表了歐洲芭蕾革新的主流,集中體現了啟蒙運動的民主主義精神,他在《舞蹈和舞劇書信集》中,提出了他對芭蕾的革新主張。諾維爾的學生——讓·多貝瓦爾所創作的舞劇《無益謹慎》至今還在上演,成為當代各大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
浪漫主義芭蕾
浪漫主義芭蕾是芭蕾發展史上“黃金時代”,在舞蹈技巧,編導藝術以及演出形式方麵都經曆了一個燦爛輝煌的階段。《仙女》、《吉賽爾》、《愛斯梅拉爾達》、《海盜》等舞劇的產生,造就了一批芭蕾人才,如佩羅、布農維爾、塔尼奧尼、艾爾斯勒等。這個時期的芭蕾特點概括如下:
1、內容和題材的變化。超凡脫俗的仙女、幽靈代替了神話傳說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反映一種對現實不滿和失望的情緒,一種追求超越塵世的對另一世界的情趣,或以死亡擺脫對現實的失望,或以一種不切實際的追求代替對生活的願望。其中代表作有《仙女》(1832)和《吉賽爾》(1841)。《吉賽爾》彙集法蘭西風格,成為浪漫主義芭蕾的頂峰,此後逐漸出現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現象。
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重大發展,腳尖舞技巧成為女舞蹈家表現手段的一個重要因素出現,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3、在演出形式上,采用了瓦斯燈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裝和舞鞋,產生一種詩意輕盈的風格。
浪漫主義芭蕾的黃金時代極其短暫,從19世紀30~40年代,僅僅10多年就出現停滯枯萎的局麵。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芭蕾的中心逐漸移致俄國。
俄羅斯芭蕾
隨著社會的發展,芭蕾舞逐漸從宮廷娛樂性舞蹈變成有情節的芭蕾舞步入劇場,演出了帶有社會生活內容的舞劇。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思潮亦對芭蕾藝術產生深刻影響。芭蕾舞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反映民間神話傳說、仙女花神、精靈鬼怪等故事成了芭蕾創作的主要題材。女演員成為主角,服裝改成了短裙,腳尖舞成為芭蕾的基本要素。這種足尖站立的技藝,把舞蹈者的身體向上提升,適合表現輕盈的體態以及表達追求與渴望的情緒。
十九世紀末,柴科夫斯基作曲的不朽名著《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芭蕾舞劇在俄國和各國相繼上演,世界芭蕾藝術的中心,就由巴黎轉到了彼得堡。特別是柴科夫斯基的音樂,給舞劇音樂帶來了豐富的形象內容、戲劇性的動力和交響性的發展。不僅是芭蕾舞的典範作品,亦成為世界樂壇上的不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