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娛樂表演5
4.搏擊
起源於公元2000年前古老的印度,通過中國進入日本,在那裏古代的武士們將它發揚光大,創造出“柔術”,意為“以柔克剛”之術。
柔術從其淵源來看,它與中國的武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最早對柔術的定義出現在日本的古籍《拳法秘書》中:今世所謂之柔術也,於《武備誌》中稱之為手搏。在日本開始有此事,是近世有陳元斌者,來我國寓居江戶淺府的國正寺,另有浪人福野七郎右術門、磯貝次郎左門、三浦與次右衛門者,同寓居該寺住在一起。元斌說:大明有擒人之術,我雖不懂此術,然常見之。上述三浪人聞其術,便自己鑽研磨練,後便能善其術。盡柔之和語始於上述三人傳之四方。
此術之理是持之以柔,不與對手爭先,不急於求勝。要修虛靜之心,見物不妄動,遇事在沉著冷靜而不浮躁。能做到沉著,則需要用調息法。
國昌寺文書中也有關柔術的曆史記錄,陳元斌於日本寬永三年至四年(1626-1627)居於江戶西久保國昌寺。在該寺文書舊記錄中,記載了陳元斌當時傳授柔術的經過。後國昌寺遭火滅,很多文稿手跡均被焚,劫後留存有關柔術舊記錄。
《拳法秘書》將元斌拳法同道家哲學結合,使其係統理論化,從而構成獨特而鮮明的“拳道”思想體係(陰柔之氣)之道家拳法。這在具有傳統“禪儒”思想“禪武”天下(陽剛之氣)的江戶時代,是劃時代的革命理論。
《拳法秘書》的“拳道”係統理論,在當時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武文化中,亦是位列前茅的。即使在清代早期,拳法的文字理論化,亦要到十八世紀七十年代。
大明擒人之術衍生的柔術,其取名最可能來自東亞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兵書《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強調要“活著(捉)朝天,而其柔也”。“活捉”就星擒之意,“朝天”就是摔跌之意,“柔”就緊柔製剛之意也。
以柔製剛隻是戰術性技法,而《拳法秘書》的“持之以柔”,則緊規律性的柔之“道”,去指導以柔製剛的“術”。因此,《拳法秘書》很可能是在陳元斌的《老子經通考》出書之後寫成,因為德川幕府的江戶時代,是尊儒抑道,陳氏之書特為日本人了解老子思想而作。
根據日本佚名作者的《拳法秘書》中,提到“近世有陳元斌”,史料登實應是德川家光時期,而提到“今世所謂柔術”,則是德川家綱時期。著書的年月可能在陳氏的《老子經通考》成書(1670)之後和日本哲學大師貝原益軒的《和事始》(1683)引用《拳法秘書》之前,推斷似在十七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大約早於清代乾隆年間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一個世紀。
5.頂碗
中國傳統雜技節目。演員頭部頂一摞瓷碗,表演劈叉、金雞獨立、別元寶、倒立等技巧動作。20世紀50年代以後發展了對手頂碗、軟腰頂碗、高梯頂碗、四人造型頂碗等形式。近年創造的高難動作有:拐子倒立腳麵夾碗、蹬碗單臂倒立斜拉叉、探海腳舉碗變單臂倒立回碗、腳舉碗烏龍絞柱、單腿舉碗站頭射雁、旱地拔蔥舉單手頂、雙尖頭腳舉碗打滾頂、三尖雙重卡脖頂掛人等。
早在二千年前的漢代,中國就有頂碗表演。河南南陽漢墓出土的石磚上,刻有“頂碗單手倒立”的生動形象。
頂碗在表演形式上,分為單人表演和多人(雙人或三人)表演兩種類型。廣州雜技團表演的三人頂碗頗具新意。他們用“A”形梯串連三人頂碗的技巧,把多種對手頂碗的動作展現於高梯之顛。尤其在完成三人相疊頂碗過梯這一高難技巧時,頂端演員離地六米多高,她頭頂一摞瓷碗,雙手按住中間演員的肩部倒立,中間演員也頭頂瓷碗,雙手按住底座演員的頭頂倒立。底座演員既要承擔頭頂上兩名演員的體重,又要協調好三人的重心,攀著梯格上上下下,甚為驚險。
6.口技
口技是民間的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古代的口技實際上隻是一種仿聲藝術。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後邊,俗稱“隔壁戲”。且其中還有腹語術。運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如火車聲、鳥鳴聲等,表演時配合動作,可加強真實感。另有林嗣環、蒲鬆齡的文學作品以“口技”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