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青衣,身份通常是朝廷命婦、大家閨秀一類,所以“行不動裙、笑不露齒”就成為其表演的規範,搖晃頭當然更屬大忌。李世濟帶著程派名劇《鎖麟囊》於1980年訪問香港,她扮演的富家小姐薛湘靈曾兩度搖晃頭,為此她曾招致批評——一些深諳程派藝術的老者指責:“當年程先生可不是這樣!”
李世濟兩次搖晃頭各有原因。第一次是薛湘靈首次出台挑選嫁妝的那一場,她千挑萬揀皆不如意,由“怕流水攀華春去渺”直唱到“如意的珠兒我手未操”,此際她一心惆悵,煩悶已極,於是禁不住要搖晃頭了。事實上,當年程硯秋每演至此處都有輕搖微晃的動作,隻不過緩慢穩重,不太容易讓人發覺罷了。程這樣處理,是把薛當做一位有身份的千金小姐來刻畫的。李世濟學演《鎖》劇近三十年,悉心研習了薛湘靈應具的性格特征——她極任性,可能是家庭暴富,使自己既缺文化修養,又少禮教束縛。因此,搖頭的動作幅度應該是稍大一些的。李世濟認為,這樣處理還有另外一層原因——今天的劇場比昔時大出許多,中後排觀眾很難看清舞台人物的一顰一笑,因此,演員的動作幅度的大小應與劇場成正比。
第二次搖晃頭是在“春秋亭”一場,薛湘靈通過盤詰,探知趙守貞的酸楚之情,於是,自己這顆雖驕傲卻還善良的心靈也不由得震顫起來。她感慨地唱起“流水”,歡快輕語的拖腔中,李世濟再次晃頭。腦頂朝天不動,臉的下部卻像鍾擺一樣地搖動起來。李世濟選擇、確定這一動作也有兩重原因。一是表現薛小姐此時堅定而得意的心情。二是通過多年的舞台實踐,李世濟深感戲劇人物每當作深情、強烈的歌詠時,伴隨那起伏跌宕的拖腔,應該輔之以節奏相合的形體動作。隻有唱腔、動作(包括表情)都緊緊地與發展中的性格貼合到一起,才能造成“全方位”的感染力,給觀眾以最深刻的印象。
對於演員來說,勤奮練功、謙虛待人等等當然都是美德,但我以為最可貴的,是要通過大量、長期的演出實踐,深入到人情戲理中去,逐漸形成自己對於刻劃人物的一套獨恃的見解與方法。
李世濟目前正在參與新編曆史劇《傾國傾城》(上下集)的創作,她準備扮演那個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的楊貴妃。劇中不乏表現楊玉環変態心理的地方,李世濟決心從人物特定心情出發,突破某些表演領域的傳統信條,來一個出奇製勝!比如說,京劇角色(包括大多數行當)都是反對“五官挪位”的,但楊玉環能否在強刺激下,使半邊臉驚恐地抽搐起來呢?