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娛樂表演2
2雜技
指柔術(軟功)、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係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
(1)古代娛樂形式之一種,包括百戲、雜樂、歌舞戲、傀儡戲等。又稱“雜戲”。《漢書·武帝紀》“三年春,作角抵戲”顏師古注引漢文穎曰:“名此樂為角抵者,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射禦,故名角抵,蓋雜技樂也。”
《魏誌·樂誌》:“六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造五兵、角觝、麒麟、鳳皇、仙人、長蛇、白象、白虎及諸畏獸、魚龍、辟邪、鹿馬仙車、高絙百尺、長趫、緣橦、跳丸、五案以備百戲。”
《隋書·音樂誌中》:“且西涼、龜茲雜伎等,曲數既多,故得隸於眾調,調各別曲。”宋蘇軾《集英殿春宴教坊詞·小兒致語》:“廣場千步,方山立於眾工;大樂九成,固海涵於雜技。”參閱任半塘《唐戲弄》第二章四。
(2)過去泛指手技、口技、車技、馴獸和魔術等技藝表演,係從古百戲演變而成。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係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如單臂倒立),馴獸(馬戲)、魔術從雜技中分出,單獨分類。艾青《在浪尖上》詩:“好像是在玩魔術,好像是在演雜技。”
(3)指從事雜技之人。《南史·崔祖思傳》:“今戶口不能百萬,而太樂雅鄭,元徽時校試千有餘人,後堂雜伎不在其數。”隋柳彧《奏禁上元角觝戲》:“人戴獸麵,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清餘懷《板橋雜記·逸事》:“其間風月樓台,尊罍絲管,以及孌童狎客,雜伎名優,獻媚爭妍,絡繹奔赴。”
(4)各方麵的技能。清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公遠識駕乎隋唐,雜技通乎任尹。”《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上月藩台和我說,要想請一位清客,要能詩,能酒,能寫,能畫的,雜技愈多愈好;又要能談天,又要品行端方。”
(5)舊指醫卜、星相等方術。明沉德符《野獲編·兵部·名器之濫》:“宋時雜技異途,亦有虛銜,如某州醫學助教之屬,以優假閭裏中雜流耳。”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東西廂》:“開廟之日,百貨雲集……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雜技就已經萌芽。原始人在狩獵中形成的勞動技能和自衛攻防中創造的武技與超常體能,在休息和娛樂時,在表現其獵獲和勝利的歡快時,被再現為一種自娛遊戲的技藝表演,這就形成了最早的雜技藝術。雜技學術界認為中國最早的雜技節目是《飛去來器》。這是用硬木片削製成的十字形獵具,原始部落的獵手們常用這種旋轉前進的武器打擊飛禽走獸,而在不斷拋擲中,他們發現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風力的影響下,能夠回旋“來去”,於是它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族盛會中表演的節目。
雜技藝術中的很多節目是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武術技巧的提煉和藝術化。《飛去來器》這個節目至今在民俗活動中傳承著,內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達慕”盛會上,在賽馬、摔跤、角鬥等各種技藝競賽中,就有《飛去來器》的競賽,它是以投擲的遠近和擊中目標的準確程度來評定優劣的。雜技演員把獵技的《飛去來器》加以藝術加工,形成一種巧妙神奇的藝術節目,這種節目至今在舞台表演中還深受觀眾喜愛。由於雜技藝術來源於五花八門、繽紛多姿的現實生活,“雜”成為它的整體特征,故而“雜技”之名就在曆史長河中被確定下來。
雜技曆史
雜技藝術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曆史。雜技在漢代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關於雜技的文學記載了。《史記·李斯傳》記載過秦二世曾經在甘泉宮看角抵戲的情形。當時的角抵戲,像今天的摔跤表演。《列子·說符》還介紹了介紹了民間曾有在空中擲投五劍、七劍的表演。漢朝張衡在《西宗賦》裏生動地描寫了跳劍丸、走繩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隋煬帝設立太常寺,教授雜技技藝,並於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在長安端門外天津街舉行過百戲演出。雜技到了唐代又有發展,當時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新樂府《西涼伎》中有描寫“舞雙劍,跳七丸、嫋巨索,掉長竿”的詩句;元微之的樂府《西涼伎》中也有“前頭百戲競撩亂,丸劍跳擲霜雪浮”的詩句。到了宋代,雜技藝術已有了40多個節目,那時,有人能表演挑一擔水在繩索上行走的絕技。可見,當時的雜技藝術水平之高。新中國成立之後,雜技藝術煥然一新,許多省、市成立了專業劇團,創造了許多新節目,增添了燈光、布景、樂隊。許多雜技藝術團先後出國訪問,並屢獲國際大獎,成為世界雜技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